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佩奥发表“新铁幕演说”,然后呢?
<p style="margin:20px 0px">荒谬、油腻、曲解历史、不懂中国、没完没了 …… 这不是中国媒体的用词,而是西方媒体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最新发表涉华演讲的评价。</p><p style="margin:20px 0px">7 月 23 日,蓬佩奥在加州尼克松故乡发表了一番猛烈攻击中国的演讲,因其模仿 70 多年前丘吉尔 " 铁幕演说 " 的痕迹明显,被有些人称为 " 新铁幕演说 "。</p><p style="margin:20px 0px">蓬佩奥宣称 " 尼克松开启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 ",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 " 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中国 " 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要求西方组建 " 国际反华联盟 "。</p><p style="margin:20px 0px">然而,除了几个极右媒体摇旗鼓掌外,西方主流媒体对此一片恶评。</p><p style="margin:20px 0px"><div align="center"><br><br>data/attachment/portal/202007/29/110403q36fzqlim3li56bl.jpg<br></div>7 月 23 日,蓬佩奥发表涉华演讲(图源:美联社)</p><p style="margin:20px 0px">一</p><p style="margin:20px 0px">《纽约时报》7 月 27 日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以蓬佩奥的演讲为例,分析了本届美国政府中对华鹰派人士的战略目标。</p><p style="margin:20px 0px">这篇题为《那些推动中美关系走向不归路的官员们》的文章认为,对华鹰派之所以搞这么多事,是为了通过逐渐升级的语言和行动,一步步将中美关系推向全面对抗,并使之难以逆转。</p><p style="margin:20px 0px">文章点了另外三位鹰派官员的名:美国司法部长威廉 · 巴尔、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 · 雷、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 · 奥布莱恩(就是刚被确诊新冠肺炎的那位)。这三人自 6 月以来,接连从不同角度发表了攻击中国的演讲,为蓬佩奥的演讲做了铺垫。</p><p style="margin:20px 0px">威廉 · 巴尔此前怒斥苹果、迪士尼等美国商界人士对华 " 卑躬屈膝 ",说中国并不是想诚心做生意,而是想 " 洗劫美国 ";克里斯托弗 · 雷说中国正采取各种手段超越美国,以成为 " 世界唯一霸权 ";奥布莱恩说中国的最终野心是想用 " 极权主义 " 意识形态重塑整个世界。</p><p style="margin:20px 0px">无疑,他们心目中最 " 完美 " 的中美关系是全面而激烈的对抗状态,其关键词是威逼、斗争、敌对。</p><p style="margin:20px 0px">至于他们为何选择这个时间点发起一系列行动,《纽约时报》文章引述知情人士解释说,这是由于美国大选临近,他们考虑到有离开政坛的可能,因此急于留下一笔可以延续下去的 " 政治遗产 ",试图让中美关系的恶化趋势难以逆转。</p><p style="margin:20px 0px"><div align="center"><br><br>data/attachment/portal/202007/29/110403sf4s3up133l91l84.jpg<br></div>7 月 27 日《纽约时报》文章截图</p><p style="margin:20px 0px">在《华盛顿邮报》上,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会长理查德 · 哈斯 7 月 26 日发表了一篇评论,指出蓬佩奥这次演讲的问题不仅体现出美国 " 头号外交官 " 毫无 " 外交风范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蓬佩奥曲解历史、不懂中国,无法提出一个稳定可行的处理中美关系的方法路径。</p><p style="margin:20px 0px">在这篇题为《为什么说蓬佩奥不懂中国、尼克松和美国外交政策》的文章中,哈斯指出蓬佩奥彻底否定了中美接触以来近 50 年的历史,理由是中国没有变成美国想要的样子。他说,这是对历史的扭曲,因为不管是尼克松还是基辛格,当年接触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制衡苏联,并不是为了改变中国。</p><p style="margin:20px 0px">哈斯认为,蓬佩奥提出的方案注定失败,因为美国没有权力决定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只能由中国人民及其领导人决定;美国可以做和应该做的是去影响中国的选择,促使中国配合美国去解决朝鲜问题、中东问题和其他全球性挑战。</p><p style="margin:20px 0px">" 如果美国想让其对外宣言更有说服力,那应该先把国内的事做好,毕竟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哈斯说。</p><p style="margin:20px 0px"><div align="center"><br><br>data/attachment/portal/202007/29/110404wf7ora7s41kk9hx4.jpg<br></div>7 月 23 日《华盛顿邮报》文章截图</p><p style="margin:20px 0px">二</p><p style="margin:20px 0px">欧洲媒体观察蓬佩奥的演讲有一种独特视角,他们虽然有超脱中美关系的第三者态度,但十分介意蓬佩奥在演讲中对欧洲国家发号施令。</p><p style="margin:20px 0px">在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的开头,记者写道:"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布终结与中国‘盲目的接触’,并斥责了盟友们没有做到阻碍‘中国世纪’的到来 "。</p><p style="margin:20px 0px">文章引述了蓬佩奥的话:" 对于一些小国来说,他们现在没有能力或勇气和我们站在一起。但我们有个北约盟友,在香港问题上没有站出来,因为担心北京会限制其对中国市场的准入。正是这种怯懦导致了现在的历史性失败,这种事不能重演。"</p><p style="margin:20px 0px">文章猜测,这个被不点名批评的北约盟友应该是德国。文章还说,蓬佩奥那些要求其他国家不要 " 屈膝臣服于共产主义中国 " 的戏剧性话语,让人想起了电视剧《权力的游戏》。有专家对记者表示,美国执政者 " 完全不在乎人权、民主或者外国的自由 ",虽然演讲宣称代表自由世界,但简直可以说是 " 荒谬 "。</p><p style="margin:20px 0px">" 几周前,美国政府还拒绝配合欧洲对华的一些要求,现在反而指责盟友们做得不够,蓬佩奥说这话略显‘油腻’。" 这名来自西方某智库的专家说。</p><p style="margin:20px 0px"><div align="center"><br><br>data/attachment/portal/202007/29/110404r5ii7ckzonsyykr5.jpg<br></div>7 月 24 日《金融时报》文章截图</p><p style="margin:20px 0px">而德国舆论的态度可以从 " 德国之声 "7 月 24 日的报道标题中看出——《没完没了的美中对抗》。</p><p style="margin:20px 0px">这篇报道在引述了蓬佩奥的几段话后,并没有做进一步评论,而是历数了之前中美发生过的冲突,包括贸易战、科技战、新冠肺炎、南海问题、香港国安法、台湾问题。这种客观陈述事实、没有感情色彩的报道方式,对于以往 " 逢中必反 " 的 " 德国之声 " 而言可不多见。</p><p style="margin:20px 0px"><div align="center"><br><br>data/attachment/portal/202007/29/110406w4zjns4z5s4f7nus.jpg<br></div>7 月 24 日 " 德国之声 " 文章截图</p><p style="margin:20px 0px">三</p><p style="margin:20px 0px">在最近一次接受岛叔采访时,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这样评价蓬佩奥的演讲:蓬佩奥毫不理解中国,他背后是一些极端仇视中国共产党的人。把一个国家的外交利益建立在某些人的个人仇恨上,是非常不理性的,没法做出对美国有利的切实外交政策。</p><p style="margin:20px 0px">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浩看来,蓬佩奥演讲招致西方舆论恶评的根本原因是,这篇演讲的基本逻辑就是错的,它是建立在历史与现实、国际政治和美国国内政治的双重逻辑谬误之上,有常识的人都无法认同。</p><p style="margin:20px 0px">蓬佩奥用过时的冷战思维扭曲历史与现实,把尼克松开启的对华接触扭曲为美国对中国的帮助乃至施舍,绝口不提美国从中美关系里受益多少。</p><p style="margin:20px 0px">演讲试图通过污名化中国实现党派私利,把美国制造业流失、蓝领阶层失业、贫富差距日增、社会矛盾激化、新冠疫情失控等责任一股脑儿都甩锅给中国,明显又是陈词滥调。</p><p style="margin:20px 0px">基辛格说过这么一句话——</p><p style="margin:20px 0px">" 如果历史只是机械地重复过去,以往的任何转变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伟大的成就都产生于勇于担当,而不是听天由命。"</p><p style="margin:20px 0px">对蓬佩奥等美国政客来说,这样的大国相处智慧无疑是对牛弹琴。</p><p style="margin:20px 0px">来源:侠客岛 文 / 宇文雷格</p><p style="margin:20px 0px">责编:包睿一、张振</p>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