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聪明超乎你想象:你不知道的婴儿5大天赋!| 儿童大脑
本帖最后由 kcvo 于 2015-12-11 21:56 编辑婴儿喜欢扔东西:用巧合来判断因果
两岁半的幼儿已经能做出比较明确的因果表述「宝宝饿了,我要去找零食柜」,而在这之前,孩子就能觉察到一些因果关系了。相信大家对宝宝喜欢扔东西的爱好一定不陌生,甚至有爸爸妈妈会对此感到苦恼,既产生噪音又弄坏了东西。其实孩子喜欢扔东西很可能是因为他发现东西扔到地板上的“duang”地一声与自己有关,巧合的一次发现让宝宝迫不及待地确认这种因果关联,于是他开始乐此不疲地反复扔东西,地板上duang~duang~duang~的声音会让他开心地笑起来。
这就体现了婴儿感知因果关系的能力,他们通过巧合来推测因果关系,这是人类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的一种重要能力。建议家长对这个阶段的宝宝给予更多的耐心,帮助孩子探索外部世界。
常见vs罕见:婴儿辨别得出来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小爱的妈妈下班回家,一声「小爱,妈妈回家啦~」,小家伙虽然还不会讲话,但已经会睁大双眼,扑棱着小手表示开心了。“小爱”是一个联结在一起的代表名字的词汇,婴儿是如何识别不同的词汇的呢?一种答案是这么认为的:“小爱”两字同时出现的频率要比“小”和“爱”字单独出现的频率高得多。
研究者用一个巧妙的实验验证了这种解释,他们造出4个无意义的词汇,每一个词汇都包含了三个音节(如 wubaku ),让8个月大的婴儿听取这些词汇。婴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后,研究者发现,比起过去听过的熟悉词汇,婴儿在听到陌生词汇时盯着朗读者的注视时间更长。婴儿的注视时间表达了某种兴趣或者情绪反应。这种现象说明小家伙们已经熟悉了之前频繁发生的几个音节的组合,面对陌生的组合音节,他们会有感知。这种识别事件发生频率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能力,婴儿能够解决诸如「我最有可能在哪儿找到奶嘴」这样的问题。
我是我,它是它:婴儿可区分主客体
成人可以理解某一独立的物体应该是整体的、固态的、连续的,比如一个箱子。当成人看不见某一物体的时候,他仍然清楚这一物体是真切存在的。但是,不到一岁的孩子对这一切有感知吗?
如果你以为小家伙们不能,那你就错了。研究者们让5个月大的婴儿看一辆从坡道上滑下来的小车,在坡道中间放有一个障碍物。正常情况下,小车的滑行必然会受到障碍物的阻碍,但是研究者们用幕布遮住了坡道的中间部分,暗中撤走了障碍物。当婴儿看到小车顺利滑行至坡底时,他们对小车的注视时间比原来更长,表现得惊奇。研究者解释道,婴儿的这种反应表明他们对小车的滑行有自己的预期,他们能够理解障碍物是一个固态的连续的整体,预测到障碍物会对小车的滑行形成阻碍。研究者们一做手脚之后,婴儿就会因为结果出乎意料而感到惊讶。
爸爸爷爷vs妈妈姥姥:婴儿会归类
婴儿很早就掌握了一些比较大的概念,如动物、水果、性别等。这项能力得益于他们的经验,但即使没有人教过婴儿如何归类,但这种策略已经潜移默化地植入他们的头脑之中了。
研究者发现,当3个月大的婴儿看过大量男性的面孔之后,再给他们看男性面部的照片,他们会给予特别少的注视时间。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厌倦了男性的面孔,而如果这时候研究者们出示的是女性的面孔,他们会看得更久一些。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即使照片上的女性面孔没有头发,婴儿也能根据面部特征辨别出性别。婴儿早期的这种能力为成人的分类能力打下了最原始的基础,通过这种能力,人们才会对新出现的事物和人感到敏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保护自己。
婴儿的选择性注意
虽然婴儿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远远没有成人那样强,很多东西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但他们依然拥有独特的、自动化的信息筛选能力。婴儿对人类的声音、面孔和移动的物体都会关注。在出生30分钟后,婴儿就开始对人的面孔表现出偏好;2天后,开始对人的声音表现出偏好;3个月以后,他们开始注意到与周围其他物体明显不同的物体,例如一堆筷子中间唯一的一把勺子。
而且,看护人会明显地影响到婴儿的注意方向,4个月大的婴儿会追随着成人的目光。12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就能够对成人指着的事物表现出注意。这种选择性注意的能力是学习的基础,例如婴儿对人类声音的偏好有助于他们学习语言。
宝宝的这几种「天赋」是人脑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别小看宝宝,在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只要我们怀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能感受到孩子带给我们的每一个惊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