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只是熬时间!”澳洲独居华裔老人的晚来孤独:“能有个伴儿就好了”
<div style='font-size:1em;'><p> <p> “再老一些就去养老院,”家住悉尼的8旬老戴是这么想的。 <p><p> 70出头的张女士也一个人独居,常常看着空荡荡的房子感慨,“还是希望有缘分,能有个伴儿就好了。” <p><p> 在澳洲,海外出生的65岁以上华裔老人多达近8万人。他们中,一部分人没了老伴,正忍受着晚年凄凉的孤独。 <p><p> 他们告诉记者,“我不想只是熬时间。” <p><p> “我不想只是熬时间” <p><p> 75岁的戴先生独居悉尼。 <p><p> 移民澳洲30多年,他依然自称“没什么朋友”。几乎只在每年农历新年,唯一的儿子才回来团聚一次。 <p><p> 戴先生1989年移民来澳,敏感的年份。彼时在上海,身为化验员的他虽没有投身那场历史事件,却被洪流裹挟其中,想出国看看。 <p><p> “我们是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亲眼见过批斗人。想着到国外好一点,但没想到晚年没过好,感觉根本没人在乎。”<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302/20/img_cdn_138_1541676883608.jpg<br><p><p> 戴先生(图片来源:供图) <p><p> 戴先生只有一个儿子,跟随来澳时不过10岁,很快融入澳洲社会。 <p><p> “这边孩子不给父母养老,跟中国不一样。虽然政府给我补助,但还是想跟孩子更亲近些的,”戴先生说,“但他那边房子小,工作也太忙了。” <p><p> 老戴还留在“养儿防老”的观念里,这是中国传统儒家孝亲文化的一部分,把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后代。 <p><p> 面对儿子的疏离,他心里很不舒服。 <p><p> 对他来说,仅有的社交,除了出门碰到邻居聊聊天,就是去悉尼市中心一家教堂里领救济餐。“不是为了吃东西,就是想跟人说话。志愿者啊,老年人啊。但后来西人越来越多,我英语不怎么能说,就不去了。” <p><p> 常年的社交隔绝,让戴先生的言谈常常顿挫,他自嘲语言能力似乎有些“退化”。 <p><p> “再老一些就去养老院,但现在还排不上队,就算进去了跟别人也不一定说得来。” <p><p> 老戴有些悲伤地说,“我不想只是熬时间。” <p><p> “还是希望有缘分,能有个伴儿就好了” <p><p> 71岁的张女士移民澳洲20多年,脸上依然印记着年轻时的光彩动人。 <p><p> 丈夫4年前患癌去世,唯一的儿子身处中国。她独自居住在悉尼空荡荡的房子里,有点抑郁慌乱。 <p><p> “那时候是挺孤独的,每天不知道做什么,睁开眼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腰疼做不了饭时就饿着。” <p><p> 她说,“一个人的滋味怎么会好受?”<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302/20/img_cdn_138_71451676883612.jpg<br><p><p> 张女士(图片来源:供图) <p><p> 曾有人要为她做媒,介绍见了几个,张女士却打了退堂鼓。 <p><p> “本来想找个人作伴,想找那种比较单纯的感情,”她说,“这个年纪我也不要将就,跟他们聊不到一起。” <p><p> “我现在每天除了祷告,就是锻炼身体加练琴。”“也有人拉我去跳广场舞,但我不喜欢。” <p><p> 张女士想过回国养老,但她还是更喜欢生活在澳洲。对中国人传统思想上的“落叶归根”,她并没有什么执念。 <p><p> “‘街死街埋,路死路埋’,都死了,还在乎在哪里吗?” <p><p> “还是希望有缘分,能有个伴儿就好了。”她说。 <p><p> “我想请人陪老爸聊天” <p><p> 算起来,张先生是民国生人。 <p><p> 生于1940年的他,当年也许并不能理解那句“天意怜悠草,人间重晚晴”。能体会个中滋味时,已是白发苍苍的83岁。 <p><p> 他表示,“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了,尤其是这一年。” <p><p> 退休前,他在上海东华大学教书,妻子多年前过世。2015年后,因一对儿女分居中澳两地,他的养老生活便是奔波其间。<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302/20/img_cdn_138_51371676883616.jpg<br><p><p> 张先生(图片来源:供图) <p><p> 在悉尼,他住在女儿Vicky位于悉尼的独立屋中。房子很大,有后院、有池塘,但女儿却常说“爸爸很闷”。 <p><p> 她表示,除了遛弯和做家务,父亲每天都窝在家里看电视。“出去聊天语言不通,除了跟我,他在悉尼连个说中文的人都没有。” <p><p> 她为此在社交媒体发帖,“请人陪老爸聊天。”<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302/20/img_cdn_138_90691676883621.jpg<br><p><p> Vicky的父亲参加老人聚会(图片来源:供图) <p><p> 颇感意外的是,这个帖子居然收到近200条评论。不少华人感同身受,给她留言,为自己的父母牵线搭桥,组局聊天。 <p><p> 此外,她也开始带父亲参加华人老人的聚会活动。“在公园里,老年人唱歌跳舞,大概100多人吧,每周三举行,爸爸在那里聊了3个小时,挺开心的。” <p><p> “社交能让长者减少焦虑和抑郁” <p><p> 记者查知,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全澳在中国出生的65岁以上华人共有7.6万人,占华人人口的13.9%(点击查看 >>),这一数据在短短5年内几乎翻倍。 <p><p> 华人服务社(CASS)高龄院舍服务总经理Kit Chung称在澳洲,华人长者养老主要是居家和养老院,其中前者占85%,华人多数抵触进养老院,上文的Vicky便是如此。 <p><p> Kit认为,居家养老的华人长者更需要社会关注,“他们出意外的风险更大,有的老人在家突然摔倒或中风后,无人协助,因此错过救助黄金时间,导致严重健康后果。” <p><p> 她还认为,社会关系对老年人来说更加重要,社交隔绝对于独居长者心理健康非常不利。 <p><p> “社交能让长者减少焦虑和抑郁,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302/20/img_cdn_138_39141676883625.jpg<br><p><p> Kit Chung(图片来源:供图) <p><p>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华人长者选择去养老院。 <p><p> “拿我们机构来说,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排队等着入住的长者要等很长时间。” <p><p> 不过,并非所有养老院都适合华人长者。 <p><p> “在澳大利亚,目前能提供服务于华人社区的养老护理机构并不多,华裔老人因为语言障碍更为很无助,文化上的需求也很大。” <p><p> “例如在我们活动中心,可以安排下中国象棋、练太极、打麻将,但在一些主流机构,提供的服务就不会照顾到这些了。”<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302/20/img_cdn_138_60351676883629.jpg<br><p><p> 澳洲老年广场舞(图片来源:SBS) <p><p> 本地媒体报道,澳大利亚老年人可以获得由政府资助的老年护理服务,包括居家护理、离开医院后的过度性护理、临时护理、养老院入院护理以及短期康复护理。 <p><p> 无论以上哪种服务,都需要通过联邦卫生部的养老服务网站进行评估,并确定申请人是否有资格获得任何形式的养老护理服务。 <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