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搜的“霸总爷爷” 其实是个苦出身(组图)
<div style='font-size:1em;'><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71921738499407.png<br>
“自信点,咱们好好地活,
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作者:许晔
2024年底,年逾古稀的袁吉衣突然尝到了爆火的滋味。
他逐梦演艺圈的故事,被人高度概括成一句话:“72岁老人,3年演100多部短剧,一天收入上千元。”<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相关话题旋即冲上热搜,阅读量超过两千万。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13101738499407.jpg<br>
·微博话题截图。
这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
用袁吉衣的话来说,他演短剧不过是“顺水推舟”。早在10多年前,他就在机缘巧合下开始出演网剧、微电影、广告宣传片……近几年,微短剧兴起,他便被时代的浪潮推向这片崭新的影视海域。
但在踏上演艺道路之前,这位“短剧王”的人生并不顺遂——
幼年时,父亲去世,母亲瘫痪,他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一个家;壮年时,他在湖北武汉的一家工厂当工程师,“文艺梦”显得遥不可及。好在,老年的他,圆梦了。
至于还能演多久,袁吉衣没想过。
“都已经到这把年纪了,陪着年轻人玩一年是一年。”他笑着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能动的时候,我就跟年轻人一起动;等到不能动的时候,我可以通过手机屏幕去看。我身上的文艺细胞是不会消失的。”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22061738499408.png<br><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有一种戏,他绝不会接
采访前夕,袁吉衣又熬夜加班了。
按照通告单,他本应于前一天上午开始拍摄,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在片场等了12个小时,等拍完已是凌晨1点多。
休息几个小时后,他神采奕奕地坐到镜头前,不好意思地给环球人物记者“打预防针”:“我这几天很疲劳,导致耳背的情况有点突出,可以麻烦你讲话的声音大一点吗?”
这句话,通常他也会和第一次合作的导演说。但除此之外,他极少在片场提出要求。
需要他候场,他便耐心候着,哪怕熬得再晚,也从不因年龄而寻求“特殊照顾”;
需要他和小演员快速建立感情,他便提前上网学些逗小孩的游戏,让小演员真把他看作爷爷;
需要他演出摔倒的狼狈,他二话不说就躺在泥里打滚。
·2023年10月,袁吉衣发布在个人视频号上的片场花絮。
袁吉衣说,他不能给剧组添麻烦。<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这些年来,他在拍戏的过程中其实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普通话不标准,又比如年纪越大、台词越难记牢。
为了练习普通话,他使用微信发消息时,坚持用拼音打字——很多老人为了方便,用的是手写输入。拿到剧本后,但凡有字音“咬”不准的,他便跟着百度上的发音反复跟读,“对着镜子练n次”,形成肌肉记忆。
“我的普通话还不是很标准,但原来要比现在糟糕得多。”袁吉衣说。
他有老花眼,却不喜欢戴眼镜,因为“拍戏时容易反光”。可不戴眼镜,在片场看剧本又有困难。
他因此养成了一个特别的习惯:拿到剧本后,在家先用毛笔将自己的台词全部抄写下来。这样不仅字大,还练了书法、熟悉了剧情。
“以前,我这样抄写一遍,脑袋瓜子就像复印机一样把台词记下来了,能甩开剧本就演。现在不行了。”对此,他颇为苦恼。
他抄写台词的纸并不装订在一起,一张一张的。后来,他每次出门时就把近期要演的部分揣在口袋里,即便是去接孙子放学时等待的间隙,也拿出来默记。“笨鸟先飞,多花点功夫,总能克服难题。”
正是这种职业精神,让袁吉衣收获了更多机会。
在微短剧走红的这3年多时间里,他在百余部短剧中出演各种角色:家财万贯的霸总爷爷、德高望重的家族族长、医术超群的神医、满腹经纶的教授……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59931738499409.jpg<br><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袁吉衣在短剧拍摄片场。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96681738499410.jpg<br>
·袁吉衣在短剧拍摄片场。
因为外貌和善、气质儒雅,他出演的多为正派角色。对他而言,塑造这些角色并不算有难度。
“毕竟我从事演员这一行也10多年了。当年横屏短剧很火的年代,我就在演了。相对而言,竖屏其实更简单。横屏的画面要饱满,交代的东西更多,而竖屏只需要把人物的性格交代对就行了。”
短剧之外,袁吉衣也常接一些别的演出工作。
2020年,他作为群演参与拍摄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宣传片《在郑州遇见百花》。2022年,在河南卫视的《元宵奇妙游》中,他在《光启盛世元 灯照春衫宵——灯映万象》节目中饰演灯谜老人。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62391738499410.jpg<br>
·袁吉衣参演电视剧《那年小米正芬芳》。
“人家来找我演,那对我就是一份信任。只要档期允许,我都愿意演。”说完,袁吉衣又补充道,有一种戏,他绝不会接,“那些卖保健品的、卖药的戏,我不接。就算有一些不是完全在骗人,也言过其实了。”<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62451738499411.png<br>
年龄最小,却成了“家长”
在戏里总是演“大佬”的袁吉衣,在现实中其实是苦出身。
1952年,他出生于湖南长沙。家中兄弟姐妹4个,他是老小,上面还有一个大姐和两个哥哥。
他5岁那年,父亲染上肺结核,不幸去世。不久后,母亲也因病瘫痪在床。“没办法,我们决定拖带口回老家——湖北武汉。我外婆还在老家,起码能够帮忙照顾一下我瘫痪在床的妈妈。”
袁吉衣的大姐当时已经成年,留在了长沙打拼。一同回乡的哥哥们,也没多少机会照顾母亲,先是要上学读书,后是要上山下乡。按彼时的政策,每家可以留一个孩子不下放,袁家是袁吉衣留下了。他就成了家里“最小的家长”,什么事都得操心。
“从记事开始,我就要照顾妈妈。那个时候,她留着跟你一样的过肩长发。”他看着记者回忆道,“我站在床上,和妈妈靠坐在床上一般高,拿着梳子给她梳辫子。我还没有灶台高的时候,就踩着凳子做饭给她吃。”
外婆去世后,照顾母亲的重担便完全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别的同学一放学回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吃,而他一放学就要赶回家做饭,不然母亲和他都得挨饿。
工作后,他进入武汉黄陂区塑料化工厂,成了一名模具制造工程师。每天中午12点下班后,他就急匆匆赶回家,沿路在小摊贩那里买些菜,带回去做。母亲不能自主进食,因此做完饭,他还得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
“喂妈妈吃饭要时间,我自己吃饭也要时间,午休时间就不够用了。后来我干脆搞一个大盆,把饭菜都装在里面,拿勺子喂妈妈吃一口,我再吃一口。”<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58501738499412.jpg<br>
·袁吉衣年轻时期。
袁吉衣说,即便如此,他在单位仍然“年年是先进”。为了工作、家庭两头兼顾,他“比别人少睡好多觉”。
但每次厂里组织文艺演出时,他还是会挤出时间积极参加。
他从小就向往搞文艺工作。看一场电影,他几乎能把所有情节背下来;看别人表演湖北大鼓,他照葫芦画瓢,也能模仿得像模像样。
他意识到自己在文艺方面比较敏感,用今天的话来说,算是“天赋型选手”。“但那个时候,我家里那种情况,即便我再聪明,再想学,哪有机会?”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82401738499413.png<br>
走上演艺路,是善因结善果
转折点在2009年前后。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河南郑州安了家,袁吉衣和老伴决定也迁居郑州。
恰好,社区里当时有一所老年大学,专为老年人开辟了舞蹈、国画、书法、太极拳、烹饪等课程。
“早年间,我要为了生活去奔波,想学的东西没时间学。到了郑州之后,我有大把的空闲时间,精力也很充沛,我就去老年大学学了书法和太极拳,简直如鱼得水。”
袁吉衣不仅学东西很快,而且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因为表现突出,很快当上了班长。后来,老年大学缺老师,他被推选为老师,教书法和太极拳的初学者。再后来,他甚至当上了这所老年大学的校长。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1421738499414.jpg<br>
·袁吉衣在老年大学讲书法课。
这源于他的能力,也源于他的魅力。
他是个热心人。在老年大学上课时,他经常会带一大锅自己做的面窝、米酒等武汉特色美食分给同学吃。在小区里,谁家需要帮忙修个东西,招呼一声他就拿出老工程师的技术“上门服务”。
每到过年,他还免费给大家写春联。有的年轻人回老家过年,来不及找他取,他就拿着春联,到人家家门口帮忙贴上。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77971738499414.jpg<br>
·袁吉衣给邻居们写春联。
久而久之,“老袁”“袁爷爷”成了小区名人,种下的善因也结下了善果。
一次,河南省老干部艺术团有个节目需要12名男演员和12名女演员。女演员很快找齐了,但合适的男演员差一个。团里听说袁吉衣的大名,便找到了他。
尽管他没有专门学过跳舞,但是肯吃苦、够勤奋,因此留了下来,跟着艺术团到全国各地演出。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92601738499415.jpg<br>
·袁吉衣(左一)和团队参加才艺大赛颁奖典礼。
“团里有一对两口子,是专业演员,非常喜欢我,后来引荐我去拍了一个公益广告,我就这样进了演艺圈。”
袁吉衣至今记得那个广告的内容:年轻小伙子扶老人过马路,老人真诚道谢。情节很简单,但受到了不少影视从业者的关注。
2012年,一名纪录片导演找到他,请他去拍了一支微电影形式的广告。“我们去贵州拍了10天。那个片子一出来,更多人认识了我,我儿子也在朋友圈‘炫’了一下。”
在演艺之路上,家人给了袁吉衣莫大的力量。“尤其是我老伴,她最辛苦。家里有两个孙子,琐事很多。我在外面拍戏的任务很重,还得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耽误了很多家事,大部分是老伴分担了。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这条路太难走了。”
前不久,他上热搜引发了许多讨论,让他深切体会到什么叫“网络是把双刃剑”。
有些刺耳的声音,他听了不舒服,但很快想开了,“网上就是什么都有”,自己还是该干啥干啥。
“我拍戏一天收入1000多块钱,是有时候这样,不是天天如此。我有退休工资,虽然不多,但也够花。拍戏拿到报酬,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别人对我个人价值的认可。”
他希望未来能出演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给更多人讲好的故事。而现在,他想通过自己的故事给广大的老年人一点鼓励。
“咱们生活得充实,就会少很多烦恼事,身体就会更健康,给小家也给国家都减轻了负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愿意用我的经历告诉兄弟姐妹们:别瞧不起自己,自信点,咱们好好地活,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2/02/img_cdn_138_76191738499416.jpg<br>
·袁吉衣。<div class='google_ads' style='min-height:330px'>Advertisements<div data-aaad='true' data-aa-adunit='/339474670/6ParkNews/InContent'></div></div>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