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韩晓龙
全文共 3681 字,阅读大约需要 8 分钟
2020 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已经尘埃落定,民主党候选人拜登赢得了下一届美国总统的大位。
特朗普败选的原因有很多,但丢掉原本支持自己的郊区选民,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望近两届美国大选,除了 " 得摇摆州者得天下 " 的铁律," 得郊区选民者当总统 " 的新定律正在逐渐起效。
为什么郊区选民会成为 " 兵家必争之地 "?四年前将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的郊区人,为何在四年后要把他赶出白宫?
01//// 拜登拿下郊区
在过去十年里,随着人们按照收入、教育和意识形态来划分自己的阶层,地理位置对美国人投票方式的作用有所增强。
更富裕、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和知识工作者聚集在较大的城市,许多工人阶级则移居到郊区和农村。这种人口迁移的趋势扩大了蓝色城市和红色边远地区之间的鸿沟。
但根据彭博城市实验室对 2822 个县,占全美 90% 的郊区选票的数据分析,原本支持共和党的郊区这次转而开始支持民主党。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 CDC ) 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对郊区的分类,郊区是指人口超过 100 万的大型都市区中心以外的县城。数据显示,2016 年,这些地方支持希拉里 · 克林顿的比例为 47.2%;四年后支持乔 · 拜登的比例则上涨到了 51.2%。
不过,农村地区依然是共和党的 " 领地 ",特朗普在那里的支持率比 2016 年更高。同时在其他一些类型的社区——中型城市、小城镇和非常小的城镇——也是共和党支持者占多数。不过民主党在这些社区也有所发展,比如在中型城市,民主党选民的比例从 44.4% 上升到 48.1%。拜登还在长期以来一直是民主党大本营的大型城市中心扩大了版图,其获胜优势略微增加了 0.7 个百分点。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远离城市中心、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
美国社区项目 ( American Communities Project ) 的数据显示,这些地区有占全美 11% 的达到选举年龄的人口。尽管远郊地区总体上仍偏向共和党,但他们的转蓝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美国社区项目负责人丹特 · 切尼 ( Dante Chinni ) 在一份对 2020 年大选的分析报告中写道:
" 远郊地区的这种转变可能和城市郊区向民主党靠拢的关键因素是一样的——拥有大量获得了学士学位的人。过去 10 年的民调数据显示,拥有大学学位的选民正越来越多地支持民主党。"
这种现象还在大学城和军事基地的选情中有所体现。大学城是美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而许多军事基地也都位于远郊。彭博城市实验室的国会密度指数 ( Congressional Density Index ) 显示,一些更偏远、人口更稀少的郊区开始倾向于民主党。
此外,在摇摆州的中远郊地区,更是体现出了明显的红转蓝趋势。例如,在佐治亚州,10 个县中有 9 个是远郊或中部郊区,福赛斯县就是远郊红转蓝的典型例子。该地区位于亚特兰大城的北部边缘地带,与市中心和蓝岭山脉 ( Blue Ridge Mountains ) 等乡村社区的距离大致相等。在这里,共和党的领先优势从 2016 年到 2020 年缩小了足足 14 个百分点。
02//// 厌倦特朗普的郊区女性
" 是女性赢得了这次大选!"
当美联社记者问及,为什么乔 · 拜登会击败特朗普,弗吉尼亚州选民玛丽 · 海耶斯脱口而出。
2016 年,郊区居民以 5 个百分点的优势支持特朗普,而郊区的白人女性在特朗普获胜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 2016 年之后,郊区开始转向另一个方向。
56 岁的海耶斯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也是拜登的支持者。她自认为自己属于两类选民:黑人女性和郊区女性。在她看来,特朗普今年的选举策略疏远了郊区女性。
虽然这位现任总统每次在向郊区选民拉票时,常会改变自己一贯粗鄙的语言,会用到 " 请 " 这样的词,但让郊区女性们印象深刻的并不是这些,而是 " 家庭主妇 " 的称谓。在海耶斯看来,当总统以这种刻板印象来看待她们时,就会让那些貌似恳切的言辞瞬间变得空洞无物。
" 我们中的一些人是家庭主妇,一些是职业女性,一些是母亲,还有一些不是。" 海耶斯激动地说," 郊区女性是思想家、企业主,我们为家庭而战。美国应该像郊区的女人一样团结起来,让政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海耶斯的态度从侧面反映出特朗普对郊区女性选民的误判。彭博社研究员理查德 · 佛罗里达和玛丽 · 帕蒂诺指出,虽然特朗普团队的选举策略就是以争取郊区选民为中心,但其依赖的却是对郊区的过时刻板的印象。在特朗普脑中,2020 年的郊区与上世纪 50 和 60 年代的并无二致——那时候的郊区居民主要是白人中产阶级,他们的政治态度与共和党相一致。
正是基于这种想象,特朗普才会在选前在 Twitter、新闻发布会、集会上不停地谈论 " 民主党的阴谋 " ——即把低收入者住房转移到郊区,从而增加犯罪率,降低房产价值的 " 政策企图 "。他反复强调,拜登的计划是 " 废除郊区 ",摧毁他们的 " 郊区生活梦想 "。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如今许多住在郊区的白人女性已经有了黑人和棕色皮肤的邻居,而特朗普的言论在他们看来是在刻意制造矛盾。此外,她们对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率也颇为担忧。至于所谓的 " 民主党阴谋 ",许多人并不相信低收入住房会导致犯罪或房产贬值,而是支持种族融合的社区。
海耶斯就是这些女性中的一员。为组织力量抵制特朗普,她在 Facebook 上组建了一个名为 " 真正的郊区家庭主妇为拜登和哈里斯而战 " 的小组,并很快吸引了超过 5000 名成员,其中甚至包括一些 " 勇敢的男人 "。
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海耶斯们的努力取得了回报。虽然投票结果显示,特朗普在白人女性选民,尤其是来自农村和小镇的女性选票中以微弱优势击败了拜登;但在占据全国女性选民人数四分之一的郊区,拜登赢得了 59% 的选票,大大领先特朗普阵营 40% 的支持率。美联社旗下投票数据分析平台 VoteCast 的数据显示,拜登在非裔女性群体中的优势更大,为 93%,特朗普只有 6%。
" 我们向美国人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郊区女性形象。人们会发现郊区女性群体是多元的,是一个美丽的集合。不同种族、职业、婚姻状况的郊区女人都被动员起来,她们决心让特朗普下台。事实也证明,她们的确做到了。" 海耶斯表示。
03//// 特朗普得罪少数族裔
诚如海耶斯所言,郊区一直都是多样化的,最近几十年更是如此。这些人中既有移民和苦苦挣扎的单亲妈妈,也有年轻的同性恋和不婚族美国人。到 2010 年,在多数大城市,大多数移民、生活贫困的人和有色人种都住在郊区。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选举战略的失败不只表现在他对郊区女性群体诉求的误判,还体现在其对于郊区人群 " 多元化 " 的理解上。简单地说,现任总统的一系列做法直接冒犯了生活在郊区的少数族裔群体,尤其是非裔和拉美裔。
在演讲中,特朗普不遗余力地攻击民主党市长和黑人参议员,包括那些在摇摆州的市长和黑人参议员;他还邀请马克 · 麦克洛斯基 ( Mark McCloskey ) 和帕特里夏 · 麦克洛斯基 ( Patricia McCloskey ) 夫妇参加竞选活动和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这对来自圣路易斯的夫妇曾为保卫自己富丽的住宅,向反对 " 黑命攸关 " 运动的人们提供枪支使用训练课。
而民主党之所以会成功,正在于他们有效动员了郊区的有色人种。
2020 年,支持民主党的黑人和棕色人种选民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超过了白人选民的支持率。
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从红色转向蓝色,主要是城市和郊区的投票率创下纪录;在美国黑人最多的城市——底特律周围,拜登在奥克兰县等郊区赢得了多数选票。虽然奥克兰县以白人为主,但从人口统计学上看,那里的居民已经转为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种族更多样化的居民。
郊区对特朗普的 " 反叛活动 " 还体现在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等阳光地带。尽管特朗普获得了全国拉美裔选民的一小部分选票,但他们史无前例的投票率导向的结果并不是特朗普希望看到的景象。比如在凤凰城郊区,反对州和联邦移民政策的年轻拉美裔活动人士组织起来,推动了投票率的上升,并最终帮助该州翻蓝。
最令人关注的地方还是佐治亚州,拜登在那里成为近 30 年来第一位赢得总统选举的民主党人。
这场重要的胜利离不开公平斗争 ( Fair Fight ) 和新佐治亚项目 ( New Georgia Project ) 等组织。这些组织激发了新的黑人和棕色选民的投票热情。斯泰西 · 艾布拉姆斯 ( Stacey Abrams ) 这样的组织者明白,尽管该州的人口结构已经悄然改变,但一贯偏保守的政治力量并未意识到这一现实。于是他们集结起郊区中新的年轻移民和对共和党不满的有色人种选民,最终成功促成了多元化的选举联盟,给予共和党人以沉重打击。
不过,虽然赢得了少数族裔郊区选民的选票,但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国家智慧增长中心城市研究和规划副教授维洛 · 朗 · 阿曼(Willow Lung-Amam)提醒民主党,要想真正赢得这些选民的长期支持,拜登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黑人和棕色的郊区居民面临着一系列城市决策者经常忽视的问题。他们生活的社区基础设施不断下降、学校经费不足、犯罪率和贫困率不断上升;许多人很难获得公共交通、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一些人还遭遇着严酷的反移民镇压和警察暴力。尽管在现在的美国,所有人都在与经济和公共卫生危机作斗争,但危机对黑人和棕色人种社区的打击最为严重。
" 如果拜登像他在接受提名演讲中所说的那样,得到了美国黑人的支持 ",阿曼表示," 那么他就需要尽快拿出一份能解决黑人需求和利益多样性问题的政策议程。"
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