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年轻人最近都“长”在树上了?春意正浓,自然开始散发出魅力,怀抱大树,正成为大家打卡春天的新方式。曾火遍互联网,
数千万年轻人又抱上树了
“抱的不是树,是烦恼消失树”,一次外出、一棵大树、一个拥抱,即可解锁一趟奇妙的免费心灵马杀鸡。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分享抱树的个人故事。截至目前,小红书上抱树的笔记已有数千万浏览,还成立了非营利性抱树兴趣小组“一起抱树吧”;而在抖音上,与抱树相关的视频也达到了近1700万次播放量。
4月7日,#上海年轻人街头抱树吸春#登上微博热搜,又一次将“抱树”带回了互联网的视线下。在发布者的视频中,一名女生使出全身力气,边大笑边手脚同时用力抱住树干,憨态可掬。
△图源小红书用户“胡胡酱”
“在上海实践抱树疗法,已康复。”网友胡胡酱在南昌路挑选了一棵合眼缘的大树抱抱,在静静感受后,汇报起了治愈进度:获得十倍力量,元气满满足以支撑今日上班。
“14年前怀儿子的时候激素水平让总是情绪失控,就会去家隔壁的公园里走一走,假装大树是最好朋友,把秘密告诉它想抱着它哭泣,但是抱了一会却哭不出来,因为心里听到它说,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明明是自己在抱树,却有种被树抱着的感觉。有人把抱树当作了一种“不需要反馈的心理咨询”,重点在于找个地方自己静静不用花钱,没什么鄙视链。
△图源网友小胡
还有些人抱在树上感受磁场,就像在互联网的评论区“沾沾喜气”。在一些分享中,树开始有了人格,不同的树有不同的性格和好恶,抱树小组的“树友”们还总结出了方法论:“速生白杨不抱”“移植树也不抱”。
“一种很新的心理按摩”,
抱树真有这么神奇?
事实上,这些自然生长的大树们,此前就曾多次被人类当成拥抱对象。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印度就成为一种公众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象征性运动。
这个起源于亚洲的活动后来在欧洲逐渐盛行,尤其是北欧。从2016年开始,芬兰就把8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拥抱树木周”,以表达芬兰人对树的崇敬与爱意。
△图源小红书用户“大理鹿先生”
国内的首个抱树集体活动出现在2022年。旅行博主“大理鹿先生”筹办了“2022 大理第一届抱树锦标赛”。鹿先生在文中提到,“参加者有50多人,冒雨前来完赛,大家最后都开开心心地回去。”
“抱树”真的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
被称为“拥抱医生”的临床心理学家斯通克·劳沙尔(Stone Kraushaar)博士在《拥抱疗法》一书中解释道,“抱树”有助于提升人体内催产素的含量水平,它是一种与幸福感、快乐感、平静感和信任感等情绪体验息息相关的激素。
国际自然和森林治疗联盟在研究中指出,当人们身处于足够“贴近”自然的环境中时,交感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皮质醇含量水平就会呈明显地下降趋势,从而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起到调节心跳,血压和压力水平的积极功效。
疗愈之外找回多彩童年
这场人与树共同完成的相拥,其实不只是一场单纯的心理按摩,还是找回多彩童年的“最佳礼物”。
北漂松哥说,抱树总能让他想起童年时光,早几年大家抢着拥抱房产和股票,但很少有人真的去关注城市里具体的砖瓦草木,等他们缓过神来,也许还是会追求一些更忠于生命感知的寻常。
△图源网友小胡
“大概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颗大树的回忆吧。那时候村里也有一棵,喜欢躺在树下吹着风,你轻轻的扑着扇子给我赶蚊子。后来啊,树砍了,我长大了,你不见了。”
△图源小红书用户“假装一个街头摄影师”
“小时候对于老家的记忆,都会有这样一颗大大的老树。不知道它有多少岁,从有记忆开始就那么大了。夏天,老人家们在树底下摇着蒲扇。几个野孩子在树下堆石子,爷爷拿着竹条在树下编竹篓,奶奶摇起簸箕吹掉玉米屑,吃饭时侯经常拿起一碗粥,放几粒咸菜到处晃荡,随手丢几粒米饭给到处觅食的鸡,大树承载着那么多的记忆,透过光,慢慢的给我们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