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新冠病毒爆发,非洲蝗灾;2 月,澳洲大火,无法计数的生灵死于大火;3 月,新冠全球蔓延;4 月,乌克兰的森林大火烧起来了 ……
但是今年,这场大火迟迟没有熄灭,还烧到了切尔诺贝利禁区。
这正是这场大火的可怕之处 ……
这要从那场震惊世界的核电事故说起。
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
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 400 倍以上。
一夜之间,城市变禁区。
消防队员和医护队员中,30 人当场死亡。
135,000 人撤离家园,其中约有 50,000 人是居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特镇居民。
他们没来得及和自己的家好好告别,就成为了这场灾难中难民。
许多人的猫狗留在当地,为了防止宠物携带辐射,它们禁止被带离,最后政府派遣了专门的猎人团队,将它们一一射杀。
而这一场灾难,降临在人类头上时,人们才真正明白,核辐射的可怕,远不止死亡而已。
消防员瓦西里的妻子柳德米拉回忆,那晚丈夫说完这句话,就奔赴了火场,他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甚至只穿了一件衬衫。
而他没有如约归来。
柳德米拉再次看到瓦西里,是在医院的病床上。他整个人被当做巨大的辐射源,禁止任何人接近。
而与此同时,他手上、腿上的皮肤开始龟裂,全身长满水泡。头发很快掉光,每昼夜排便二三十次,带有血和黏液。
严重的辐射中毒,正在腐蚀他的生命。
当时在一线的人们,甚至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对于何为核辐射,是什么在杀死这里,是什么让他们呼吸困难,一无所知。
" 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在和什么做斗争,空气吗?"
" 战争至少还有空袭和炸弹,而现在什么都没有。"
名为 " 辐射 " 的东西漂浮在空气中,偷偷杀死着一切。
瓦西里的妻子当时怀着他们的孩子。而贴身照顾瓦西里没有让她的身体马上出现状况,但几个月之后,她生下了一个畸形儿。
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数据研究发现:
在过去 20 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 9 万多人。
死亡人数:9.3 万人
致癌人数:27 万人
经济损失:180 亿卢布
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辐射并不是传染,很多时候它存在于空气中,随风飘散。
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 60% 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
辐射的影响会存留多久,至今仍未可知。
曾经繁荣的城市,无人再敢轻易踏足。
人们开始好奇,30 年的时间,是否能治愈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
30 年后,两位科学家为了探究如今的切尔诺贝利禁区在核爆炸微粒回落后的变化,进入了这里。
科学家们对这里的一切感到奇怪:30 年前灾难中死掉的树木,并没有枯萎,而是变成了红色。
当他们看到地上堆积的落叶,做出了一个猜想:这里很容易发生森林大火。
这不仅仅是大火,是放射性森林大火。万一这里着火了,这些放射性物质会进入空气中,扩散降落到人们的住宅、农田、公园 …… 这将是另一场灾难
她收集了地上掉落的树叶,试图模拟一场 " 放射性森林火灾现场 "。
燃烧试验告诉我们:落叶燃烧,会释放出大量辐射。
而这些辐射随烟尘飘散,去到哪里,只能 " 风向 " 说了算了。
4 月 11 日,火舌长驱直入禁区。
飞机和直升机已经在此洒水超过 250 吨。
有人猜测最坏的情况:如果火烧到了核电站,是否会引起另一场灾难?
到时,怎么拯救这一切呢?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986 年的那场空前的灾难,是由当时的人用生命填补的。
事故现场的第一批消防员,全部牺牲。
当时很多自愿前往当地的 " 志愿者 ",又或者在对辐射没有足够认识的情况下被派往前线的人,大多都在没有足够防护的情况下工作。
这 600 名飞行员遭到辐射污染。
他们几乎没有防护措施。
当时他们的年龄在 20~30 岁,而四分之一的矿工在 40 岁左右死亡。
如果这次山火真的再烧到「核禁区」,引发二次爆炸,很多消防员不敢进去,人类无法再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
当地时间 14 日上午 11 点开始的降雨将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大部分明火扑灭。
目前火情已经不再威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普里皮亚季,这里距离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禁区 " 内储存辐射物的地点仅两公里。
基辅和普里皮亚季的辐射指标已经处在正常范围内。
让我们重看这片土地的历史。
人类的科技毁掉了这里,人们流离失所,被迫逃离。
这里成为了人类的禁区,却意外地成为了动物的乐园。
对于人类来说致命的禁区,却植物不死,动物不灭。
当空前巨大的灾难来临之时,人类时常无力应对。
没有任何时刻比 2020 年更让人类意识到:
我们时常倚赖自然的关照,才得以自在生活。
对于自然,永远心怀敬畏。
来源 视觉志
编辑 宋芮彤
值班主编 张颖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