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定了 生育升格为地方“一把手工程” 什么信号?
<div style='font-size:1em;'>支持生育,力度空前。有多紧迫?国家直接把它升格为“一把手工程”,信号强烈,提醒全社会高度重视。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包括“生育服务”“育幼服务”“教育、住房、就业”“社会氛围”的方方面面。
这项重磅文件明确要求: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精心组织实施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09/img_cdn_138_45591731096059.png<br>
全文考虑全面,措施非常具体,目的极其明确,就是要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提振中国的出生率。<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为什么近些年生育支持的政策,各地都出了不少,国家还是要把生育上升为“一把手工程”?
为什么建设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长远来说对大国战略极为关键?
为什么2024年就业压力、延迟退休、生育重任,一个个扑面而来,背后有着怎么样密切关联?
一个新时代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生娃作为国家重任,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
1
我们面对的是,“最不缺人”的中国,正走到一个历史的拐点。
2022年,中国人口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减少85万人。
2023年,全年902万名新生儿,创下1949年以来最低纪录,全国人口进一步减少了208万。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09/img_cdn_138_77951731096060.png<br>
本以为2024年的“龙宝宝”小高峰,可以回拉一波生育率,出生人数确实也有所反弹。<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结果,前三季度结婚人数又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再创历史新低,同比下跌幅度高达16.6%。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09/img_cdn_138_2701731096061.jpg<br>
这些年,结婚人数一路下行,仅仅在2023年略有反弹。短短十年间,中国结婚人数居然下降了超过50%。
按照这个情形估算,即使今年新生儿数量反弹,未来几年人口负增长的态势,也很难逆转。
联合国今年的一份报告就预计,2054年中国人口将降至12.15亿,本世纪末“折半”降至6.33亿。
生娃,已经成为国之大事。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全力出手,也就不奇怪了,必须用超常规的政策,才能扭转势头。
2
中国人为什么少生孩子了?比较普遍的观点是,三育成本居高不下,无形中阻碍了生育。
所谓三育,指的是生育、养育、教育,被形容为阻碍生娃的“三座大山”。
生育方面,主要是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比较高,可能影响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养育方面,奶粉尿布、衣服玩具、月嫂养护,都不是小数目。<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教育方面,更是持久战,不谈学区房,单单是课外兴趣班、补习班就是重负。常州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育龄家庭人均子女教育费用高达每年3.5万元。
今年年初,“育娲人口研究”发布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将生、养、教育、机会等成本加总,估算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而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约68万元。其中,上海和北京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分别高达101万元和93.6万元。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09/img_cdn_138_51481731096062.png<br>
要知道,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才2万四千五百元。可见生娃、养娃不易,其背后也是时代的变迁,中国人对教育越来越重视。
而国家出台的最新文件《若干举措》,就是要全力部署支持生育工作,降低这“三育”的成本,针对性非常强。
这是一次对全社会“支持生育系统”的全方位升级,接下来各地都会落地、跟进:
比如,针对生育成本高,《若干举措》提出要完善生育休假,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既给时间也给钱;针对养育成本,提出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减轻家庭托育负担;针对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鼓励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弹性工作,居家办公。……
应该说,每条举措都非常具体,每条举措对应的也都是痛点,阐述精辟,目标明确——就是要使“想生、能生”的群体敢生,并且努力提高“不想生”群体的生育意愿。
人口经济学家、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就表示,《若干措施》从全面性的角度来说超出预期,其中提到的现金补贴,普惠托育,房屋政策,如果能落地,能够大幅度提高生育意愿。
中国的生育率能否逆势崛起?也许真的要看《若干举措》的落实情况了。<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3
事实上,目前地方也已经积极行动,开启了一系列的生育激励计划。
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很多省市县区都拿出了生育补贴政策,诚意满满。
比如2021年全国“打响生育补贴第一枪”的攀枝花市,对第二个及以上的孩子每月每个发500元,直到3岁。
山西吕梁,对生育一、二、三孩,分别补贴2000元、5000元、8000元。
江西赣州市上犹县,对生育二孩和三孩分别一次性奖励7000元和13000元,还可享受托育补贴和购房补贴,企事业单位产假还延长30天。
云南、宁夏更是实现了省级层面的政策覆盖,比如宁夏就对二孩、三孩家庭分别补贴2000元、4000元。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09/img_cdn_138_88551731096064.png<br>
除了发钱,打电话催生、文化上引导生育,则是最新动向。据财新报道,多地网友反映接到社区人员的电话询问,“你怀孕了吗?”“有生孩子的打算吗?”简直比家里人还关心你。
今年10月,全国首条新型婚育文化街在长沙落成,街道上部分标语标牌,写着“我愿意带崽”、“带孩子最牛”、“生三胎最牛”、“在江湖,先嫁一步”,令人有些无语。<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09/img_cdn_138_67671731096065.png<br>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医疗领域里,辅助生育纳入医保则是个更明显的信号。
从2007到2020年,我国不孕症发病率从12%上升到18%,一直有人呼吁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但存在争议。
然而,过去一年,从北京开始,不少省市相继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411/09/img_cdn_138_96091731096067.png<br>
今年的《若干举措》文件中,更是明确提到要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一进程将大大提速。
很有可能,今年年内所有省份,都会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
参照《若干举措》中提到的生育补贴、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目前国家已经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甚至有网友提出,未来有没有可能上线“单身税”?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苏联长期征收无子女税,美国密苏里州对21到50岁的单身男子每年征税1美元。隔壁的韩国,也在讨论要不要征收单身税,支持的人还不少。
<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一切为了生娃,政策的铺路,一定会力度越来越大。
4
对全世界的发达国家来说,生育率下降、人口减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迟早都要面对。
只不过,由于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路,工业化、城镇化迅猛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急速飙升,生育问题更早摆上了桌面。
要知道,出生人口数减半这个现象,西方普遍用了四十多年,日本用了41年,韩国用了20年,而中国从2016年的1883万,到2023年的902万,仅仅用了7年。
事实上,比起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并没有想象中下降得那么快。这是一个关键的事实。
今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曾针对中国不婚不育少育群体的生育意愿和影响因素,做了一项研究,得出了一个简单清晰的结论:
未来,“真不打算结婚”的只有23.34%,“真没有生育想法”的也只有22.5%。
想生但是还没生,说白了还是被现实所迫,因此改善生育环境,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就变得极为重要。
该论文也研究发现,影响不育晚育群体决策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能否获得生育支持,细化为“是否有人照料孩子,社会大环境和生育支持政策”。
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不能生,推迟生育。
可见,真正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是关键的一环。这正是当前国家致力于推进的生育支持工作。
为什么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原因就在于此。生育工作牵涉面广,尤其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光靠卫健委、教育部门等几个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有研究就表明,入托率越高、生育率越高。2020年OECD国家,大部分0-2岁入托率在10%-70%之间,平均为36.0%。中国呢?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现有约30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其中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但实际入托率仅为5.5%左右,差距还很大。
可见,全力支持生育,各地还有充分的施展空间,远远不是简单喊喊口号、贴贴标语、搞搞宣传就能解决问题的。地方领导们面对新的KPI,可得好好想想办法、开动脑筋。
毕竟,国家说了“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可不是开玩笑的。
<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