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留学生观 发表于 2024-6-25 05:31:04

100年诞辰!中国留学生遭美国打压 回国成无双国士(图)

<div style='font-size:1em;'>
                        <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11441719257452.jpg<br><p></p>

当年他在临终前问:“我们做的这些工作,百年之后还会有人记得吗?”

今天我们记得您

设想有人提问:“在原子弹的辉煌成就背后,是哪位英雄默默守护着我们国家的核盾牌?”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可能难以立即回答。

但是,正是这位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以其毕生的奋斗,为国家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和平与安全之盾。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49721719257453.jpg<br><p></p>1924年6月25日,一个文化世家在安徽迎来了新的生命——邓稼先。他的祖父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

自幼,邓稼先就对理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惊人的才华。

在北平时,他有幸与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一同学习,共同探究科学的深邃。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邓稼先的生活带来了剧烈的动荡。

当时中国每沦陷一个城市,日本人就会逼迫老板姓和学生们上街参加庆祝活动。

面对国土的沦丧和民族的危机,他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科学救国的决心。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17461719257454.jpg<br><p></p>在一次被迫参加的庆祝活动中,高二的邓稼先勇敢地撕毁了日本小纸旗,这一行为几乎将他置于生死边缘。

为了安全,邓稼先不得不离开北平,临行前邓稼先的父亲语重心长的对他说:“稼儿,你将来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当时的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没有汽车长枪,饱受侵略者欺负,邓稼先的父亲殷切嘱托他一定要学习科学。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12961719257455.jpg<br><p></p>带着父亲救国图存的嘱托,1941年夏,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怀揣着科学救国的崇高理想。

1948年,邓稼先赴美深造,渴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普渡大学,他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

1950年,中国正处于战后重建的关键时期,急需高科技人才。当时美国苏联和英国相继宣布拥有核武器。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几个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邓稼先响应国家的号召,满怀热忱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回到了祖国。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57241719257456.jpg<br><p></p>这是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全家福,一张离别前夕的合影,年轻的妻子不知丈夫将奔向何方、去做什么。

本以为分开就是几个月,没想到一别竟是近三十年的聚少离多。

从此,这位年仅三十四岁的年轻人,告别了他的妻子和年仅四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隐姓埋名,义无反顾地走进大漠荒烟。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51741719257457.jpg<br><p></p>适时中国开启了自主研发原子弹的伟大征程,邓稼先作为关键科学家之一,被秘密选派加入这一历史性任务。

从那一刻起,他的名字在公开学术界销声匿迹,揭开了他长达数十年隐姓埋名的生活序幕。

面对这项重大而机密的使命,邓稼先未曾有过丝毫退缩,反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原子弹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中。

在戈壁荒漠的试验基地,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不分昼夜地进行着理论计算和实验模拟。

他们面对资料的匮乏、设备的简陋,用算盘和粉笔打出了实验的正确数据,正是这种对科学的深刻理解和坚不可摧的意志,一步步揭开了原子弹研制的神秘面纱。

1962年底,邓稼先带领团队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

他亲临实验现场,与实验人员并肩作战,共同研讨方案,精确预估实验结果。

即便在苏联突然撤走专家和援助的逆境中,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依旧坚守自主研发的决心,未曾动摇。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35921719257458.jpg<br><p></p>左: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右: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的上空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让胜利的冲击波一次次从西部大漠传遍全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邓稼先的科研脚步并未因原子弹的成功爆炸而停歇。

在茫茫戈壁上,科研条件、生存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无法想象这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之后,隐藏着怎样的惊心动魄。

那是1979年的一次核弹空投试验,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地上。

“核弹去哪里了?”

“为什么没有爆炸?”

当时情况紧急,必须马上进入事故区找到这枚弹头。

“不行,太危险了!核辐射可是要命的!”

战友们纷纷阻止邓老的行动,可邓老却说:“只有我去,我进去,你们进去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它是我设计的,哪怕死了,也是值得的!”

邓老义无反顾的走进了试验区,找到了核弹的碎片,退出之后,邓老只说了一句:平安无事。

这句平安无事是指对全中国人民来说平安无事,但对于他本人却受到了严重的放射性侵害。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48631719257458.jpg<br><p></p>核辐射的影响并没有让这位老人停止探索的脚步,多年后,妻子许鹿希回忆道:

“尽管我希望他能脱离工作地点回来养病,但还是拗不过他,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当时在突破中子弹,国家需要邓稼先。”

对于许鹿希来说,青春就是漫长的等待。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79071719257460.jpg<br><p></p>1985年,整整二十八年后,邓稼先终于回来了,可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61岁的白发老人,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

最后的时间邓老几乎都在病床上,止疼针从每天一针到每小时一针。可即便这样,邓老依然没有忘记我国核武器的事业。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老忍受着癌症扩散带来的痛苦,仍旧坚持书写核武器未来走向建议书。

正是这本建议书,让核武器在日后达到实验室模拟水平,不必再做爆炸试验。这对科研人员、人民群众、罗布泊当地来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95301719257461.jpg<br><p></p>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离开了,临终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死而无憾!

妻子许鹿希用余生追随着丈夫的脚步,走遍全国,采访了一百多位丈夫的同路人,写下了一本《邓稼先传》。

历史总是存在着很多令人心痛的巧合,这本书出版时刚好又过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前二十八年等待,后二十八年追寻。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60761719257463.jpg<br><p></p>

时光用一种残忍的温柔,带着我们走向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人生。

邓稼先的生平被多次搬上银幕,从传记电影《邓稼先》到《横空出世》,再到《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相遇》单元,以及《理想照耀中国》之《冰糖》,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他为国家核事业成功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这些影视作品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5/img_cdn_138_48091719257465.jpg<br><p></p>邓稼先的一生,是对科学无尽追求的写照,更是对祖国无限忠诚的证明。

他曾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和平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安全的深切责任感。

正是这样的无名英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和世界的和平不懈努力。

<p></p>

                             
                        <div>
                                <div class="OUTBRAIN" data-src="DROP_PERMALINK_HERE" data-widget-id="AR_3"></div>
                        </div>
                        </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00年诞辰!中国留学生遭美国打压 回国成无双国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