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同城网

标题: 班农称FBI为“盖世太保”应当被清洗!前局长回应(图) [打印本页]

作者: 观察者网    时间: 2024-6-21 22:31
标题: 班农称FBI为“盖世太保”应当被清洗!前局长回应(图)
据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报道,当地时间上周六(15日),在一场保守派的助选集会上,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前首席战略师史蒂夫·班农向观众指出,美国联邦调查局就是美国的盖世太保,应当被“清洗”。在其个人节目中,他更是警告,前联邦调查局局长安德鲁·麦凯布“应该担心”在特朗普再次当选后成为目标。 对于班农在在集会上的发言,麦凯布20日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他表示这样的言论并不新鲜,也无需感到惊讶。 在近十分钟的演讲中,班农概述了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将是什么样子,包括释放因参与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而服刑的囚犯,发布减税和“确保边境安全”等议题。“他(拜登)想要和平,只有坚强的人才能给我们和平。只有领导人才能给我们和平”,他抨击乔·拜登总统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无能为力的倒霉老人能做什么”。 “女士们先生们,这非常简单:胜利或死亡!”班农以口号结束了他的演讲。


史蒂夫·班农(盖帝) 特朗普在他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真社交”(Truth Social)上转发了《新闻周刊》关于班农发言的报道。德克萨斯州总检察长、共和党人肯·帕克斯顿(Ken Paxton)也表达了对班农言论的支持。 “这都是些偏执狂老男人,一个马上就要坐牢,而另一个,我们走着瞧会怎么样”,麦凯布说。 他表示,他最震惊与恶心的是,一个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的人,是如此看待美国并参与到反民主的行动中,他的所有行为都是站在美国一直以来的对立面。 “民众要开始疑问”,他提问到,“这真的是我们想要国家成为的样子吗?” 公开资料显示,班农于2016年担任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竞选团队的首席执行官,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2017年,班农被任命为白宫首席战略师和高级顾问,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和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他在同年8月离职。离开白宫后,班农依然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并继续在政治和媒体领域活跃,他的“战情室”(War Room)播客被普遍认为是“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思想的重要宣传阵地之一。 特朗普也为他提供了帮助,在班农2020年因被指控挪用针对建设美墨边境墙资金而涉嫌欺诈被判刑后,特朗普在其总统任期的最后几天赦免了班农,使其免于牢狱之灾。 然而,特朗普对他的帮助也就止步于此。2022年10月,班农因拒绝向调查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事件的众议院委员会提供证词,被判藐视国会罪,并被判处4个月的监禁。 今年6月6日,在班农上诉失败后,一名联邦法官要求他在7月1日之前投案并开始服刑,就在本次大会后半个多月。 班农此次演讲是在由转折点行动(Turning Point Action, TPA)在密歇根州底特律组织的为期三天,名为“人民大会”(People’s Convention)的助选活动。其他嘉宾包括特朗普本人和共和党参议员JD·范斯等。密歇根州是总统大选中的重要摇摆州,特朗普在2016年以微弱优势胜出,但在2020年败给了拜登。


“转折点行动”活动现场(美联社) 值得注意的是,TPA成立于2019年,主要面向年轻人。《大西洋月刊》指出,这在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共和党选民中显得独特。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指出,很多在特朗普任期内形成政治观点的年轻人,现在已成年并获得投票资格。 班农在演讲中威胁的安德鲁·麦凯布(Andrew McCabe),在特朗普任期内担任过联邦调查局代理局长。2017年5月,其前任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被特朗普突然解职,时任副局长的麦凯布自动成为代理局长,直到当年8月新局长上任后,他恢复为副局长。 他持续担任副局长职务直到2018年1月被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Jeff Sessions)解雇,理由是误导了在新闻泄密上的调查。而根据《国会山》(The Hill)的报道,麦凯布自称被解雇是因为支持其前任科米与特别检察官穆勒对特朗普“通俄门”的调查,因此被视作眼中钉。


安德鲁·麦凯布(美联社) 去职后,麦凯布坚持批评特朗普,并以《威胁》(The Threat)为题写作了一本书,论证特朗普如何将国家置于威胁中。 麦凯布在今年6月5日接受(CNN)采访时已表示,美国情报机构的成员们都很担心,如果特朗普再度上台,他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他说,考虑到家人、孩子,他们在思考是不是要离开美国,才能逃脱非法监禁。 8日,班农回应道,(麦凯布)你们应该担心,但是你们要明白,“美国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引渡协议”,他说,“你们想跑多远跑多远”。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