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卸任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了,特朗普政府已准备好对中国上演 " 最后的疯狂 "......
美国媒体 Axios 昨天的一篇独家报道,让这个从美国大选前就已浮现的预期变得更 " 真实 " 了:
执政最后 10 周,特朗普政府将以 " 危害美国国家安全 "" 侵犯人权 " 等为由,围绕多个涉华议题,对中国祭出一连串的强硬政策。
01
独家报道,消息来自直接知晓对华打压计划的多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 ....
在标题和导语中,Axios 两位记者极力突出信源的独家性和可靠性,以证明他们的报道真实可信。
报道一开始就解释这些对华打压为何重要:可以 " 一箭双雕 "。
一是巩固大统领的 " 政治遗产 ",使拜登上台后难以在对华政策上改弦更张。二是继续 " 报复 " 中国。
不知是 " 美国政府高官 " 原话,还是记者自己加的注解,报道把华盛顿这些年对中国的抹黑一股脑都搬了出来。
指责中国对待印度以及处理香港、台湾问题时具有 " 攻击性 ";借着第二波新冠疫情来袭,再次暗示中国对疫情负责;炒作中国在涉疆、涉港等问题上的 " 人权问题 "......
当然,声称中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报道说,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约翰 · 拉特克利夫很快就会公布一批情报," 详细描述中国在美国国内进行的恶毒行动 "。
除非北京做出改变并且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成员,否则未来的美国总统将会发现," 改变特朗普总统的历史性行动将无异于政治自杀 "。
也是以此为由,美方反华政客进行了一连串谋划。
报道说,他们密谋扩大 " 与中国军方存在关联的中国公司 " 名单。上周,特朗普刚刚以 " 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 为由发布行政令,禁止美国人投资 31 家进入名单的中企。
扩大名单,意味着将有更多中资公司遭到类似打压。
除了扩大已有制裁,特朗普政府还将开辟新的 " 战线 "。
比如要给中国渔业扣上使用 " 强制劳工 " 的帽子。报道援引美方官员的话说,这不仅涉及 " 人权 " 问题,还帮助中国这个 " 具有地缘政治意义 " 的行业获得竞争优势。
另有美方高官对 Axios 记者透露,特朗普团队还在想方设法,将更多 " 鹰派中国问题专家 " 安插进美国政府的一些高级岗位,以保证未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延续性。
真实煞费苦心,连 " 潜伏 " 计划都安排上了。
报道最后还援引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拉特克利夫一位资深顾问的话,说拉特克利夫将继续扮演领导角色,与其他美国国安部门合作,带领美国从冷战和 "9 · 11" 事件后的反恐策略,转向与中国对抗的大国竞争。
02
在揭开特朗普团队计划中的一连串对华强硬政策后,Axios 突然转折:
美方官员说,不要指望美方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新的大动作,或者关闭更多中国驻美领馆。
一位美国问题学者说,这反而进一步增加了报道的可信性。
因为,深度搅动台海或关闭领馆等,都是极易导致严重政治后果的行为。一旦引发冲突,就将难以管控。
如果大选败局确定无法翻盘,特朗普政府在最后两个多月掀起这般风浪的能力和概率,都比较低。
而 Axios 报道中这些对华措施,恰好都是表态性的,既能吸引眼球和政治效应最大化,又不至于一招不慎折了自己的 " 晚节 "。
这个中间的度,看来特朗普团队也细致盘算过。
对大统领 " 最后的疯狂 ",拜登过渡团队作何回应?Axios 记者专门去问,但没得到答复。
但特朗普政府最后时刻还在忙着 " 埋雷 ",确实会压缩拜登在对华政策上的灵活空间。
宣布获胜后,拜登第一时间在 " 过渡网站 " 上列出四大优先事项:控制疫情、重启经济、恢复种族平等和应对气候变化。这四项任务中,至少三项都需要跟中国合作。
有分析说,这决定了拜登上台后,即便不会在总体战略上改变对华强硬,也不得不在具体战术上做出适当调整,至少是有竞争也有 " 有限合作 "。
而特朗普团队临走前以行政令的方式埋下一大堆钉子,将让拜登 " 有限调整 " 对华政策的政治风险陡增。他可以撤销前总统的行政令,但会遭到国会共和党人以及美国国内一些人的猛烈攻击。
当然,对于特朗普政府在过渡期内对华上演 " 涉华惊奇 " 或 " 最后疯狂 ",国际和我们国内学者早有预判。
早在 Axios 报道之前,彭博社就曾援引美国学者葛来仪的话说,特朗普团队已经有了旨在使中美关系变化不可逆转的 " 待办事项 " 清单。其中就包括在涉港和涉疆等问题上对华采取行动。
如果特朗普政府真那么干了,我们怎么应对?
用一位美国问题学者的话说,中国对美外交风格已经十分清晰," 不与美国走向全面对抗,但对方施压一定会迎来反制 "。中国此前对美制裁的几轮反制措施已释出明确信号:中国会依照自己的利益和节奏决定对美政策,而不会因美国内议程而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