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发表于 2024-7-27 03:30:13

你喝对牛奶了吗?中国的饮奶新时代才刚刚开始(组图)

<div style='font-size:1em;'>
                       
                       
                       当代人在“喝奶”这件事情上已经越来越硬核了——买鲜奶还要先看配料表或者包装上的信息:生牛乳排名是否靠前?蛋白质含量和钙含量是否达标?有没有免疫球蛋白等活性营养物质?当然,也有 P 人表示:“看哪个便宜就选哪个”。尽管健康意识在飙升,但人们对牛奶还有种种误区:鲜奶能跟维生素C一起喝吗?喝牛奶闹肚子就要戒奶?植物奶可以完全替代牛奶吗?恰逢巴黎奥运会,运动健儿的营养补充就离不开牛奶的助力。澎湃新闻联合光明乳业发布《中国居民营养健康认识与行为调查报告》(完整报告获取方式可见文末),试图观察当代中国人的喝奶认知和行为,解答若干关于牛奶的问题和误区。

中国人开始注重牛奶的活性营养

在一生爱喝热水的中国人面前,冷藏鲜奶都可能面临着被加热的命运。

此次调查显示,47.1%的受访者喝牛奶时通常喜欢喝常温牛奶,其次是热牛奶。相比之下,只有 17.3%的受访者更爱喝冰牛奶。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7/img_cdn_138_7211722015008.jpg<br>

这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地域辽阔、人均牛奶消费不高、冷链又相对薄弱,“娇气”的冷藏奶难以普及,最终导致奶源分布与消费市场的割裂明显。

据欧睿国际 2023 年的数据,常温白奶消费占了中国饮用奶市场的 82.9%。

不过,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推广和生鲜冷链平台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冷藏鲜奶往往含有更多的活性营养物质,包括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等,冷藏奶在中国开始崛起。

据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从 2014 年起,中国的牛奶市场就出现变化——常温白奶的销量增速开始波动放缓,而巴氏奶的销量增速逐渐波动上升。

此外,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是中国人真的很爱喝热水。网友 @小小兔芽 就发帖说:“中国人爱喝热水已经被全世界知道了。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饮水机上最大、最亮的红字竟然是中文写的‘热水’”。

不过,随着咖啡奶茶文化当道,中国人对冷饮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了。

尽管调查显示,人们当前普遍更常喝的牛奶类型仍然是常温纯牛奶,但除了常温纯牛奶之外,未成年人和年轻人爱喝冷藏酸奶,而中老年人爱喝冷藏鲜牛奶。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7/img_cdn_138_79251722015009.jpg<br>可以发现,中国人在喝好奶的路上已经不断前进。不少以前从来不看配料表的人,如今已经学会注重饮食健康:从碳酸饮料进化到无糖茶饮,从调制乳进化到巴氏冷藏奶。

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相比总体会更关注钙含量和脂肪含量。而从总体上看,近三成的人关注配料表中的蛋白质含量,免疫球蛋白等活性营养的关注度则相对较少,只有 11.3% 的人会查看此类信息。

实际上,相比基础的巴氏杀菌奶,更高品质的鲜奶往往在配料表或产品包装上就写着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等活性物质的含量,这些活性营养物质可以帮助人体增强免疫力,是鲜奶中最有价值的营养成分。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7/img_cdn_138_77881722015010.jpg<br>对于如何选择牛奶,光明乳业液态奶研发总监徐致远博士称,尽量选择巴氏杀菌牛奶。相比常温牛奶,巴氏杀菌奶杀菌强度低,在保证卫生安全的情况下,更多地保留了营养物质,比如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质。

“还要注意避免买到伪巴氏牛奶,这需要注意牛奶的活性物质含量,比如免疫球蛋白是否超过 200mg/L,伪巴氏牛奶虽然类别为巴氏奶,但其杀菌强度高,活性物质含量低。”徐致远说,选购时可以注意选择具有质量控制、安全投入等优势的大公司、大品牌产品,并且通过标签上的蛋白质含量、钙含量、脂肪含量等信息,来选择适合自己营养需求的产品。

就算乳糖不耐,为何仍建议喝奶?

尽管中国人已经进入饮奶新时代,但仍有不少人拒绝喝奶。

调查显示,人们不喝奶的一大共同原因是“没有饮用习惯”,而不同年龄段不爱喝奶的其他原因,或许更能反映所在年龄的特点:

未成年人在意形象,怕长痘;年轻人依然还是饮后肠胃不适;中年人养家糊口,认为价格太高;老年人对牛奶的质量安全问题则忧心忡忡。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7/img_cdn_138_63811722015011.jpg<br>此外,在喝奶少的人群中,饮后肠胃不适是人们喝奶少的高频原因。

牛奶中含有约 5%的乳糖,而有些人体内缺乏乳糖酶来分解乳糖,这些乳糖消化能力有限的人在喝奶后就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现象。

而类似情况在中国人中并不少见。据《柳叶刀》杂志一篇发表于 2017 年的论文显示,关于乳糖吸收不良的情况,全球总体患病率约为 61%~72%,欧洲地区(东欧和俄罗斯除外)患病率约为 19%~37%,亚洲地区(中东地区除外)患病率约为 54%~74%,其中中国的患病率为 88%。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乳糖吸收不良的人群并不会有乳糖不耐的临床症状。

在此次调查中,就有 12.8%的人认同“乳糖不耐受就不能喝任何牛奶”这一说法。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7/img_cdn_138_94331722015012.jpg<br>那么乳糖不耐受就真的不能喝任何牛奶了吗?

结论是,并非如此。美国普渡大学一篇发表于 2019 年的论文指出,大多数乳糖消化能力有限的成人和青少年至少可以耐受一杯 240 毫升牛奶中的乳糖含量。如果乳糖不耐患者减少或避免食用乳制品,可能导致骨密度降低和脆性骨折。

多篇相关研究向乳糖消化能力有限的人群提供了若干种建议: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喝奶时搭配其他食物、选择无乳糖或者低乳糖奶等。

此外,关于牛奶的误区还包括“鲜奶不能跟维生素C一起喝”等说法。

光明乳业液态奶研发总监徐致远博士说,“鲜奶不能跟维生素C一起喝”的说法并没有科学的支持。有这个误区的原因是,担心摄入大量的 VC 会因为酸性导致牛奶变性,实际上正常吃的 VC 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

年轻人的喝奶,已经是 Next Level

或许正是因为不少人乳糖不耐,各种加奶味的饮料戳中了中国人的“心巴”。

热衷喝奶却乳糖不耐的网友 @唐珺璐 Lucia 就说道,“农耕民族容易乳糖不耐受,不能跟游牧民族一样吨吨吨喝奶,只好在各种饮料里加奶味”。

调查发现,尽管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直接喝牛奶,但 18-35 岁的年轻人已经把喝奶场景扩大到了泡咖啡和奶茶、制作不同口味的牛奶饮品。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7/img_cdn_138_4311722015013.jpg<br>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少年轻人会分享他们制作的牛奶饮品。一款关于酒酿冰奶的饮品制作,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 2.7 万个赞,2.8 万个收藏。

年轻人爱上牛奶饮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奶茶店和咖啡店“卷”起了乳制品:不少奶茶品牌掀起了鲜奶茶趋势,而咖啡开始不约而同走上了“奶茶化”的道路,多款爆款的一大共性是都属于奶咖。

可以发现,牛奶已经越来越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中——相比 30 年前,中国人的人均喝奶量已经翻了 5 倍。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1990 年,中国的人均饮奶量仅有 5.1kg,而到了 2021 年,该数据已经上升至 34.2kg,也就是一人每年可以喝掉 34 瓶 1 升的牛奶。

为何要倡导人们喝奶?这是因为饮奶量的不足,可能会导致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乳白蛋白、乳球蛋白等活性营养物质的缺乏,而活性营养物质对抵抗细菌等致病原入侵、提升身体免疫力、维护机体健康等起到重要作用。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7/27/img_cdn_138_73261722015014.jpg<br>不过,相比起世界上的人均饮奶量,中国的人均饮奶量仍有一段差距。2021 年世界上的人均饮奶量已经有 87kg,比中国的人均饮奶量要高出 2.5 倍。

原因之一是,多数中国人此前一直没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外国人的日常饮食中则已经不能缺少各种各样丰富的乳制品。关于外国人有多爱各式乳制品,一个夸张的说法是:一年 365 天,法国人每天吃的奶酪都不重样。

此外,独居人士还会有牛奶的保质期焦虑。根据《2021 年中国统计年鉴》,2020 年全国共有家庭户 4.94 亿户,其中“一人户”家庭超过 1.25 亿。网友 @冷狗指南 就说:“懒惰让我还是买保质期不会引发焦虑的奶多一点”。

可以发现,中国的饮奶新时代才刚刚开始。                       
                        <div>
                                <div class="ad_div" style="">Advertisements<div class="OUTBRAIN" data-src="DROP_PERMALINK_HERE" data-widget-id="AR_3"></div> </div>
                        </div>
                        </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喝对牛奶了吗?中国的饮奶新时代才刚刚开始(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