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 发表于 2015-8-16 18:31:12

坐月子是传统陋习么?诸多月子禁忌并不科学

近日,一则上海产妇高温天“捂月子”中暑身亡的新闻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据悉,这是上海2015年发生的第二起产妇因坐月子导致死亡的事件。在8月6 日新闻报道后,类似“坐月子可不能马虎”、“破除‘坐月子’的传统陋习”这样的话题再次出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上。其实,这并不是今年“坐月子”话题第一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当5月初英国凯特王妃在生产完十小时后就携女儿公开亮相时,就有许多网民吐槽为何凯特王妃不坐月子。

  所谓坐月子,是指妇女在生产过后休息调养身心的一种习俗,时间约为一个月,大致对应现代医学定义中的“产褥期”。中国的传统习俗认为,产妇在坐月子时要注意 “捂”,应紧闭门窗、穿厚衣、戴帽子,同时不能洗头、不能洗澡、不碰冷水等等。以今日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这些习俗多有不科学之处,对此媒体界和学界近年来一直都有人撰写文章加以说明。

  如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曾在2011年发表题为《“坐月子”是种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陋习》的文章,直斥传统的坐月子做法“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恰恰是对着来的”。方舟子指出,在西方国家产妇分娩当天就会洗澡和下床运动,“孕妇体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果长时间躺着、坐着不动,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如果血栓随着血液流动到了肺部,栓塞肺动脉,会导致产妇猝死,难以抢救”。

  此次上海产妇坐月子中暑身亡,也有名为罗志华的医生在《新京报》上撰文,称这一事件“再证陋习得改”。罗医生表示,种种传统的坐月子习俗,往往“给产妇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甚至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虽然媒体界早有人呐喊陋习当除,但传统的坐月子禁忌在中国其实还有相当的产妇和家庭在遵守。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王晓莉、王燕和周穗赞曾在全国105个县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共调查了21036名0至24个月的儿童母亲,发现在产褥期不洗头、不刷牙、不洗下身、不正常活动、不晒太阳、不开窗通气及有饮食禁忌的妇女分别为71.9%、45.4%、37.5%、23.1%、55.6%、37.2%和61.9%,除了南方地区饮食禁忌发生率高于北方外,其他禁忌行为的发生率均是北方高于南方,由此可见诸多传统坐月子禁忌在民间还是有很多拥趸。那么这些禁忌行为真的能减少产妇的患病几率吗?该文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此一研究显示,随着月子里禁忌行为的增加,产妇患病的危险性也不断增加,各种禁忌行为不会减少产后2年内患病的危险。

  中国古代女性“坐月子”始于宋代?

  在中国古代,生儿育女对每个妇女和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相应地,女性的产后恢复也一直受到重视。一些秦汉时期的医书已经涉及到了相关内容,可见产后保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进行产后保健的?

  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有国家为了鼓励生育、蕃息人口设置医者看护临盆产妇,如越王勾践就曾下令全国,要求即将分娩的产妇主动上报政府,政府会派医者看护。根据婴儿不同的性别,政府会提供产妇不同的牲、酒津贴。如果出生的是个男性,政府提供两壶酒和一只犬;如果出生的是个女性,政府提供两壶酒和一只猪。同时,公家还会负担生了两个孩子的女性的口粮,提供一位乳母给生了三个孩子的女性,以帮助哺育。先秦到唐代的医书,对于分娩后的各种不适,都用“产后”病来指称。至于“产后”到底是几日,则有三日、七日、三十日、百日等不同说法。宋代有卧床三日的规定,似乎产后三日是产妇生命攸关的关键,三日之后若无大碍,就可以滋补调养了。一般来说,女性在产后的三十天都会呆在产房里。

  有学者认为,坐月子起源于宋代。而在宋代之前,中国人已经很注意产妇的产后保健了。分娩之后,产妇会被抱到比较干净的地方休息,如《产经》、《千金方》等医书都说,在生产之后不要让人母立即知道婴儿性别,以避免影响产妇情绪。汉代到唐代的医者认为,产后三日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亲属应该用猪肝来补养产妇内脏的消耗。至于产妇临盆之后的安危,首要是防范血晕和痉病。先秦到唐代的医书中,经常用“心闷气绝”、“眼不得开”、“昏迷不醒”等来描绘血晕。为了让孕妇苏醒,医生会采取用冷水泼面、强牵头发和膝盖、以醋或酒涂抹口鼻等方式,更有甚者,还会灌小便、产血、马粪。所谓“痉病”,则是指牙关紧咬、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肌肉难伸,通常认为是由于感受风寒所致,所谓“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对于这类疾病,中医主要以独活、生姜、干姜、桂心、葛根、大豆、防风等药材入药,比如将黑大豆炒热、滤酒,做成大豆紫汤给产妇喝。在服药之外,汉唐之间的医者还会采取热敷产妇足下、腹上的作法来针对“中风受寒”。“感受风邪”,一直都是汉唐医书中理解产后病的重要角度,当时的人认为,如果产后不幸为风邪所侵,日后的生育能力可能都会受影响。古代的厕所通常设在屋外,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为了预防受风,产妇要特别注意如厕的便利性,最好在房间中放置厕盆。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逐渐形成避风,穿厚衣,戴厚帽的坐月子习俗。

  


  中川忠英在《清俗纪闻》中描绘的18世纪产妇休息图

  面对血晕、痉症、胎衣不下、恶露不绝等产后病,古代的医者发明了各式各样的药方和补药。比如治疗血晕、恶露不尽的乌金散,采用的就是男子发烧灰,鲤鱼鳞、当归、肉桂等八味入药。另一种良药花蕊石散,产妇要混合童子尿,猪肝片等下恶物一起送服,古人认为这样就能“终身不患血风血气”。一般治疗产后疾病,产妇仍以服用本草药方为主,以及补虚养身的各种草药,大都采用甘草、当归、地黄、桂心、人参、芍药等。至于隋唐医书记载的羊肉、鹿肉、麋肉等肉类滋补,则是为富贵人家设计的,一般百姓着实消费不起。

  古代医者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对产妇产后的保健调养,往往包含了一些巫术成分。如南宋著名的医学家陈自明,就在古代重要的妇产科学医书《妇人良方大全》中说,产后要清洗所有的血衣,同时不得在太阳下暴晒,以免邪气入侵。另一位医家唐慎微说,如果想用赤小豆治疗产后的血晕症,需配以能够“荡涤邪秽”、“禁咒鬼神”的东流水和服。南宋的名医张杲,在《医说》中还提及了一种治疗产后阴道瘙痒的方法:悄悄地将针线袋放在产妇所卧床褥之下。在中国古代,有时候治疗产后的虚损也需要祝词的配合。宋代有一个产妇,因为产后“遮护太密”,睡醒后昏昏如醉,不省人事。医生在用愈风散治疗时,说了一段祝词:“服之必睡,睡中必以左手搔头,觉必醒”,不久后产妇果然苏醒。

  中国注重产后调养的传统,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近代。晚清以来,有很多人在报纸期刊上撰写文章介绍产后保健和疾病防治。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人们的理念逐渐更新,开始有人指出从前月子习俗的不合理之处。如1947年一位名为江峨英的人就在《申报》上刊登文章,谈论孕妇和产褥期的卫生。她说,在产褥期的饮食上,“吾国旧习,对于产妇,必使摄取酒,醋,及鸡等,此三物刺激性最剧烈,常足引起疾病,切宜禁食。”她还在文中说,产妇在产后体温升高,是“肌力过劳之反应”,一般第二天就会退去,如果产妇持续发烧二十四小时,要及时就医。与此同时,由于产妇精神极易变化,因此“一切喜怒哀乐之举动,皆宜避免”,孕妇可以做一些如“臂腿伸曲及升落”这类的活动,以佐助消化,改善全身情形。这些做法即便以今日的医学眼光看,也是非常适宜的。

  


  江峨英在《申报》上刊登的产后保健文章

  一般来说,产后女性的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都发生了变化,身体比较虚弱,确实需要一个调整和恢复的过程。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诸多传统的月子禁忌并不科学,非但不能让产妇更好地恢复,还有可能损害产妇的健康。虽然世界各地产后保健的风俗不尽相同,但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对完善的产后保健措施,包括增加休息、适度锻炼、注意身体清洁、加强营养、保持情绪稳定等等。产妇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取合适的方式开展产后保健,只有科学地“坐月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

  外国人如何“坐月子”:产后恢复的重点是防治抑郁症

  今年5月2日上午英国凯特王妃诞下女婴,9个半小时后就同威廉王子一同出现在公众面前。她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大量网友的吐槽,西方人为何不坐月子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穿着时尚的凯特王妃不仅没有好好休息“坐月子”,而且其一身衣着都违反了中国的“坐月子”习俗,观察者网就曾历数王妃的“不妥”之处:吹风、穿裙子、化妆、洗头、洗澡、宝宝先见人。在中国网友被凯特王妃震惊的同时,反过来这又震惊了美国人。很快美国《洛杉矶时报》就刊登了一篇文章,专门向美国民众介绍了 “月子”这一东方习俗,还采访了数对中外夫妇,被采访者大都表示收到了“文化冲击”,那些对中国坐月子的外国产妇都对这一习俗感到费解或者不舒服。由此看来,东西方在坐月子问题上确实有着不同看法与做法。

  现代医学里虽然没有“月子”这一说法,但有一个与之相似的名词叫产褥期(puerperium)。这6到8周是产妇身体与心理调适复原的时期,相应地,也就有产后保健此一说法。英文中的postnatal care,postpartum recovery,post birth recovery等指代的都是这个过程。因此对西方人来说,产后恢复也是必要的,只是做法和侧重点与传统坐月子未必相同。

  美国卫生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下属的女性健康办公室(Office on Women’s Health),在其官网(www.womenshealth.gov)上设有“产后恢复”(recovering from birth)栏目,为产后6周的女性提供健康建议。该网站提醒产妇们在照顾宝宝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身体”和“情绪”两方面的保健,产后的首要任务是休息,包括在生产后的第一天保持平静,尽量躺下、与新生儿一起小憩,不要在家进行太多活动。产妇在生产后可能面临一系列的身体问题,如排出恶露、四肢肿胀、便秘等等,这些都需要产妇与医生一起积极应对,通过合理的饮食与运动计划来慢慢恢复健康的体重和身材。该网站还提醒产妇,产后很可能会经历一段情绪低落的时间,对此应保持耐心,但如果悲伤持续两周以上应及时就医,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产妇患上了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女性在产后一年内都有可能遭遇此种疾病。网站列举了部分产后抑郁症的征兆,如焦躁不安、沮丧、思虑过多、失眠、头痛、胸痛、心悸等等,提醒产妇们一旦患病不要隐瞒,应及时治疗。同时,该网站还提供专门的网页介绍孕期与产后抑郁症的症状与治疗。事实上,产后抑郁症防治一直都是西方产后保健的重点,在国外医学界看来,产妇的情绪护理与身体护理同样重要。

  


  womenshealth.gov上的产后保健栏目

  与美国卫生部女性健康办公室的官网类似,美国最大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站WebMD,和全球最大的孕婴资讯网站BabyCenter同样开设了产后保健的专栏,提供起居、饮食、情绪、身体锻炼等多方面的建议。以前者为例,WebMD提醒产后第一周很容易感觉疲劳,因此产妇应尽量和婴儿一样多睡觉,请家人朋友代劳琐事和做饭。产妇也可以来一些小的出门计划,改变生活状态以减缓疲劳。WebMD同样关注了产后抑郁症问题,网站建议产妇感到压力时可以选择和自己的宝宝一起散步,和其他的产妇一同参加锻炼,或者选择如瑜伽一类的运动来舒缓身心。再如一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供给产妇们的产后护理指南,里面也提供了不少产后保健的建议,如补充大量液体,在分娩的24小时之后即可洗澡,请他人帮忙做家务等等。综合以上这些网站、指南可以发现,西方人对于产后保健同样非常重视,他们既关注产妇身体的变化和调养恢复,也注重产妇们良好情绪的维持和产后抑郁症的防治。许多产后保健都建议产妇和医生保持联系,在需要时尽快就医,日常活动也遵从医嘱。和中国传统的坐月子类似,西方产妇们也被要求尽量休息,适度活动,加强营养,只是没有如不能洗头、不能洗澡、穿厚衣、紧闭门窗等禁忌。

  在亚洲,中国之外的许多国家或民族同样有着不同的产褥习俗。比如日本,正常的产妇在顺产1天后、剖腹产3天后即可洗澡。印度人把食品和药材按照冷热分类,类似于中医里的冷热概念,怀孕时的产妇被认为是“热的”,会吃一些如酥油、牛奶一类的冷性食物。和中国类似的是,分娩后的产妇也是被禁止冷水浴的。越南的产褥期习俗是,在产后的前三天用热盐水漱口,产后一星期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之后产妇可以用热水洗澡洗头。

  参考资料:

  1.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2.费侠莉著,甄橙等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方燕著,《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中华书局,2008年。

  4.王晓莉等,《中国农村地区产褥期禁忌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妇女保健》,2005年第20卷。

  5.庄时利和,《西方女人也会“坐月子”,更准确地说,叫产后保健》,http://daily.zhihu.com/story/4132124。

  6.于晏等,《国内外产褥期保健对比及新观点》,《全科护理》,2013年第

甘aAnti露es 发表于 2015-8-18 12:20:41

好吧!这个真不好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坐月子是传统陋习么?诸多月子禁忌并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