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公里才5块钱!“萝卜快跑”定价较低引发争议(图)
<div style='font-size:1em;'>近日,百度“萝卜快跑”无人驾驶网约车在武汉市订单量大幅增长。<p></p>与传统网约车相比,萝卜快跑价格更实惠,有网友晒出打车28公里仅需26元。<p></p>一位武汉市民晒出自己7.1公里的行程一共花费了5.07元。<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12/img_cdn_138_33401720778403.jpg<br><p></p>7月11日,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载着乘客行驶在武汉街头。<p></p>湖北日报图据中新社@国是直通车 消息:记者向武汉市经开区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无人网约车价格属于市场调节价,未纳入政府定价范畴,他们无权干涉。<p></p>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明律师认为,此情况不构成不正当竞争,与法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明显界限,是科技发展的积极成果。<p></p>据湖北日报报道,“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放超过400辆无人驾驶汽车,至2024年底,预计“萝卜快跑”将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并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p></p>随着无人驾驶网约车的逐步推广,有声音指出,无人驾驶是否抢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饭碗?又是否会取代司机?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武汉市(出租)汽车行业比较稳定,网上谣言比较多”。<p></p>官方信息显示,“萝卜快跑”是百度Apollo推出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已经于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并且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等地开展了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测试。<p></p>百度副总裁称萝卜快跑不是为了抢生意近日,萝卜快跑引热议,因为较低的打车费被指“抢司机饭碗”。<p></p>而此前,百度副总裁王云鹏曾称:“做无人车的初衷,不是为了抢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的生意,而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老百姓,提供一种新的出行方式”。
红星评论丨该担心“无人驾驶网约车抢人类饭碗”吗?
在无人驾驶概念受到市场关注、多股涨停的同时,对“无人驾驶是否会抢走人类饭碗”的担忧,在网上也引起不少讨论。<p></p>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带来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都会重塑社会的就业结构。<p></p>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一些传统岗位往往面临风险。<p></p>工业革命时期,织布机投入大生产之后,一些手工业者失业。<p></p>相关的历史片段,深刻揭示了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张力。<p></p>古往今来,技术冲击引发的冲突从来没有停止过。<p></p>网约车刚出现时,也遭到了出租车行业的龃龉;电商流行后,也引发实体经济被挤压的担忧。<p></p>当然,这些声音都未能阻止科技发展的进程。<p></p>回到无人驾驶网约车来看,不管人们如何看待,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渐推广已经是全球一个“明牌”的大趋势,国内外都在推进。<p></p>就在前不久,工信部网站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其中包括20个城市。<p></p>原因很简单,发展无人驾驶不仅是一种市场行为,更可以提升交通效率,还能带动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转型升级:其一,现阶段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不断成熟,可以支持其商业化落地;其二,相较于传统的出租车、网约车行业,无人驾驶网约车摒弃了人的因素导致的服务差异,让服务更加标准化。<p></p>同时因为省掉了雇佣司机的费用,降低了一部分运营成本。<p></p>与此同时,无人驾驶网约车的落地是否会挤压出租车、网约车的生存空间,现在要下断言,还为时过早。<p></p>网约车行业作为灵活就业的重要领域,本身也面临运力饱和的问题。<p></p>以武汉为例,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当地有关部门回应“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放4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p></p>而今年5月9日,据九派新闻报道,武汉市日均运营网约车2.94万辆。<p></p>两相比较,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占比还较小。<p></p>从人类科技进步的宏观角度看,技术不断进步,不断有传统行业迭代升级,同时也催生了新岗位,这一过程虽然有冲击,但也在拓宽就业渠道。<p></p>比如,无人驾驶在进入市场的同时,也会创造出不少新职业,如测试工程师、维修与保养人员、安全员与监控员等等,总体的就业岗位不一定必然缩减。<p></p>此外,尽管无人驾驶落地提速,但仍然只是城市试点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尚需时日。<p></p>而且,为了确保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安全性,还要广泛收集并深入分析大量道路数据,以进行持续的学习与优化。<p></p>这一过程复杂且漫长,不是三五天就能够实现的。<p></p>当然,也不能忽视一些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担心与诉求,对他们来说,面对无人驾驶网约车“入场”,有担忧是正常的。<p></p>在技术变革的浪潮面前,应未雨绸缪,积极采取前瞻性的措施,将技术变革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确保科技进步的果实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p></p>比如,是否可以采取错峰策略,优先在夜间或低峰时段进行试点运营,既避免与出租车、网约车直接竞争,又方便夜晚出行的人群?另外,相关部门不妨联合企业,在完善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之外,推出一些转岗培训的措施,帮助传统司机实现职业转型。<p></p>在技术进步和就业保障之间实现有效平衡,无人驾驶这趟承载智慧出行愿景的列车,才能够驶得更稳。<p></p>
<div>
<div class="OUTBRAIN" data-src="DROP_PERMALINK_HERE" data-widget-id="AR_3"></div>
</div>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