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发表于 2020-12-2 09:01:44

“腿”不一般,发动机有绝招!揭秘嫦娥五号翩然落月,你不知道的精妙设计

<p style="margin:20px 0px">这轻盈、稳健的一落,蕴藏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p><p style="margin:20px 0px"><div align="center"><br><br>data/attachment/portal/202012/02/102109hlfeyyliwwgqbhqp.jpg<br></div>2020 年 12 月 1 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着陆上升组合体历经主动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和自由下落阶段,成功完成在月面预定区域的软着陆。</p><p style="margin:20px 0px">这轻盈、稳健的一落,蕴藏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p><p style="margin:20px 0px">边飞边找落点</p><p style="margin:20px 0px">对于嫦娥五号来说,落月只有一次机会,必须一次成功。</p><p style="margin:20px 0px">相比嫦娥三号、四号,嫦娥五号对于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要求是空前的。由于涉及采样完成后上升器要在月面起飞,嫦娥五号挑选落点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 " 发射场 " 的过程,其降落区域内不能有太高的凸起、太深的凹坑,坡度也需要符合任务要求。</p><p style="margin:20px 0px">简单说,它是一边飞行一边寻找落点,如同一次从 600 公里外开始、在 15 分钟内完成的自主 " 跳伞 "。</p><p style="margin:20px 0px">为了实现 " 选址正确、落得准确 ",嫦娥五号采用了已经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成功应用的 " 粗精接力避障 " 方式。这种方式,是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502 所研制的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指挥下,着陆上升组合体先大推力反向制动减速,然后快速调整姿态,对预定落区地形进行拍照识别,避开大的障碍,实现 " 粗避障 ",之后再斜向落向选定的着陆点,飞到着陆点正上方后改为垂直下降,在接近月面时关闭发动机,落在月球上。</p><p style="margin:20px 0px">探查落月路径的眼睛</p><p style="margin:20px 0px">GNC 系统在进行决策时,离不开各种数据支持。由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如同一双明亮的眼睛,感知着嫦娥五号的落月路径,并向决策 " 大脑 " 传递信息。</p><p style="margin:20px 0px">据西安分院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主任设计师张爱军介绍,这部雷达在着陆上升组合体距离月球表面约 15 公里时开机,在距离月面 6 公里时正式开始工作。</p><p style="margin:20px 0px">" 该雷达可以探测着陆器与月球表面的距离,以及着陆器下降的速度,并向上升器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提供速度和距离的信息,以便着陆器判断降落的落点和速度。" 张爱军说。</p><p style="margin:20px 0px">落月发动机有绝招</p><p style="margin:20px 0px">发动机为嫦娥五号安全落月提供了动力保障。不过,靠普通宇航发动机,是无法完成月面安全软着陆任务的。</p><p style="margin:20px 0px">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了解到,月球是真空状态,没有大气,意味着不能利用空气摩擦实现减速。为完成探测器动力下降、悬停等着陆阶段动作,要求发动机具备推力深度调节能力。</p><p style="margin:20px 0px">2006 年,六院正式启动 7500 牛变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经过艰苦探索,研制团队先后突破 " 高性能、长寿命推力室 "" 流量精确调节与稳定 " 和 " 发动机系统优化与集成 "3 大关键技术,发动机技术指标基本满足探测器要求,为后续研制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p><p style="margin:20px 0px">在 7500 牛变推力发动机鼎力支撑下,2013 年 12 月,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2019 年 1 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这次,它又护送嫦娥五号着陆上升组合体平稳落在月球。</p><p style="margin:20px 0px">" 刹车指令员 " 责任重大</p><p style="margin:20px 0px">嫦娥五号落月最后阶段的发动机关机,需要有精准的指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 γ 关机敏感器,就是落月过程中的 " 刹车指令员 ",责任重大。</p><p style="margin:20px 0px">落月过程开始后,置于嫦娥五号底部的 γ 关机敏感器便实时测量着探测器与月面的距离。当嫦娥五号落到距月面不足 5 米高度时,该设备发出关机指令,关闭轨控和姿控发动机。这一瞬间,决定着落月任务的成败。随着发动机反推力的撤离,嫦娥五号得以翩然落月。</p><p style="margin:20px 0px">据介绍,γ 射线具备受外部环境干扰小、精度高等特点,因而被应用于对精度、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和探月任务中。此前,航天科工研制的 γ 高度控制装置已经在神舟飞船任务中成功应用,护送航天员安全返回。</p><p style="margin:20px 0px">嫦娥五号的 " 腿 " 不一般</p><p style="margin:20px 0px">离开了发动机的反推,嫦娥五号是以自由落体形式着陆的。虽然月球引力较小,降落高度也不高,但撞击月面时仍会形成一定冲击载荷。</p><p style="margin:20px 0px">这就需要着陆缓冲系统发挥作用,吸收着陆时的冲击载荷,同时保证探测器不翻倒、不陷落。</p><p style="margin:20px 0px">着陆缓冲机构,通俗地说就是嫦娥五号的 " 腿 ",是落月环节的技术难题之一。嫦娥五号的 4 条 " 腿 " 可不一般,它们集缓冲、支撑功能于一体,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的完美基因,由五院机构分系统团队精心设计。</p><p style="margin:20px 0px">记者了解到,该机构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 偏置收拢、自我压紧 " 式方案,保证了收拢简单、展开可靠,能解决着陆缓冲、着陆稳定性等多方面问题。</p><p style="margin:20px 0px">与嫦娥三号的着陆缓冲设计方案相比,嫦娥五号任务由于难度增加,着陆缓冲能力要求提高了 30%,但机构重量指标却减少了 5%。五院总体设计部研制团队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p><p style="margin:20px 0px">你不知道的精妙设计</p><p style="margin:20px 0px">嫦娥五号落月过程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精妙设计。</p><p style="margin:20px 0px">从表面看,是着陆器 " 托着 " 上升器降落到月面,实际上,着陆器上 GNC 系统的工作,却借助了上升器上的中央控制计算机和星敏感器。</p><p style="margin:20px 0px">中央控制计算机是上升器在月面起飞时要用的 " 最强大脑 ",星敏感器则能让上升器通过 " 看星星 " 来确定自己的姿态。</p><p style="margin:20px 0px">这样的 " 合作 ",是设计人员结合 " 上升器全程陪同着陆器 " 的实际想出的妙招,既节约了成本,又减轻了重量。</p><p style="margin:20px 0px">此外,当着陆器接近月面时,发动机激起的月尘容易让星敏感器 " 迷眼 ",从而影响后续上升器起飞。研制团队专门设计了一个盖子,可以在落月最后阶段把星敏感器的镜头盖起来,他们称之为 " 天黑请闭眼 "。待落月之后月尘散去,再让星敏感器 " 睁眼 "。</p><p style="margin:20px 0px">地月通信的桥梁</p><p style="margin:20px 0px">远在 38 万公里外经历生死考验的嫦娥五号,一举一动都令国人牵挂。好在通过各种天线和数据传输手段,地面可以跟嫦娥五号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它的动态,向它发送指令。</p><p style="margin:20px 0px">在上升器上,装有西安分院研制的测控天线,如同嫦娥五号随身携带的手机,是它与地面之间测控通信的主要依靠。而着陆器拍摄的落月照片,则由该院研制的数传系统实时传回,为地面决策提供依据。</p><p style="margin:20px 0px">相比地面上的手机,地月通信距离远了几万倍,数据发送需要采用特殊的对地定向天线。由五院总体设计部设计的定向天线采用双轴驱动机构,就像人的肩、肘关节,能让反射面天线辐射器灵活转动,始终对准地面。为了满足任务要求,反射面天线的设计轻量化到极致,相比同类天线减重了 40% 以上。</p><p style="margin:20px 0px">编辑:力洪</p><p style="margin:20px 0px">责编:宁宁</p><p style="margin:20px 0px"><div align="center"><br><br>data/attachment/portal/202012/02/102111sss695liknsjz2z3.jpg<br></div></p>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腿”不一般,发动机有绝招!揭秘嫦娥五号翩然落月,你不知道的精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