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惨!美国普林斯顿本科毕业生过半找不到工作?(组图)
<div style='font-size:1em;'><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97001721739627.jpg<br>
留学回报率在就业市场上连续走低,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当斯坦福毕业的博士最终选择回国考公,在县城谋一个稳妥的公务员岗位时,已然说明无论是就业市场本身、还是留学经历赋予求学者身上的光环,已经不再是繁盛时期。
高学历就业困难、只能“向下兼容”的现象也并非我们专属。
最近,《纽约时报》在一个月内发表了两篇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美国本土的毕业生为找工作犯愁、煎熬和崩溃的情况与我们的毕业生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些在就业市场池子里等待被捞的应聘者里,其中不乏名校、理工科毕业的学生。
五月初和五月底,《纽约时报》专栏作者Peter Coy分别发表了两篇关于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艰难的文章。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60291721739628.jpg<br>
文章里,提到了这样几则故事:
毕业生A,主修语言学,辅修德语和英语二外教学。去年8月开始她就在寻找全职、兼职或实习。她的期望薪资并不高,年薪35000美元,至今没有得到任何一份全职或者实习的offer.
也许有人会觉得是她没选对专业,不可避免会在就业市场失利。
我们再来看毕业生B的应聘情况。她打算申请的岗位是产品设计师——一个不算热门、但也不小众冷门的专业。
在过去一年里他提交了四五百份申请,除了少数公司不回复任何信息外,大多数公司给她的回复都是“抱歉,你所申请的岗位有更适合的应聘者”这类拒信。
是不是她非名校出身,所以就业没有优势?那下面这个学生的背景呢?
纽约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硕士——牌子和专业都算过硬吧?除了拥有纽约大学数学系的硕士文凭外,他还拥有专利、通过了注册金融分析师的第一级考试、目前正在取得Series 3证书入门级职位。他申请的也不是高级岗位,只不过是金融领域中的初级岗位。
在投出去400份简历后,收到了40封拒信,他一个面试机会都没得到。
一开始,作者想这些也许是小概率事件,毕竟只有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才愿意向他倾诉,那些顺利就业的毕业生正忙着翻开自己人生的新篇章。但作者和另一位播客主持人John York在节目中收到大量读者和听众来信表示:上述三则案例绝非个案。在美国,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然是事实。
最新的调查显示,普林斯顿56%的文科毕业生,工作尚未有着落。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26241721739628.jpg<br>
图源pexels
我认识一对美国夫妻,两个儿子去年和今年前后脚大学毕业,分别就读于美国排名前80的高校,大儿子读应用数学专业、小儿子学的是气候物理专业,二人的学校和专业算不上顶尖和热门,但想找份靠谱的工作应该是可行的,可偏偏俩儿子都难上岸。
大儿子在就业市场找了一圈,发现靠谱的工作太难找,他只能搬回父母的房子住地下室。现在一边兼职做网球教练、一边考医学院。
小儿子运气好一点,毕业后投了不少简历后拿到了一份去北极做研究助理的工作。
但这份工作属于“临时工”,薪资待遇低、跟项目走,项目完成后就失业。他算是牺牲薪资刷一个对口的经历,只希望这段经历能在下一次找工作时是个不错的砝码。
在美国高校毕业生中,像我朋友的两个儿子这样难就业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在美国论坛上看到一名2022年的美本毕业生讲自己找工作的真实经历:
她是一名22年的商科毕业生,高中期间SAT成绩为1500分、修了9门AP课程,班级排名前列。她还曾是一名运动员,但因伤结束了运动生涯,整个高中期间该学生有着丰富的志愿工作经历。靠着这样的背景,她申请大学时曾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但由于经济原因,最终选择了本地州立大学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入读。在大学期间,她有多份实习,最终还以3.96的GPA高分毕业。
毕业至今两年,她尝试申请的岗位超过600个,仅得到少数回应,其他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到现在工作依然无着落。
在2022年毕业时,她曾拿到过一个6万美元年薪的生物技术公司的offer,因为疫情原因,offer在上班前几天被取消;她还曾获得过一份年薪3.5万美金的销售类工作,考虑到薪资太低、自己又不适合做销售,所以当时就拒绝了。
没想到,两年过去了自此再与offer无缘。
为维持生计,她选择在高生活成本地区的服务行业做兼职养活自己,也一直在投简历、找内部推荐和参加面试,但结果就是现在仍然没有一份全职工作。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69021721739630.jpg<br>
这个故事戳中了很多正在求职的毕业生的肺管子,大家纷纷表示“你不是一个人!”
有人和她一样的专业、比她晚一年毕业,至今也找不到工作;
有人投了400份简历,杳无音讯,觉得自己最终逃不过去餐厅当服务员的命运了;
有人读的是STEM专业,毕业后照样没公司“收留”自己,不得不搬回父母家啃老;
还有人,和她用一年毕业,发现难就业,就又去深造读了个学位,结果发现今年毕业时,还是找不到工作。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38801721739631.jpg<br>
我看到两组普林斯顿官网的数据:
即便是全美就业情况最好的普林斯顿大学,根据该校今年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
文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超过一半(53%)没有找到工作;
理工科专业就业情况显然更好,仅有25.4%没找到工作,但仍然有28.9%的学生对自己工作不满意。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38611721739631.jpg<br>
(数据源自普林斯顿官网)
另一组数据来自哈佛大学,一项针对本届毕业生进行的小范围调研显示:只有不到六成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如果是就业繁荣期,不会只有这么低比例的毕业生选择进入职场。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76391721739632.jpg<br>
(数据源自The Harvard Crimson)
即使有一些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也是退而求其次的结果: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某个应用公司开货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在广播公司做销售。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89731721739633.jpg<br>
也有毕业生运气够好,能够“杀”进科技公司、金融公司的面试。本以为靠着芝加哥大学数学专业的文凭能够从中捞到一家上岸。结果,在参加完五轮、甚至十轮面试后,最终还是被淘汰。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76931721739634.jpg<br>
全世界的高校毕业生,就像被集体施了咒一样,牢牢困在了找工作这件事上。
华人家长为孩子瞄准的名校+热门专业赛道,还能吃多久?
奇怪的是,各项数据都在证实,美国的劳动市场正在复苏。
比如,6月7日,美国劳动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新增就业岗位27.2万个,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相对强劲;平均时薪在5月同比上涨4.1%,两个数据均超出先前预期。
但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美国媒体和专家们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在当下的就业市场,很多人才短缺的行业不一定是应届毕业生希望工作的行业。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显示:现在就业市场上最缺人手的行业多是建筑业、服务业,比如餐馆、酒店,或者日托学校老师、养老院工作人员这样的岗位。显然它们都不是大学生们想工作的地方。多数毕业生还是想去待遇福利和前景都更好的科技、咨询、金融、媒体行业工作。
可矛盾的是这些行业近两年都在大规模地裁员,并缩减了不少岗位的招聘计划。根据indeed在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软件工程师、媒体营销专员等热门岗位的招聘较之疫情前都有不小幅度的缩减。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91591721739635.jpg<br>
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擘和高盛、摩根史坦利、花旗等华尔街大行的裁员潮在过去两年延续不断,至今尚未平息。
这让雇主和求职者都陷入了尴尬:你提供的饭碗我不想要、我想要的饭碗对方不提供。一方缺人、一方急等工作,看上去有机会相交的两条线,却因为供求不对等变成了两条平行线,没有交汇的时刻。
除了行业供求不对等导致毕业生难以就业外,雇主对应届毕业生这个群体也越来越持谨慎和苛刻的态度。
我认识一位华人家长的孩子,本科学的是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工作一直找的不理想,就又去读了一个商科的硕士。因为学术成绩和经历比较丰富,所以今年毕业时拿得到了几家普通金融公司的面试机会。
在面试现场她就能明显能感觉到对方不想雇佣她的态度。几次面试失利后,她问了两家面试官为什么不录用她。对方给出的回复类似:至少金融行业里的大多数公司已经不愿意花钱培训新人,他们想要的是实战强、工作技能足够全面、能立即创造价值的人才。
所以这个孩子即使从藤校的商学院毕业,也并未在就业市场受到“优待”。
这就形成了“需要工作经历来找工作”悖论:大学提供的是一份教育——纸上谈兵居多;而职场需要毕业生立即创造真金白银的价值,大学教育与就业实战越来越脱节。
学生在教育系统的“煤气灯”下被愚弄,只有当他们毕业后开始找工作时,才会发现这一切,而那时已经为时已晚。或者说,就算他们早都知道这其中的鸿沟,又能怎么办呢?
《福布斯》杂志在今年四月做过一项雇主对雇佣人才看法的调研,招聘经理被问及对公立大学毕业生和非常春藤私立大学毕业生的看法: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3/img_cdn_138_88181721739635.jpg<br>
4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现在更倾向于雇用公立大学毕业生;
37%表示更倾向于雇用非常春藤盟校的私立大学毕业生,这一数据相比五年前有所增加;
约37%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州立大学在准备求职者方面比五年前表现更好,31%认为非常春藤盟校的私立大学有所改善;
只有14%对常春藤盟校给予了类似的赞扬;
而20%认为常春藤盟校表现更差,这是此项调研中唯一一个负面评价超过正面评价的类别。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热衷推孩子卷成绩、卷竞赛、卷课外活动、努力让孩子成为就读名校和热门专业,走上金字塔尖的华人家长们,多数人都在用这样的方式来最大概率确保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工作。
可如今,名校光环正在袪魅,反其道而行的是年年升高的学费;而所谓热门专业也不知道还能“热”多久、还能否成为孩子毕业后获得高薪的入场券?
这些始料未及的趋势和让人意料之外的数据,也是在给华人家长们提醒:
我们在给孩子倾尽所有进行教育投资时,究竟该投资些什么?鸡娃的思路是不是也要与时俱进变一变了?
<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height:auto;">Advertisements
<div class="OUTBRAIN" data-src="DROP_PERMALINK_HERE" data-widget-id="AR_3"></div>
</div>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