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同城网

标题: 家具出口到澳洲要了解清楚运费是怎样计算的 [打印本页]

作者: queenie12191    时间: 2021-5-21 16:23
标题: 家具出口到澳洲要了解清楚运费是怎样计算的
家具如果要通过海运出口到澳洲那边,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要找什么样的货运代理公司。但是考虑这个问题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家具海运到澳洲那些必须知道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运输家具。
  既然我们今天谈到了怎么样把家具海运到澳洲这个话题,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先来熟悉一下,海运的大概流程及费用是怎样计算的:

  首先,海运常用到的方式基本分为3种:

  GIF:即门到港,货物送到我司仓库之后,由我司负责中国港口操作以及海运到目的港,但客人需要自己负责目的港清关,以及目的港费用。此类运输方式大多是贸易商才会采用,个人海运不建议。

  DDU:即门到门,货物只需送到我司仓库,其余的装柜-熏蒸-报关-海运-清关-派送均无需客人操作,但客人需按照货值在目的地海关缴纳税费。

  DDP:即门到门包税,与DDU类似,但该方式为直接包税,即客户全程无需操作,货物送到我司仓库后,只需在家中坐等收货。

  发货流程:

  第一步:先向店家客服确定商品是否可以运输,并确定包装注意事项。(个人和公司都可以收货,无需进出口权,我们全部代为完成)。

  第二步:发货到我司仓库,确定货物的数量和货物价值,提供货物清单于我司,清单模板由我司提供(装箱单里面的货物名称、价格、数量、收货人信息、地址一定要填写

  正确)。此外需提交身份证明扫描件一份(当地身份证或驾照等)、填写授权书并扫描件为电子版本回传(模板由我司提供)。

  第三步:货物齐全,安排装柜发货,并告知具体运费。海运周期 22 ~24 天左右,目的地清关完后安排派送到您指定收货地址,收货时请您确认货物是否跟你发货的数量致再签收,尽快跟我们沟通,以便协商处理。

  第四步:海运就这么简单,由我们操作,为您提供全程一条龙服务。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安全运输、让您放心、安心、又省心!-

  关于费用:

  国际海运基本都是按照体积计算的,因为往往用重量计算的话,会比体积计算方式贵很多。体积计算情况下1立方米限重500kg。一般情况下,物品为1-20个立方的,建议走散货拼箱,计算方式如下:

  1,广州至墨尔本悉尼 首方2000 续方800

  2,广州至布里斯班 首方2300 续方900

  3,广州至帕斯 首方2600 续方1000

  4,广州至阿德莱德 首方2600 续方1000

  海运散货拼箱按立方米计算运费,散货拼箱费用算法:(适合货物少的,不足20立方米,货多建议走整柜)货物立方计算 长(M)*宽(M)*高(M)=立方米

  如果超出20立方米的,那么建议走整柜,整柜价格每个月份基本都会有浮动。

  20GP:内容积为5.69米X2.13米X2.18米,配货毛重一般为17.5吨,体积为24-26立方米.

  40HQ:内容积为11.8米X2.13米X2.72米.配货毛重一般为22吨,体积为68立方米

  整柜请电话咨询黄小姐(WeChat ID:kad1314xxx)咨询

  关于税的计算方式:

  澳大利亚进口GST税与关税收取明细:

  进口GST=(货物价值+海运费(20USD/CBM)+保险+关税)x 10%

  关税=税率x货物价值

  特别说明:澳洲海关规定,货物价值低于1000AUD可免进口GST税、关税与海关系统费100AUD;

  免税条件:

  持有澳大利亚绿卡,且五年内首次运输家具,旧货物数量占8成以上等
  ……………………………………温馨小提示……………………………

  1.海运承运范围:钢琴,家具类,服装类,五金类,网购商品,贸易商品,凡属各地海关允许承运的物品皆可承运。

  2.海运不承运以下物品: 现金, 金银,钻石类手饰,国/家及各地海关规定的违品, 包括易/燃,易/爆,危/险品,及一切不可在航空运输范围内的物品.

  3.关于包装:包装由客户自备,普通物品简易包装. 易碎物品,如塑料,玻璃制品等,请添加填充物.大件重物,木架/木箱加固打包。如需我们提供包装,编织袋纸箱/免费,木架200/立方米,木箱450/立方米。

  4.我司免费提供仓库给客户存放货物一个月,货物可备注进仓号陆续送到我司仓库集中存放,每个客户根据进仓号,分区存放不怕混淆,集齐货物后再安排装柜。
手机24小时等着你的来电咨询,只为更好的服务身边的您!欢迎来电咨询更多,运价,船期!!!
Queenie(黄小姐)    电话“13760936065”    微信号“kad1314xxx”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