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的首映礼后,最常见到的评价是 " 看哭了 "。
的确,单从题材本身,这个故事就太能戳我们的泪点。甚至光是看预告片,就已经眼眶发红,止不住情绪。
但是,这个题材,谁能拍,谁能拍好呢?
至少,刘伟强导演和他的《中国机长》原班人马,能够给我们一些信心。
毕竟《中国机长》的成功,正是贵在真实。
影片以高度纪实的风格,还原了惊心动魄的川航 3U8633 事件,也深入地刻画了整个英雄机组的临危不乱、专业、冷静和职业操守。
张涵予所扮演的机长,袁泉所扮演的乘务长 …… 每一个人都在危难时刻,临危不乱,冷静沉默。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平民英雄。
张涵予将扮演医院院长张竞予,其人物原型就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
但另一方面,对于刘伟强导演、对于所有的主创而言,《中国医生》的创作压力,无疑是大了太多。
这一次, 故事不再只是发生在小小的机舱里,它牵涉的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于全世界 ……
影片所讲述的,是我们的共同记忆,共同命运。
刘伟强导演仍有自己的老练之处。
他选择让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座医院里。
影片主角,是一群医护人员。主体内容,也仍然是医护人员一线抗疫的过程。
影片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以武汉医护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
这样一来,导演也就巧妙地让影片的叙事,又回到了他拿手的行业题材。
张涵予扮演的院长张竞予尽管脾气火爆,说着一口弯管子武汉话,毫无领导架子,却是医院的定海神针。
疫情最凶险之时,他力排众议,接收源源不断的病人;当所有医生面对疫情都变得心灰意冷的时候,只有他还斗志昂扬,永不妥协。
但没有人想到,其实他才是那个最 " 脆弱 " 的人:他不仅患有渐冻症,眼见自己的身体一天天衰竭;妻子也染上新冠肺炎,一度严重要插管治疗。
他说着一口粤普,张口闭口 " 扑街仔 "。
但看似玩世不恭的外表下,仍然是一颗赤忱的医者仁心:当一位重症病人宣告救治无效时,所有人都知道无力回天,面色灰白。
只有他还在继续抢救,不甘心面对又一例病患的离开。
在医院,他平静,可靠,悲悯,情绪稳定,乐于助人;在家庭,他也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
当他站在天台上,俯视着 " 空城 " 的武汉仍然繁华的夜景,以哽咽的语气喊出——
" 我也想救他们,但是救不过来啊!"
那一刻,实在是揪心又难过。
为了演好重症医学科主任这个角色,袁泉每天都是满脸勒痕,双手发白,有一场戏甚至连续穿了 8 个小时防护服。
似乎她每一次出现,都是满面倦容;但她的眼神永远是如此坚定和勇敢。
而当你看到那张伤痕累累的脸时,只觉得每一道勒痕,都同样让人感到触目惊心。这是伤痕,也是功勋。
当最开始,陷入恐慌的病人们蜂拥闯进病房,拥挤、打砸、吼叫、哭泣——场面乱得仿佛一部末日灾难片时,是她站了出来,用冷静而坚定的语气,大声道:
" 我知道你们所有人都想活 ……"
冒了这么大的险,她的理由只是:" 我希望她的生活,能按照疫情前的计划,进行下去。"
而接下来,我们也见到全片最扣人心弦的场景之一:一次紧张到让人无法呼吸的剖宫产手术。
但手术台前的文婷与其他医护人员,始终沉着冷静,双手从未有过丝毫的颤抖。
我想,那一定是充满红肿勒痕的面容,和稳定平静的双手。
从剧本角度来看,这也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影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拍法,将故事的重点放在医护人员身上。
这样一来,观众的视角被拉近,我们能够对每一个角色产生代入感,被每一个最微小的细节所打动。
与此同时,借由对医院里孕妇、老人等病例的描绘,剧本又很自然地将视角拉到金银潭医院以外。
" 封城 " 的大背景下,拼命接单的外卖小哥,也是出生入死的平民英雄。
欧豪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
于是,他也想要做些什么,去帮助那些同样被困在城中的人。
没想到,反倒因一时疏忽而感染。
意识到自己发烧的时候,他难以置信地坐在地上嚎哭,外卖盒撒了一地。
张子枫扮演的十九岁女孩,就因肺炎而失去了父母。
在一个下雪天,她在小区楼下,从医生手中接过双亲的遗物,双眼发红地问:" 没有爸妈的孩子该怎么办?"
这一刻,影厅里也响起了啜泣声。
这要得益于刘伟强导演的剧情片叙事功力。他懂得如何使用最高效的叙事,用看似不起眼的几分钟,就准确地让一个角色、一个家庭,在观众心中立起来。
与此同时,它们又并非只是 " 为了呈现而呈现 ",反而始终以一种巧妙的形式,与故事的主线有机结合。
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创作者很容易被大量素材所冲散,变成只求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谈。
影片的叙事方式精炼有序,从一个主干发散出去,再扩散出枝叶。
观众记得住每一张脸,每一个人的故事,也仍然能从精彩紧凑的群像,和半纪录片式的宏观视角中,感受到叙事的宏大、史诗和荡气回肠。
导演并不吝啬于在镜头前展现出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每一次拔管、插管、血肉飞溅,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能清晰地听到身边观众的惊讶抽气声。
疫情来袭时,有灾难片的惨烈、危急和紧迫感。
几场命悬一线的重点救援,则展现出了极佳的节奏和氛围掌控能力。
影片具有类型片式的紧凑和好看,又让观众能够始终沉浸在一种情绪的张力中,笑中带泪,感动,震撼。
无论是救援过程中的专业严谨,还是对于医务人员的刻画,都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事实。
影片动用了 7 个摄影棚搭建场景,拍摄用的全部医院设备,都严格按照真实医院建造标准 1:1 打造,甚至由专业医院改造工作人员到场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拍摄。
演员也都在不断练习穿防护服、学习医学知识、接受专业训练。
和平时的光鲜亮丽不同,他们几乎都是素颜出镜、全程戴口罩,配合高强度的拍摄,在镜头前所展现的是真实的疲惫和被透支。
影片不仅深入拍摄了诊疗过程,深入浅出地向观众科普了 ECMO 和插管这些专业的医疗术语,甚至还很真实地展现了医生间的技术争论。
张文宏医生就对本片进行了高度赞扬:
一方面,他调侃自己 " 一直在挑剔这个电影有什么 bug,但是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基本没有找到。"
另一方面,也十分感谢演员们揣摩到了医生的精髓,并把医务人员美好的一面呈现给了观众," 我其实最怕你们在拍医学电影的时候,没有揣摩到医生的精髓,这个精髓很少有人看到,但是,被你们抓住了。"
在聊到演员张涵予时,张院长更是笑称他在电影里 " 很多坏习惯、坏脾气,都是我的 "。
"那些很果敢、很英雄的(表现)都是凝结的我们在座的所有医务人员和所有武汉、湖北、全中国的医务人员们身上的形象。"
也更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做足了功课的剧组。
创作者的态度是谦卑、严谨的,他们将专业、严谨的匠人态度,直观地反馈到了作品里。
他们的创作意图,就是尽力去还原。
对于一个如此宏大而沉重的题材,任何廉价的煽情、任何矫揉造作的情绪宣泄,都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想要看到的,只是真实。最真实的事,最真实的中国人。
影片的口吻始终是克制和平实的,它记录了苦难、混乱和恐慌,不规避那些 " 不美好 " 的地方,也凸显了真实的人性高光。
它正视了疫情,也正视了生命和人性。
因为我们都很清楚,影片中所讲述的,的确是真实的故事。每一个镜头所拍摄的,也都是发生过的真实情形。
那些穿着防护服的白衣英雄,那些经历重创的家庭,那些从绝望中重新找到希望的个体 ……
我们太容易能够与每个角色的哀伤、悲恸、绝望和恐慌共情,因为在每一个画面里,我们都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自己。
我们都经历过同一个 2020 年的冬天。
在 2020 年,各行各业的每一个普通人,都亲历了这场战疫,也都是抗疫的一员。
银幕外的我们,同样也是事件的亲历者。甚至于可以说,其实我们也都是电影的参演者。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等待这样一部抗疫题材的剧情片,已经等待了太久。
因为,《中国医生》所拍摄的,不仅是中国医生,更是中国人民,是 " 我们自己 "。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