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车市正愈趋于两极分化的态势,有些车型哪怕价格降无可降也难保销量,另一些车型能常年维持常态化加价,消费者却依然趋之若鹜。
厂家的指导价 " 不指导 ",这在国内车市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人甚至已经默许这是一种 " 遵循价值规律 " 的现象——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下降;供不应求,才会进行加价。
一直以来的汉兰达、埃尔法、奔驰 G 级,都是消费者心目中 " 经典 " 的加价车型。而在近几年,原本终端都已出现大幅优惠的宝马 M3/M4、奥迪 RS4/RS6,却在换代之后也开始了加价。
为什么会加价买车?
表面上看,加价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供需关系的一种外化体现。在很多人眼中,厂家制定了 " 建议零售价 ",那么经销商根据实际的销售与库存情况进行相应的上浮与下降,是合乎情理的做法。
但事实上,经销商加价的背后,往往是厂家和经销商联手做局的结果。如果没有厂家在生产、出货环节的 " 配合 ",并在营销上构建 " 买涨不买跌 " 的消费心理暗示,仅靠经销商是不可能让一款车型始终维持加价。
加价车同样如此。究其根本原因,这是一种在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在一些细分市场 " 第一 "、" 唯一 " 等一定程度上具备不可替代性的车型上,最容易建立。
宝马 M、奥迪 RS、奔驰 AMG、丰田 Supra 等性能品牌车型,它们各自本就有一群忠实拥趸,而这群人恰恰对有可能在性能上更胜一筹的电动车不感兴趣。无论是出于情怀,还是为了面子,这些车型同样没有替代品。如果厂家的指导价比较 " 合理 ",加价自然也在所难免。
所以,产品硬实力、产量节奏控制、由市场营销建构的强消费认知与口碑、合理的指导价,这些是一台能常态化加价车型缺一不可的必备要素。
谁愿意加价买车?
能够常态化加价的车型,通常来说都是高价格车辆,而买的人首先也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富裕阶层对汽车的消费追求,已经超出汽车出行工具的功能,而是带有更多符号文化消费的意义。换言之,汽车消费在今天仍然是富裕阶层建构社会身份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圈子。
比如玩宝马 M 的富裕阶层们也很容易结成一个圈子,后来者为了进入这个圈子,一台宝马 M 自然就会成为 " 钥匙 "。这并非是物质炫耀型消费,而是一种符号消费,是对身份价值的具象化呈现。
而不那么贵的加价车,比如汉兰达,它的潜在消费群体更多是受到功能性与口碑的影响。这种加价的状态,相比豪华车的圈子文化,稳固程度要更低。
随着采用混动系统的新一代汉兰达上市,丰田在国内的油耗积分压力会有很大的缓解,一汽丰田皇冠陆放的加入,也会让汉兰达变得不再唯一。同时,25-35 万元的大尺寸 SUV 市场近两年来各种风格的新车不断涌现,当消费选择变多,汉兰达的加价现象有望在新一代车型上被终结。
汽车加价,不只是经销商行为,而是一个由厂家、经销商、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的完整闭环。任何一个环节不配合,都可能形成一款车型的常态化加价。
此时,加价买车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写在最后
所以,如何才能真正留住这一群愿意加价买车的人?答案是奢侈品文化。
随着汽车销售模式的去渠道化、线上化、直营化,互联网精神的引领之下,厂商对消费者的信息差将会逐渐抹平。此时,指导价的指导意义,会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进一步增强,买车的过程也会变得更加透明。而还能够有圈子文化、能建立身份价值的车型,一定来自于奢侈性汽车消费。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