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坐标,已经被2000多颗星星熟知
<p style="margin:20px 0px">图片来源:OpenSpace/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p><p style="margin:20px 0px">无论是为了寻找外星文明,还是搜索可能的星际殖民地,我们一直都在探测系外行星。但如果将视角倒转过来,茫茫宇宙中,又有哪些地方能发现我们小小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呢?</p><p style="margin:20px 0px">撰文|王昱</p><p style="margin:20px 0px">审校|吴非</p><p style="margin:20px 0px">根据太阳系外行星百科全书(The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的统计,截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 4776 颗系外行星。在未来,人类还将发现更多系外行星。不过却很少有人估计,无垠宇宙中,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我们的小小地球,发现萌芽中的人类文明。</p><p style="margin:20px 0px">上周,丽莎 · 卡尔特内格(Lisa Kaltenegger)和杰奎琳 · 法赫蒂( Jacqueline K Faherty)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她们利用盖亚天文卫星(Gaia Astrometry Satellite)的数据,发现从 5000 年前到 5000 年后,在 326 光年(相当于 100 秒差距)的范围内,<strong>有 2034 枚天体所在的位置能通过凌星法发现地球</strong>。</p><p style="margin:20px 0px"><strong><strong>凌星法</strong></strong></p><p style="margin:20px 0px">如果存在地外文明,我们通常估计他们的技术水平至少和我们平齐。那么,他们用凌星法来寻找地球也是预料之内的事。</p><p style="margin:20px 0px">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发现的系外行星数量统计(数据来源:The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p><p style="margin:20px 0px">如果系外行星绕转恒星的平面侧对我们,那么当系外行星转到恒星面前时,就会挡住一部分星光,造成亮度下降,从而我们就能发现那颗系外行星。1999 年,天文学家杰弗里 · 马西(Geoffrey Marcy)首次用这种方法发现了系外行星 HD 209458 b。随后的 20 多年中,<strong>凌星法成为了人类寻找系外行星的主要手段</strong>,人类目前确认的 4776 颗系外行星中,有 3426 颗是通过凌星法发现的。</p><p style="margin:20px 0px">凌星法示意图。在行星转到恒星前时,会挡住星光,使我们监测到的亮度变暗。(图片来源:Wikipedia)</p><p style="margin:20px 0px">用凌星法寻找系外行星存在一个显著的优势:当行星遮挡恒星时,恒星发出的光会穿透行星大气层,从而对恒星光谱产生一定改变,<strong>我们由此能分析行星大气所含的元素种类</strong>。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其他文明可能在超过 20 亿年前的 " 大氧化事件 " 发生时,就能发现地球大气中突然出现了大量不稳定的氧气,<strong>从而推断出地球上有生命在进行光合作用</strong>。当然,这仅仅是能确定地球上存在生命而已。如果想发现地球上的人类文明,还是要在最近的 1 万年间观测到地球。</p><p style="margin:20px 0px">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个巨大的限制,它要求系外行星的公转平面侧对我们,否则系外行星就不会遮挡它的宿主恒星。反过来,<strong>如果想让其他星能看到地球,那么这些星就必须处在黄道平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平面)附近</strong>。而这个区域在星空中的投影,就被称为地球凌日区(Earth transit zone,ETZ),大约只有 0.5° 宽。只有在地球凌日区内,才有机会能用凌星法发现地球。</p><p style="margin:20px 0px">凌星法示意图,只有在 ETZ 范围内才能用凌星法看到地球,ETZ 约为 0.5° (图片来源:Astrobiology 2016 16:4, 259-270)</p><p style="margin:20px 0px"><strong><strong>在哪里能看到地球?</strong></strong></p><p style="margin:20px 0px">虽然在人一生的时间尺度内,星空似乎都是一成不变的,但<strong>如果将时间拉长,夜空中的天体都是在不断运动的</strong>。论文公布的 2034 枚天体中,有 1402 枚正处在地球凌日区内,有 313 枚天体已经离开了地球凌日区,而剩余的 319 枚将会在未来 5000 年内进入地球凌日区。</p><p style="margin:20px 0px">白色区域为地球凌日区在星空中的范围,右图为左图框的局部放大(图片来源:Astrobiology 2016 16:4, 259-270)</p><p style="margin:20px 0px"><strong>这些天体的种类非常丰富</strong>,其中有 109 颗白矮星、8 颗褐矮星和有 1917 颗恒星,其中有 194 颗是类似于太阳的 G 型恒星。现在处在地球凌日区的 1402 枚天体中,有 128 颗 G 型恒星。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始对这 1402 枚天体附近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展开针对性搜索。</p><p style="margin:20px 0px">在这些天体中,有 17 颗已经被探明的系外行星分布在 7 颗恒星周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Trappist-1,<strong>它距离地球 40.66 光年,拥有 7 颗地球大小的行星,其中四颗都处在宜居带中</strong>。1642 年后,Trappist-1 系统将进入地球凌日区,如果那里存在文明,那时他们就能用凌日法发现地球。</p><p style="margin:20px 0px">不过,如果考虑到人类在 100 年前就开始向宇宙中发射电磁波,那么<strong>Trappist-1 所处的位置早已被人类发射的电磁波淹没了</strong>。人类向宇宙中发射的电磁波在宇宙中形成了一个半径 100 光年的球面,在其中有 75 颗恒星能用凌星法发现地球。</p><p style="margin:20px 0px"><strong><strong>外星人发现我们了吗?</strong></strong></p><p style="margin:20px 0px">论文使用的是盖亚天文卫星的数据。它是欧洲航天局于 2013 发射的空间望远镜,在拉格朗日 L2 点不断观测星空。在这里望远镜能尽可能避免地球的影响,不断检测星空中的任意天体。<strong>仅仅是盖亚天文卫星最近一次释放的数据,就包含了 1 811 709 771 个目标</strong>,每一个都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天体。而在 326 光年的较近范围内,就有 331 312 枚天体,其中 92% 是恒星。</p><p style="margin:20px 0px">盖亚天文卫星(图片来源:Wikipedia)</p><p style="margin:20px 0px">相较而言,<strong>2034 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strong>。毕竟地球凌日区在天空中的投影只不过窄窄的一圈。对于那些处在地球凌日区内,又处在 100 光年之内能收到人类电磁波的恒星系,论文作者根据统计经验估计,那里<strong>大约分布着 29 个宜居岩质行星</strong>。</p><p style="margin:20px 0px">不过,天文学家口中的 " 宜居 " 并不一定真的适合人类生存。目前,天文学家们还没有就宜居带达成共识,按照有些宜居带的计算方法,<strong>炽热如金星、荒凉如火星,都可能被算作宜居行星</strong>。更何况,就算行星的温度真的宜居,行星上是否含有水也是未知数,出现生命、产生文明的概率就更低了。所以,这 29 颗行星上没有文明发现我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作者也在论文最后写道:"<strong>对于和地球文明技术水平相近的文明而言,地球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strong>"</p><p style="margin:20px 0px">不过,如果不将这些行星看作寻找外星人的去处,而是看作未来的星际殖民地,这些行星则是极佳的去处。它们处在黄道平面附近,这意味着<strong>人类可以利用地球公转和太阳系内的引力弹弓效应抵达那里</strong>,大幅度减少对燃料的需求。更何况,在现有物理水平限制下,人类在开启向星辰大海的征途后,往往需要几代人才能到达这些殖民地。如果以这些星球为落脚点,则那些星际拓荒者的后代们,就能在无尽的茫茫星海中,再瞥一眼这个孕育了他们祖先的星球。</p><br>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