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V夸日本,日本夸我们了吗?
<p style="margin:20px 0px">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言</p><p style="margin:20px 0px">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p><p style="margin:20px 0px">中国学者、记者、小说家接受国外政府的邀请,去对方国家交流、收集写作素材,回来写一些感受,尤其比较集中写了对方国家的热情、质朴、优良的社会秩序,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来说," 国与国之间以各种形式开展人员互访交流的做法,在国际关系实践当中普遍存在。"</p><p style="margin:20px 0px">但是如果去了某个将中国定为 " 假想敌国 " 的国家,对方国家有意无意地将明显有利于自己的交流成果作品广而告之,中国读者是否会将相关交流理解为国际关系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参与交流的人该如何解释自己写作并发表的内容?</p><p style="margin:20px 0px">在日本最高层政治家公开将中国视作 " 假想敌国 ",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执行 " 牵制中国 " 的政策时,参与交流的人立即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不论哪个方向来的风,都不会令其感觉凉爽;定点观察的所有内容,不论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交流情况,在日本牵制中国的飓风中,美好亦变成了苍白,不论做出何种解释,后续都容易演变成 " 落人口实 "。</p><p style="margin:20px 0px">信息在大众中间高速流动,参与日本外宣的人估计大部分会感觉沮丧、有理说不清,内心的懊恼可想而知。</p><p style="margin:20px 0px">中日舆论的温差</p><p style="margin:20px 0px">撇开纸媒、电视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在今天的中日网络舆论及民间感情中,存在巨大的温差。</p><p style="margin:20px 0px">2020 年 11 月 17 日,日本言论 NPO 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只有 10% 的人对中国抱有好印象,持坏印象的人高达 89.7%;相反,中国对日本持好印象的人占 45.2%。</p><p style="margin:20px 0px"><div align="center"><br><br>data/attachment/portal/202106/11/151003zqpgk4gm2ppgp941.jpg<br></div>红线为日本对华印象不佳者的比例变化状况,2013 年以后基本维持在 90% 上下(资料图来源:日本言论 NPO)</p><p style="margin:20px 0px">此次中国舆论关心的日本外宣报告,主要总结了 2008 年至 2016 年间 144 名中国知识分子、意见领袖和团体成员受邀赴日参观考察情况。联系到中日 " 坏印象 " 数值,2013 年以前,两者基本同处于上升态势,之后开始拉开:日本对中国持坏印象者一直维持绝对高的比例,而中国的对日印象开始出现转变,从 2013 年的 92.8% 逐步降低到 2020 年的 52.9%。</p><p style="margin:20px 0px">与数据相匹配的现象是——</p><p style="margin:20px 0px">日本媒体清一色地谈中国的环境污染、行政腐败、产品质量,维持 " 坏消息就是好新闻 " 的原则,但几乎所有报道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相关报道,并未来中国实地采访;日本旅游观光也开始去中国化,前往中国观光的人数逐年减少。</p><p style="margin:20px 0px">相比之下,中国观光者大量涌入日本,中国媒体采用深入日本社会的方式采写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日本社会的状况,让中国民众对日印象出现了较大的改观。中国舆论领袖对日本的描述,则加速了中国民众对日态度的改变。</p><p style="margin:20px 0px">日本公开 " 牵制中国 "</p><p style="margin:20px 0px">中国对日态度的转好、中日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并没有改变日本的对华政策;相反,中日之间出现的巨大反差,让两国舆情随时有可能再度出现冲突。</p><p style="margin:20px 0px">2008 年以后的日本,尤其是安倍晋三在 2012 年第二次出任首相以后,公开宣布中国为日本的 " 假想敌国 ",让日本民众对华负面印象一直维持在 80% 以上。</p><p style="margin:20px 0px"><div align="center"><br><br>data/attachment/portal/202106/11/151003zm5q6r04n5mubf6n.jpg<br></div>《周刊现代》2015 年 6 月 30 日号报道了安倍对媒体的内部讲话,他宣布中国为 " 假想敌国 "</p><p style="margin:20px 0px">一个国家的首脑在和平时期将周边国家宣布为 " 假想敌国 ",媒体亦深知民众对华感情之恶劣,不可能冷静报道中国现状,在政府、舆论与民间情感交恶相互影响下,几年下来日本社会对华印象必然经历巨大倒退。</p><p style="margin:20px 0px">笔者观察到的另一个现象是,今天的日本媒体极为热衷使用 " 牵制中国 " 这词组,摆出了全方位与中国对峙的态势。上日本搜索引擎雅虎,输入 " 中国牵制 " 一词,瞬间跳出 1120 万个搜索结果,让人吃惊。如今所谓 " 牵制中国 " 策略已不单单在军事、外交上实施,更多是在经济领域,如半导体、电池、稀土等方面,日本舆论早已不再遮掩日本正举全国之力全方位 " 牵制中国 " 的决心。</p><p style="margin:20px 0px">不见险恶的访日之旅</p><p style="margin:20px 0px">中日民间感情上的温差、日本政府牵制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外务省邀请的中国知名人士的访日文章中,能否有所体现?</p><p style="margin:20px 0px">以笔者对外务省招聘计划执行者—— " 国际交流基金 " 的知晓,大量的日语教师、研究日本的学者参加了这一计划,普及日语教育、提升中国对日研究是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有大量艺术家通过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去日本切磋艺能。</p><p style="margin:20px 0px">从国际交流基金的《业务实绩等报告书》的内容来看,2017 年邀请的中国个人有 10 人、集体两个(共 8 人)。到当年为止,共邀请个人 83 人,参加集体活动的有 79 人,共计 162 人。</p><p style="margin:20px 0px"><div align="center"><br><br>data/attachment/portal/202106/11/151005gt5dfn5glt75apap.jpg<br></div>资料来源:外务省主页</p><p style="margin:20px 0px">报告书特别表扬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教授,他在日本写作的各种信息获得了 800 万点击。报告书也谈到了邀请蒋方舟的情况,说她写作的《东京一年》在出版当年就发行了 15 万册——要知道,在日本图书发行数量过 10 万册即可视作畅销书,15 万册算是极度畅销的书籍。</p><p style="margin:20px 0px">笔者阅读过部分参与者的相关访日作品,其中很多人并非日本问题专家,他们对日本的短时间观察,难以代表对日本的全面理解。</p><p style="margin:20px 0px">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应是知道日本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也难说没注意到日本在国家政策上敌视中国的做法,可能还是因为应国际文化交流基金的邀请访日,所以在有意无意间,日本对华不友好的一面在他们的文章、著作中几乎没有得到体现。</p><p style="margin:20px 0px">中国媒体容易将日本当成中国的一面镜子,去努力描述 " 日本为什么那么干净 "" 西风东土——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 " 等等。日本对华政策可能不是他们熟悉的分析内容,而强调日本的干净、先进,也暗合了外务省的意愿。不过如此一来,一方面相关努力一定程度抬高了中国民众对日好感,另一方面却更加显现了日本对华政策的巨大矛盾。</p><p style="margin:20px 0px">所谓 " 国际交流 " 参与前需三思</p><p style="margin:20px 0px">笔者不认为安倍等日本政客将中国视作 " 假想敌国 " 的概念顺应了日本国家的需求,也不认为日本媒体冷静客观地报道了中国。笔者看到的是这些年中日民间感情上出现的巨大温差,而如今,日本的冷与中国的热已很难调和。</p><p style="margin:20px 0px">只写自己在日本接触到的官员、企业、民众如何清廉、热情、认真,这虽有助于改善中国民众对日本的看法,但同时也进一步拉开了中日感情上的温差,未见得是真有益于两国民众日后和谐交流。</p><p style="margin:20px 0px">当牵制中国的真实信息也传播到中国,当日本现实与中国出访者笔下的日本形象出现巨大的反差,人们自然会质疑,参与外务省外宣的人是否拿了人家的钱,在替日本洗地?以局部的真实作恶劣的整体环境的遮羞布,如今对华牵制政策的狰狞开始遮挡不住,那局部的真实难免开始一同被怀疑。</p><p style="margin:20px 0px">以加深相互理解为主要宗旨的国际交流,在遭遇国家敌对政策、牵制政策后产生出的巨大矛盾,有时很可能让参与交流的人难堪。而本次舆论的喧哗,无疑也为后续类似项目参与者敲响了警钟。</p>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