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 发表于 2024-8-29 22:30:41

英国“比尔·盖茨”命丧大海是美国人阴谋还是巧合?(图)

<div style='font-size:1em;'>
                                                        “电影估计都不敢这么拍,可以考虑拍成电影了。”

谁能想到,有着英国“比尔·盖茨”之称的科技大亨迈克·林奇,刚在美国打赢了一场官司,结果仅仅重获自由几周后,就命丧大海。

同一天,林奇的合作伙伴、与他一起被美国人起诉的斯蒂芬·张伯伦,也因在家附近跑步时被一辆汽车撞倒,经过两天抢救无效后宣布不治身亡。

巧合的身亡事故,深扒之下,林奇与张伯伦似乎还掌握了不少的“英美情报秘密”,更引发了外界激烈的“脑补”:<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是不是存在什么阴谋?

涉案人员纷纷遇难局势本来就是个惊人的“大逆转”。

2024年6月6日,59岁的林奇,原以为将入狱20年,只能在美国监狱度过余生。没想到,在经过12年漫长的审判后,被引渡到美国并软禁了1年的林奇,竟拿到宣告无罪的结果。<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判决结果出炉,林奇如释重负,欣喜不已,他决定大肆庆祝一番。

8月14日,林奇一家人登上了“贝叶斯号”豪华游艇,并邀请了摩根士丹利国际银行董事长乔纳森·布鲁默夫妇,以及美国律师克里斯·莫维洛夫妇等人一同遨游。

但一场噩梦随之开启。<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当游艇从荷兰鹿特丹启航,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抵达意大利西西里岛海岸,8月19日凌晨,停靠在西西里岛海岸边的“贝叶斯号”突然遭到了附近海域风暴的突袭,并沉入了海底。

事发游艇有10名船员、12名乘客,共22人。其中,15人获救,7人死亡。

巧合的是,此次事故中的7位遇难者,包括林奇在内,除一位随船厨师外,其余的均为美方指控林奇欺诈案的涉案人员及家人。<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林奇与他的女儿,曾担任林奇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为林奇脱罪提供关键证词的银行家乔纳森·布鲁默夫妇,为林奇辩护的律师莫维洛夫妇,无一幸免。

一切看着都像是巧合而已。

还有更巧的,就在“贝叶斯号”沉没两天前,与林奇一同脱罪的Autonomy前财务副总裁张伯伦在自家附近外出跑步时突然被车撞成重伤。<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在经过两天抢救后,张伯伦竟然恰巧在游艇沉没的同一天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案子是赢了,赢家却通通没活着。

随着林奇与张伯伦等人的集体死亡,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其中,“贝叶斯号”豪华游艇的快速沉没,成为外界讨论的焦点。

首先,“贝叶斯号”沉没速度为何如此之快?

根据目击者看到的情况和监控画面显示,游艇沉没时长竟只有60秒。如此快的沉船速度,在外界看来十分诡异。

毕竟由意大利造船厂制造的“贝叶斯号”是拥有顶级设施和安全设施的大型豪华游艇,长约56米,拥有世界第二高的帆船桅杆(高达72米),其专为抵御飓风而建,是性能最强的高端帆船之一,应该是能够经受风暴袭击的。

除此之外,该游艇还有水密分舱设计,即便某些部位被灌满水,理论上也是能避免船只迅速沉没的,不应快速沉没才对。

其次,周围船只为何幸免?

回顾当时海上风暴场景,“贝叶斯号”附近还停有其他船只,长约42米的“罗伯特·巴登·鲍威尔爵士”号帆船几乎毫发无损,还参与了营救“贝叶斯号”游艇的幸存者。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9/img_cdn_138_11261724934640.jpg<br>

意大利调查人员在搜索“贝叶斯号”残骸时还发现,它躺在水下约50米处,船体大致完好。

这一幕幕,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如今,意大利检方已正式启动调查,调查方向是身份不明的人犯有过失沉船罪和多项过失杀人罪,但调查暂未针对特定嫌疑人。

虽然现在并无证据表明林奇等人的死亡是人为造成的,但他生前与英美情报机构保持密切关系的背景,使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处理秘密情报”的重要者在英国,林奇可以说大名鼎鼎。

1965年出生在英国的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年轻时,曾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专攻电子学、数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并攻读了信号处理和通信的博士学位。

1991年,年仅26岁的他,就成立了一家专门为警方提供指纹识别的科技公司:剑桥神经动力学公司。

跟警方机构攀上关系的他,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又与英美情报机构攀上了关系,并成为了“处理秘密情报”的重要者。

让林奇一夜成名的,是他在1996年成立的软件公司Autonomy。该公司的软件能够协助用户从网页、视频、文字、电子邮件等非结构化数据中搜索和抓取关键信息。

作为一家为企业提供高端搜索引擎软件的英国科技公司,Autonomy不仅在英国大火,还杀入了美国硅谷,打入了美国市场。

甲骨文、惠普、 Adobe、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跨国企业都是Autonomy的客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个了不起的事情。

林奇称:“以前,前往美国的英国年轻人往往被忽视,毫无发言权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决心要在美国取得成功。”

他的搭档,Autonomy创始人之一大卫·塔比泽尔则表示:“在他之前,英国没有科技界。是林奇的努力,向外界展示了英国的科技也可以是世界级的。”

林奇也一度被视为英国“比尔·盖茨”。

1999年,他被英国工业联合会评为“年度企业家”。2000年,《时代》杂志又将他评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25位科技领袖”之一。2006年,林奇还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9/img_cdn_138_64601724934641.jpg<br>

相比于以上的头衔,林奇似乎还手握不少“秘密”。

他所创立的Autonomy公司,曾赢得英国和美国政府机构的高调招标,其中包括为美国国土安全局提供基础设施以分析情报,这被认为是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反恐战争的一部分。

2003年,英国《卫报》还将Autonomy描述为“处理秘密情报”和“英国少数几个能从伊拉克战争中获利的商业机构之一”,公司的技术被描述为“先进的计算机窃听系统”。

英国政府通信总部(英国情报机构)和军情六处都是Autonomy公司的客户。

Autonomy还与美国军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国情报机构签订了一些重要合同。

2011年,林奇又当选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之后,林奇与英国前情报官员合作创办了网络安全公司Darktrace,并任命张伯伦为首席财务官。

Darktrace同样涉足美国业务,并由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了17年的吉姆·彭罗斯负责。

在人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林奇似乎掌握了英美不少的“秘密情报”。

然而,当美国惠普公司收购Autonomy后,林奇的人生随即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替罪羊2011年10月,做硬件起家的美国公司惠普为拓展软件业务而做出收购决定,以1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utonomy。

短短13个月后,惠普却突然宣布,将Autonomy的价值减记88亿美元,并向林奇等人提起诉讼。

惠普声称,林奇和Autonomy的前高层存在欺诈、在销售数据上注水以抬高公司估值行为,导致惠普蒙受巨额财务损失。

林奇却矢口否认,称这是“彻头彻尾的错误”,惠普在收购Autonomy公司后管理不善,这时给他泼脏水就是为了让他当“替罪羊”。

审判期间,案件还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起初英国当局展开调查后,认为构成严重欺诈的证据不足,于2015年结束了对Autonomy的调查。美国方面却并不接受这一事实,转而由美国当局继续对林奇诉讼到底。

2018年,美国当局以欺诈罪等17项罪名,起诉林奇、张伯伦、Autonomy的首席财务官苏肖万·侯赛等人。

不久后,侯赛被美国裁定欺诈罪成立,入狱服刑5年。

但林奇、张伯伦一直在积极为自己辩解。2023年,围绕林奇是否会被引渡到美国的问题愈演愈烈,因为美国方面提出将其引渡至美国受审。

尽管一些英国人提出抗议,指责美国又在试图进行“域外管辖”。但抗议无果,英国地区法官最终还是裁定支持引渡,2023年5月林奇被引渡至美国。

美国当局还以林奇有“严重的潜逃风险”为由,将林奇软禁在了美国旧金山。与此同时,张伯伦也在美国受到了一系列欺诈指控。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9/img_cdn_138_82591724934642.jpg<br>

身处美国,林奇等人却依旧并未放弃抗争。

他豪掷3000万英镑,请来律师团为自己辩护。其中,林奇生前的律师团队成员莫维洛曾在纽约担任助理美国检察官。

而在为自己辩护时,林奇始终坚称,Autonomy的破产是惠普对宝贵资产管理不善的结果,而非欺诈,惠普自己失败了却让他成了替罪羊。

林奇表示,运营像Autonomy这样的企业远比检察官希望陪审团相信的要复杂得多。“惠普的损失应归咎于它不懂如何运营Autonomy公司及其所用技术,告他只是为了寻找替罪羊。”

这一案件历经近12年纠纷后,最后胜利站在了林奇这边。今年6月,林奇与张伯伦双双被宣布无罪,获得了属于他们的自由。

林奇在接受采访时,还表达出了对自己的国家英国政府的“失望”,公开批评英国政府的过多干预和法律体系的漏洞。

他说:“英国政府应该保护公民,就因为收到未经检验的证据,就以一条法律便同意引渡,这让英国人在美国受审判变得太过容易了。”

在英国地位举足轻重,并与英国情报机构关系密切的林奇,似乎并未得到“特殊的照顾”。

更诡异的是,在审判胜利结束不久后,重获自由的林奇、张伯伦,便几乎在同一时间,纷纷因意外事故身亡。

这到底是真巧合,还是真阴谋?存不存因资本家利益受损而遭他杀可能,又或因知道太多“秘密”而惹祸上身?

有意思的是,历史总在一次次表明,手握太多“秘密”的人,最终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2013年6月,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随即遭美国政府通缉,曾轰动一时。

2023年7月,俄罗斯最大IT集团ICS控股创始人安东·切列潘尼科夫,被发现死在莫斯科的办公室里。

他旗下的企业,曾被美国财政部制裁,指控开发了从计算机网络“窃取金融和个人信息”的软件“业务调查措施系统(SORM)”。

在刚刚过去的8月24日,马斯克的好友、加密社交软件“电报”创始人杜罗夫也在法国被捕,理由是杜罗夫“疏于对平台的管理,导致犯罪蔓延”。

帽子扣得很大,但马斯克反驳道:所谓的“疏于对平台管理”,其实是杜罗夫“不愿意将用户聊天数据交给法国审查所致”。

说到底,掌握太多“秘密”,并不是什么好事。                       
                        <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height:auto;">Advertisements
                <div class="OUTBRAIN" data-src="DROP_PERMALINK_HERE" data-widget-id="AR_3"></div>
                        </div>
                        </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国“比尔·盖茨”命丧大海是美国人阴谋还是巧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