常吃姜,神奇的魅力
诞生于1500多年前的《千字文》中有这么一句:“菜重芥姜”,意思是说:菜里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姜。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和调味品,要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周朝了,连万世大儒孔子也有“不撤姜食”的说法,爱姜如此,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魅力?<br /><p align="center"><center><img style='max-width:90%;' src='data/attachment/forum/caiji/14382652341.jpg' /></center></p>我们说的姜,通常指的是生姜。说起来,它所在的姜科植物一门众兄弟,许多都是赫赫有名,譬如沙姜(山奈)、南姜(芦苇姜)、姜黄等等,个个儿非药材即重要的香辛作料,生姜则是其中被应用最多最广泛的一个。<br />生姜常与葱、蒜、椒并列,被人们称为“调味四君子”。不像葱和蒜那样食后口气浓烈,也不像椒那样有过于强烈的刺激口感,生姜常常毫不起眼地出现在菜中,温文尔雅地将食物的腥味辟去,将蕴藏的鲜味充分引出来,完成画龙点睛的那一步,然后又被挑出去,并不入人们的口。民间有“姜佐百味”的说法,但凡带着血气腥气的荤食,譬如肉类和水产,放了点儿姜同烹,便脱了荒蛮之气;味道通常清淡的素菜,比如毛豆、香菇、丝瓜,搁点儿姜末,那鲜味儿可美得很。夏天拌凉菜,你也可以搁点儿姜末,不仅别有风味,还能杀菌解毒。利用姜汁中的生姜蛋白酶能使得牛奶中蛋白质凝固的原理,人们又发明了美味的甜品:姜汁撞奶。<br />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姜,独在年中夏季新上市的时候最为风光,身价相对来说也到了顶点。夏季刚出土的当年带芽嫩姜,水分充足,肉质脆嫩,极少筋丝纤维,辛辣味不重,称为“仔姜”,也叫“新姜”,多是作为可食配菜而非作料入菜的,味道鲜嫩;也常常被当做主食材来腌制,作为开胃清口的小食。而生长多年以及风干的姜,则含水量减少,纤维渐粗,辣味变重,俗称为“老姜”,除了广泛作为作料外,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br />除了能调和美味之外,姜还有治病养生的功效。民谚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以及“饭不香,吃生姜”的说法。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可以开胃止呕,发汗解表,既可以升阳助阳,又具有温中祛寒的功效。夏天吃上几片生姜,既能够顺应夏季阳气的升发,恰好符合《黄帝内经》所讲的“春夏养阳”的法则;又可以温胃散寒,解除夏季贪凉而胃中虚冷的现象。<br />现代科学的分析佐证了这一点:生姜的提取物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兴奋,促进血液循环,振奋胃功能,达到健胃、止痛、发汗、解热的作用,尤其适合缓解现代人夏季嗜凉和过度使用空调等造成的虚冷感冒症状。另外,姜的挥发油能增强胃液的分泌和肠壁的蠕动,从而帮助消化,并杀菌解毒,能强振夏天萎靡的食欲。<br />利用生姜发汗的特性,人们从很早的时候就用生姜来制作姜糖、姜茶、姜酒、还有消暑姜汁饮料,一方面用它在冬季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冷;另一方面又用它在夏季迅速发汗带走体表热量降温,这真是一种神奇而辩证的应用。此外,生姜(老姜)对于体质虚寒的人,特别是女性尤有好处,不仅可以适量常食,还可以热水泡浴、捣烂外敷等,以促进身体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症状。 <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