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个骗局,持续不断有澳洲人上当
<div style='font-size:1em;'><p>
为什么骗子总能成功呢
</p><p>
很多时候不少人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 </p><p>
为什么很多在自己眼中一眼就能识破的骗局,总是有人会上当呢? </p><p>
实际上,很多时候并非是骗局的本身有多么高端, </p><p>
而是利用了 “人性的弱点”。</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31/img_cdn_138_57001743409204.jpg<br></p><p>
Kylee Dennis曾是一名警察,现已转行经营一家专门调查诈骗的公司。 </p><p>
2024年12月的一天,她在游泳后发现手机上有母亲的三个未接来电,顿感不妙。 </p><p>
原来,她的母亲刚刚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p><p>
对方自称是她的孩子,手机因为掉进水槽彻底损坏,这是新号码。 </p><p>
紧接着,对方称急需支付一笔4750澳元的账单, </p><p>
但因无法使用银行账户,请求Dennis的母亲代为转账。 </p><p>
Dennis表示,自己当时在泳池里没听到电话, </p><p>
而她母亲则在骗子不断施压下,准备开始分四次、每次1000澳元转账。 </p><p>
然而由于银行每日转账额度限制,交易一直未能成功。 </p><p>
Dennis说,母亲当时完全是出于担心孩子的情绪驱动,几乎没有多想就相信了短信内容。 </p><p>
她回忆起曾与母亲提过 “Hi Mum” 骗局, </p><p>
但只是随口一说,并未详细解释,因此母亲并未真正警觉。 </p><p>
她认为,这类骗局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受害者“傻”, </p><p>
而是骗子极具操控性和欺骗性的手段让人很难理智应对。</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31/img_cdn_138_37911743409204.jpg<br></p><p>
虽然“Hi Mum”骗局已在澳洲出现多年,但仍不断有人中招。 </p><p>
诈骗者通常假冒受害人的家人或朋友, </p><p>
以“手机损坏或丢失”为由,用陌生号码发送紧急求助信息,要求汇款。 </p><p>
根据澳洲国家反诈骗中心的数据,这类短信在所有钓鱼诈骗中只占很小比例, </p><p>
但IDCARE报告同时显示,该类型的诈骗案件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p><p>
2024年,该机构共接到238起咨询,比2023年增长了37.5%。 </p><p>
截至2025年3月,已报告64起,按此趋势,今年可能会再次突破去年总数。 </p><p>
IDCARE的全国外联负责人Kathy Sundstrom指出, </p><p>
这种诈骗主要由海外有组织犯罪团伙操控。 </p><p>
虽然其他类型的诈骗随着识破率的上升会逐渐“退场”, </p><p>
但“Hi Mum”类型仍然效果显著,尤其对父母而言更具欺骗性。 </p><p>
她解释说,骗子之所以频繁得手,是因为他们善于操纵人们的情感, </p><p>
一旦涉及孩子,多数人会第一时间出于本能反应,而非理智分析。 </p><p>
虽然许多人以为老人最容易受骗,但IDCARE的数据显示, </p><p>
35至45岁的中年群体反而是最常见的受害者。 </p><p>
这部分人通常工作繁忙,既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父母,对防骗信息的关注度较低。</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31/img_cdn_138_36891743409205.jpg<br></p><p>
其实早在2022年,澳洲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就曾发起公众宣传活动, </p><p>
当年全澳共有11,100人因 “Hi Mum” 骗局被骗,损失金额高达720万澳元。 </p><p>
然而根据Vodafone在2025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 </p><p>
在1025名受访者中,仍有44%表示从未听说过这种诈骗。 </p><p>
Sundstrom认为,ACCC当年的宣传效果可能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p><p>
此外,35至45岁的人群通常不太主动搜索或阅读诈骗相关资讯,因此更容易成为诈骗对象。 </p><p>
澳洲国家反诈骗中心也给出了一些防范建议。</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3/31/img_cdn_138_14461743409206.jpg<br></p><p>
首先,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亲友求助”短信时,务必保持怀疑态度,切勿轻信。 </p><p>
最安全的做法是直接拨打对方原本的常用号码进行确认。 </p><p>
此外,还可以向对方提出只有亲属才知道的问题进行验证。 </p><p>
更进一步的方式是,家庭内部预设 “安全词” 或 “密码”, </p><p>
一旦真的遇到紧急情况,通过别人手机联系时,也能准确验证身份。 </p><p>
最后,诈骗信息往往伴随 “紧急”, “限时”, “马上转账”等施压语言, </p><p>
这是最典型的诈骗特征之一。 </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