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青绿有时。 生命自有节奏。2014-06-21 摄于北戴河)
这是Tara原创的第20篇分享,欢迎关注公微号“Tara心世界”并转发此文(请务必注明出自Tara心世界)让我们一起在关系中得到滋养和成长.
生命有时。固定的生活节奏带给孩子强大的安全感。我们需要的或许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努力寻找我们彼此相处的最舒服的模式,在节奏的背景下,“随波逐流”地触摸到实实在在的生活。
(预告:下一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吃饭睡觉中的能量连接。)
---------------- 美丽的分割线----------------
前一段时间,亲子俱乐部里关于孩子吃饭问题的讨论此起彼伏,比如妈妈产假结束,三个月大的孩子拒绝吃奶瓶怎么办?八九个月大已经吃辅食且一向热爱食物的宝宝突然不喜欢吃东西了?三四岁左右的孩子边吃边玩怎么办?和老人喂食习惯不同怎么办?问题都很具体,且分布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随着吃饭问题的讨论,引出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育儿关注点:孩子的睡眠。比如孩子要不要抱睡?要不要奶睡?要不要陪睡?要不要分床?分房?孩子入睡困难,晚上十一点还很兴奋怎么办?孩子有起床气,每天一醒来就哭哭啼啼怎么办?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真的让爸爸妈妈们操碎了心。仔细一问,每个状况背后的原因却是各不相同的。孩子使用“不按照大人意志的方式吃饭”(“不好好吃饭”)这个现象(“症状”)提示着大人,家里有什么地方和我熟悉的场景不同了,孩子在抗拒这个变化。
首先,我们看看一个很关键的理念:在孩子的生活里创建节奏和韵律。
换到成人的世界,当我们面对一个变化,我们会怎么去适应呢?假如这个变化是被预告的,我们接受和适应的过程会和突如其来被卷入一个变化有什么不同?我们都听过或者经历过一个经典的场景:夫妻俩平日里都是晚上一起在家吃饭,老婆负责做饭,老公负责准点回家一起吃。结果老公在公司遇到临时任务,需要应酬,可能得到凌晨晨才能结束回家。大概的情况可能会有,老公接到通知立即就通知老婆,或者忙得临到头了才想起来告诉老婆,甚至直到喝得醉醺醺才能回家。预告的时间节点离预约时间节点的距离不同,给对方带来的影响会大不同,从而导致两个人互动结果的不同。
提前一天告知,妻子会省去准备的功夫,没有额外的付出,没有沟通中的沉没成本,反而可以预留时间去约会闺蜜;临到头的通知,沟通得好,可以获得妻子的理解并有可能还获得晚间的醒酒汤;醉醺醺回家,妻子期间如果再无法联系老公,有可能迎接双方的是一场情感的大战或者日后渐行渐远的疏离。
也许有的人会说,孩子吃饭这件事,怎么能预约呢?母乳喂养中,不是讲求按需喂养么?我什么时候知道孩子会饿啊?大一点儿的孩子,一顿吃得少,一顿吃得多,怎么预约啊?
华德福在谈到0-7岁孩子的养育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概念,那就是节奏和韵律。就像宇宙四季有时,孩子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可以预期的节奏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将会是安全的。“这种固定的生活节奏带给孩子强大的安全感。”“同样,这些节奏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力量去工作,给他们带来好处。”“这些节奏确实可以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让他们实实在在的触摸到生活。”安全感富足的孩子,对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性也会很强,因为他知道,无论如何变迁,父母的爱都是可以依靠的,生活的节奏都是可以预知的。“如果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外部节奏,那么一种内在的节奏也会在他们体内形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当我们建立起节奏,我们也是在帮助孩子与大自然的节奏建立更牢固的连接。这是孩子未来遵循规则的基础。
比如,在早期的婴儿生活中,妈妈离开几分钟是一定会重新出现的,这是一个节奏;比如我一感觉到饿,一哭泣,妈妈的乳房就会出现,这也是一个节奏;比如我拉了臭臭,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助我清理干净重新变得舒服,这也是节奏。当婴儿经过这些节奏不断的重复就会形成对世界的一个感觉:这个世界是可以预知的,是我可以控制的,是安全的。“在缺乏节奏的环境中,孩子会过度使用自己的能量来维持平衡。”比如大哭,比如扰乱规则和秩序,比如非常难以安抚。我们期望的自由中的顺从将变得举步维艰。
再举一些和吃饭相关的例子。比如,增加辅食的时候,一开始就给孩子勺子放在手里,配合大人的喂食,就是连接食物能量的节奏;比如到了孩子两岁以后能走稳开始用语言表达的时候,每餐饭之前邀请孩子摆筷子,餐后请孩子收拾餐余垃圾也是节奏;比如在外玩耍回家先洗手也是节奏。再说说大家讨论的睡眠问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的就是节奏。每天晚上八点开始固定的睡眠程序:洗澡,喝牛奶,刷牙,拉窗帘,讲故事,熄灯,按摩,入睡就是节奏。每天早上醒来,一个微笑和拥抱,一句“让我们开始美好的一天吧”也是节奏。或许我们现在工作很繁忙,尤其对于父母都在职场的家庭来说,建立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会更困难一些。不过,我们关注的是让孩子每天都有一个地方去“定锚”。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尽可能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
其次,我想非常简单地谈谈在节奏变化时和孩子的沟通。当节奏被打乱,安全感高适应性好的孩子接受变化会比较容易。慢热的对节奏很依赖的宝宝可能就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去处理变化。对于可预期的变化,尽可能没有焦虑地提前和孩子沟通可能的细节。如果有焦虑,可以真实表达内心的感受,并告诉妈妈/爸爸的焦虑和他无关,那时我们自己需要处理的部分,感谢孩子努力成长去配合我们的变化。无论多小,都是可以沟通的。0-7岁孩子的脑电波与成人不同,他们的接收器是全频段开放的,意识潜意识层面照单全收。真实真诚地告知孩子可能的变化,他们是听得懂的。
举一个例子吧。职场妈妈很可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亲喂转入瓶喂。我见过极端的例子是孩子饿了一天半还是拒绝食用妈妈挤出来装在奶瓶里的母乳,家里人没有办法,最后找来输液的滴管,每天一滴滴灌进孩子嘴里的。我的经验是一定要提前对小宝宝说妈妈隔一段时间就不能时时刻刻陪在你身旁了,而且中午那一顿饭妈妈不能亲自抱着你让你吃了。妈妈不在,但是妈妈会挤出你最爱吃的咪咪请外婆帮忙,那是妈妈的爱在陪着你。主要在睡前叨叨,喂奶的时候孩子迷迷糊糊,最适合给孩子催眠。并谢谢孩子愿意努力配合妈妈的变化,感谢他选择我做他的妈妈。一周左右,孩子可以预期到这个变化。等孩子半岁我转回工作,他的分离焦虑几乎没有过,吃喝拉撒和我在家陪伴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过渡得很顺利。
对于不可预期的变化,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再来处理“问题”。比如,大家讨论的“起床气”,我家孩子偶尔也会出现。通常我会先一把抱着他,问他是不是没有睡好有些烦躁?是不是饿了有些着急?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睁开眼睛没有看到妈妈很恐慌?先确认情绪,同时排查问题。无论他会不会说话,都可以进行这一步。然后对症下药,同时积极关注当晚睡前的工作,检查节奏。关于睡眠的节奏,我的做法用朋友的点评来说是比较“神”,除了关灯之前固定的入睡节奏和程序,我还有一个固定的“工作”:熄灯之后,我会感谢我的孩子,摸摸他的头,给他做一些放松的按摩,并祝福他有一个彩色的好梦。一般睡醒,我都尽量在他睁开眼睛前出现在他眼前,邀请他伸个懒腰,并开心拥抱“让我们开始美好的一天吧!”今年四月我去上海出差十天,开始实践睡前祈祷文,每天早上发送语音微信留言给孩子。他的情绪一直都不错,可以很好处理对妈妈的想念。这也是很好的实践供大家参考。
每个孩子都是如此不同,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孩子。没有最佳答案的方法,那其实都是别人家的经验。
生命有时。我们需要的或许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努力寻找我们彼此相处的最舒服的模式,在节奏的背景下,“随波逐流”地触摸到实实在在的生活。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