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有同样的感觉——当在电视收看关于广州芳村疫情的报道,听说无人车参与物资配送这一消息时,不知为何,我下意识的内心 OS 是:求求这些无人车别再做秀了!
但人家刚开始试水一两天就否定人家也不太客观,于是,我打算密切关注一段时间,让子弹先飞一会儿。在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之后,我证实了我的感觉是对的。
作为广州这一波疫情的 " 重灾区 ",自 6 月 4 日起,广州荔湾区芳村一带的多个社区街道,分别被调整为 " 封闭管理区域 " 或 " 封控管理区域 "。住在这里的居民,要么被要求严格居家、足不出户,要么被规定 " 只进不出 ",而他们日常所需的一切生活物资,基本只能通过外部配送来补给。
为此,广州政府积极调动各方人手和资源,令管控区域内居民的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的保障,这些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都是值得点赞的。
不过,据我粗略观察,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刷尽存在感的,不是日夜奋战的医务人员,也不是汗流浃背的志愿者们,而是一批无人车队。
这批无人车队由多家无人驾驶技术公司组成,车型类型非常多样,既有常见的轿车、SUV,也有重型卡车,以及连驾驶舱都没有的厢式小巴。
总之,报道中的无人车队,仿佛成为了一支空降芳村的 " 雷霆救兵 ",拯救芳村居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有了他们,管控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才能得以维持。
药方貌似不错,听起来安全、创新又高效,开全国抗疫之先河,但实际疗效又如何呢?
事实上,只要看看这些无人车提供服务所覆盖的范围,以及运送物资的数量、内容,就能知道他们的贡献到底有多少。
0
1
无人车路径单一,覆盖有限
以其中一家提供针对化配送的公司为例,印象中,这家公司是一众无人车公司中,率先开启个人物资运送服务的企业,主要帮助市民为管控区域内的家人朋友送一些生活必要物资,极具代表性。
然而, 这项如此具代表性的服务也只是惠及极少数人,其最大原因在于无人车的行驶范围非常有限。
出现这一情况,从本质上看,还是归咎于无人驾驶技术不够成熟。根据该公司用于查询无人车实时运行情况的页面显示,目前该公司的无人车均由海珠区昌岗立交开出,经过鹤洞大桥进入鹤洞路,全程都是大直路、主干道等良好路况。沿途只设有 4 个卸货点,仅覆盖 10 个住宅小区。
笔者身边一位朋友 A 家住芳村金道花苑,该小区距离鹤洞路仅 600 米左右,但由于无人车单一的行驶路线,朋友表示,无人车配送服务对他们小区的居民来说 " 意义不大 "。
而在芳村一些老旧住宅区里,道路弯曲狭窄,就更别指望得到无人车服务的 " 庇荫 " 了。对此,一位朋友曾发圈感慨,这次广州应用各种高科技手段 " 战疫 ",反而进一步凸显了新老城区在配套设施上的巨大差距。
2
服务 3 个小区都吃力,无人车难担运输重任
除了无法有效覆盖管控区域的路线,有限的配送能力同样佐证了无人车的贡献确实不如宣传中的大。
首先,上面提到的针对化配送服务,只接收紧急物资和必要的生活物资,比如药品、个人医疗设备等政府统筹物资中无法涵盖的物品,而像零食、饮料等非必要生活物资,则不予接收。
不可否认,无人车为区域内居民送药、送呼吸机,这多少还是值得记上一功的。但笔者相信,即使没有无人车,倘若出现类似的紧急需求,相关部门也不会袖手旁观,会积极调动人手去精准配送到户,无人车配送其实并不具备不可取代性。
有人可能会说,无人小巴、出租车可能受限于车型才导致运力有限,但车队里不也还有重卡吗?这种车型就非常能运啊!
确实,这些号称最大载重 30 吨的重型卡车,在满载状态下是具备足够的运载能力的,而且它们的运输内容也比那些小巴、轿车多样得多,政府统筹的生鲜、生活用品都能帮着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防疫运输中,这些重卡基本不会达到满载的条件。
朋友 A 在封闭期间成为了志愿者,对这些无人重卡的运输流程也有一定了解。他告诉笔者," 这些无人重卡因为都是行驶在封闭管理区,每跑一趟都只能装上一个小区的物资,运完了都要经过一轮严格消杀之后,再装运下一个小区的物资,不存在因为顺路就把几个小区的物资一起捎上的情况。"
这些无人重卡拥有庞大装载量,却在封闭区无用武之地,同样无力承担起为封闭区居民高效运送物资的重任。
而封闭封控区内的物资需求有多大呢?
根据广州市疫情防控工作情况通报,截至 6 月 3 日,外界已向重点区域供应各类物资累计远超 450 吨。然而,从无人车队开始运行(6 月 4 日)算起至 6 月 8 日,整整 5 天,23 辆无人车加 13 台小型物流车累计运输物资仅为 64.2 吨。
如果这一数据对比还不能证明无人车队的运力有限,我们还能这么算一笔账。
五天运 64.2 吨物资,即车队平均每天运大约 13 吨物资。朋友 A 说,他们小区的志愿者日均搬运物资重量约为 5 吨。这样算下来,像朋友 A 那样的小区,这一支无人车队一天的运力只够服务不到 3 个!这样的效果实在是杯水车薪!
" 目前管控区域内的绝大多数物资,基本还是每天靠配司机的卡车来回运送的,这样运得多也运得快。" 朋友 A 说。
" 不是说司机开车进去会变红码,而无人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反问道。
" 区域内有对接的司机,这些司机都住在隔离区的,健康码什么的不是太大问题。"
笔者认识的另一位朋友 B,任职于本地一个 NGO 机构,其总部就位于封闭区内。因此,自实施封闭以来,她和她的同事们就密切关注着一切防疫 " 高科技 ",看看有没有能派上用场的服务。
" 不只是无人车物资配送,什么机器人送物资到户、无人机送货到高层住户阳台,我们都有留意,但现实中用处并不大。"
3
管控区最迫切的问题是人手不足
事实上,管控区域内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并不是运力不足,而是人手不足。
" 之前不是传出有人说送来的肉都臭了吗?其实不是物资不足导致送来臭肉,而是配送到点了没人搬运到户,一直放着,加上天气热,东西很快就变质了。" 朋友 A 告诉笔者,作为封闭区的志愿者,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仅限小区内,从卸货点到小区门口需要人手搬运,从小区门口再到小区内各栋楼下也需要人手搬运,光是他们一个两三千人的小区就要配七八十个志愿者。
人手不足这一问题,也从根本上揭露了物资配送的的最大难题不在于 " 到点 ",而在于 " 到户 "。很遗憾的的是,即便用上再多的无人车,解决的依然不是 " 到户 " 的难题——这样的 " 帮忙 " 根本没帮到点子上。
{ 写在最后 }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企业蹭热点宣传无可厚非,但在蹭热点的同时,也应该分清楚什么时候可以蹭热点,以及什么热点能蹭。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无人车队助力奥运会举办,在这种普天同庆的积极正面的场合下,即使无人车实际作用可能也不大,但也是无伤大雅的,就当增加一个新看点也是好的。但疫情严峻,在面对这种 " 灾难式 " 的场合中,人们需要的是大量及时有效的援助,而不是一场言过其实的戏码。
事实上,笔者无意否定此次这一支无人车队在广州疫情中的贡献,因为哪怕只是略尽绵力,也是应该被肯定的。各界互帮互助,有力出力,才是广州打赢这场 " 疫战 " 的关键。
但值得被肯定,不代表就应该拿出来大吹特吹。无人车配送既实现不了更广泛有效的覆盖,又不具备不可取代性,带来的只是疫区运力上的轻微增量,却依然没能解决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其所谓的 " 贡献 ",目前看来属实没资格被大肆渲染到现在这种程度。
笔者相信,这些企业也是真心想尽最大努力帮助广州度过难关,但相比倾注大量心力,却只是提供作用甚微的无人车配送服务,或许还有其他更实际的途径和地方上值得他们出一份力。
文 | 鹿由器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