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老龄化 60岁算年轻!农民断层粮食咋办?(图)
<div style='font-size:1em;'>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村庄里曾经热闹的田间地头,如今变得格外寂静。
如今仍然辛勤耕耘在地垄田间的,往往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
这件事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隐患:我们农村的年轻人都去哪了?当这一批老人去世了,农村的劳动人口是不是就断层了?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61151721998839.jpg<br>
农村农业的发展之后要靠什么?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否已经动摇?
谁来耕种中国的田地?中国农村的人口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并且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具体数据显示,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81%,20岁至40岁的青壮年大多选择到城市打拼,而从第七次普查中我们发现,乡村人口大量流失。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90351721998840.jpg<br>
十年减少了近1.65亿人,居住乡村的人口仅占36.11%,不足5.1亿人,与高峰时期的8、9亿人相比减少了近4亿人。这导致农村留下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甚至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52401721998841.jpg<br>
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首先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力。国金证券的研究显示中国的农业主要以小规模家庭农场为主,平均每户农民拥有的耕地面积约7.5亩。
尽管老年人经验丰富,但体力不济,无法承担繁重的农活,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相比之下,美国的情况大不相同。目前美国从事粮食种植的人数约为300万人,仅占全国人口的1%。这300万人却负责种植超过22亿亩的耕地。由于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即便是老人也能轻松驾驶先进的农机设备进行工作。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44931721998842.jpg<br>
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收入相对较低,并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许多农村青壮年认为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能够获得更稳定和高收入的工作。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48841721998843.jpg<br>
另外还有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较低,使得农村家庭更愿意到城市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再加上农村的医疗条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疾病在农村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人们也更倾向于迁往城市居住。
“机械化”是救命稻草吗?要解决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就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
根据最新的预算,2024年中国政府将大幅增加财政投入,用于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意味着未来几年里,农村的道路将更加畅通无阻,水电供应更加稳定,住房条件更加舒适,通信网络也将更加发达。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63791721998844.jpg<br>
政府还将推出一系列支持年轻人创业的激励政策。包括创业补贴、减免税收、低息贷款、创业培训和市场开拓支持等一系列“豪华套餐”,确保他们能够在农村稳定发展。
农业机械化被认为是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终极手段。显然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
到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34111721998845.jpg<br>
主要就是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像智能拖拉机、无人机和自动播种机,这些设备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在上海的一个智能农场,农民们只需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就能远程操控农机进行精确耕作。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从播种、管理、收获到分拣包装,全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60211721998845.jpg<br>
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长江流域的试验中,每亩地的种子消耗量从25公斤减少到10公斤,成本大大降低。
尽管农业机械化前景光明,但偏远和贫困地区却有点儿“追梦难”。这些地方的农民常常为昂贵的机械设备和复杂的技术犯愁。
农机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服务体系也还不够完善,一旦机器“罢工”,就只能干瞪眼,无法及时修复,影响了正常生产。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8071721998846.jpg<br>
不过,别担心,其实有个解决办法就是农业合作社模式!农民们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一起组成合作社,共享那些昂贵的大型农机设备。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个人购买的成本,还让这些机械设备的利用率翻倍。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72261721998847.jpg<br>
政府也应该努力建立完善的农机服务网络,为合作社和农民提供快捷的设备维修和保养服务。
日本经验能借鉴?这种合作模式和服务网络的理念也并非新创,在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有趣的立法和政策,搭建了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体系,助推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12931721998848.jpg<br>
先来看看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立。1953年,日本政府斥巨资成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这是一个专门为农民提供长期高额贷款的机构。
贷款金额最高可达项目总额的80%,贷款期限最长可达25年。这些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农业机械和改善生产条件,让农民们轻松实现农业机械化。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87441721998849.jpg<br>
再来看看合作性金融体系,这些金融机构通过向政府和中央银行借入低利率贷款,或发行政府担保的农业信贷债券,为农民们提供多种多样的贷款选择。
包括购置农机、经营贷款和教育贷款。这样一来,农民们可以轻松借到钱,用于购买需要的机械设备。
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历程也不是政策一出来就直追发达国家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6111721998854.jpg<br>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日本农业机械化刚刚起步,就引入了手扶式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新型机械设备。
为了鼓励农民们尝试这些新奇的机器,政府和金融机构纷纷提供贷款和补贴。就这样,掀开了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序幕。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67681721998855.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2589095&x-signature=N%2FhZct%2Fj0GO9fW2wLh9ScYTEids%3D<br>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接下来的阶段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手扶式拖拉机的数量虽然在这一时期增长放缓,但机械化已经全面普及。
例如,水稻插秧机和水稻烘干机的数量在这一阶段甚至有所减少,因为这些设备已经无处不在,农业机械需求趋于饱和。
自19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机械化面临了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和老式机械性能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64151721998855.jpg<br>
为了应对从1995年开始,政府决心淘汰老旧设备,高性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
一个国家在面对挑战时应该不断创新、勇往直前。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确实带来了不少麻烦,但也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6/img_cdn_138_45271721998856.jpg<br>
虽然难度不小,但只要找到正确的线索,就能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巨大潜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
<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height:auto;">Advertisements
<div class="OUTBRAIN" data-src="DROP_PERMALINK_HERE" data-widget-id="AR_3"></div>
</div>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