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丰专栏作家
惯常以极端言论收割流量的大网红“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终于遭到了平台的重拳。他的快手账号被封禁,微信视频号也一度被禁止关注。在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一莎”的账号虽未显示异常,但也停更多日。这是“处理极端民族主义账号”行动所触及的最大账号,算是一个成就。
苏州胡友平女士遇害后,先是网易,然后是凤凰网、腾讯、抖音都发布通告,宣布封禁一批煽动极端民族主义和仇恨言论的账号,而“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并不在其中。
它不但没被封禁,还紧跟风向,呼吁“理性爱国”。但是,很多网友并不买账,一直在坚持举报他此前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的视频内容。平台最终认可了这些举报,对账号进行了处理。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的代表性就在这里:严格说来,它并没有什么稳定的价值观,之前的“反日”只不过是迎合民意,当它发现风向调转之后,“转向”也极其自然。因此网友们评价,这位视频博主唯一看重的就是流量。
他被披露出来的问题不止于此。在平台上对他的举报一直存在,因为涉嫌抄袭:他在视频中念的很多“知识”,都来自于知乎问答。但是,这些举报并未奏效。
当一个账号做到千万级,受到平台的青睐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可以理解为流量时代的代表:不但追求流量至上,为了追求流量“不择手段”;而且不在乎自己“人设”的前后一致性,“今日之我”可以反对“昨日之我”,道歉或者打自己耳光,只要能获得流量,这些都无所谓。
他对流量的爱,到了纯粹的、不牵涉任何“杂质”的地步。一个创作者,应该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应该受到困扰;记者采访灾害事件,有时候甚至需要心理救援。但是,在“纯粹的流量追逐者”那里,这些困扰不存在。他们更关注的,是点击量那个数字。
就在写这篇文章查资料的时候,我还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举报一个“极端主义者”。一位“御风司水梁美丽”(拥有160万粉丝)曾经这样点评日本5.1级地震,“才5.1级,还不够引发海啸。点赞暴富升级吧。”这句话的要害,其实在后面的“点赞暴富”——煽动仇恨的背后,对流量的渴求昭然若揭。
如果留意视频平台,会发现众多瞠目结舌的内容。就在前两天,北京地铁发生一起老年男性侵扰女乘客事件,广东就出现了冒名“老人家属”的视频账号,大肆创作虚假视频——最终,造谣者被警方行政拘留。
过去两三年,各地警方处理过不少这种为了蹭热点或制造热点而编造内容的人。人们甚至在讨论,警方的处理是否恰当,因为这些人“只是在制造内容”,他们不是“媒体”,也不是记者编辑,是否需要为真实性负责?
这种讨论本身,足以表明我们这个社会处在真实的困境之中。视频平台的用户数,已经接近中国使用手机的人数;很多人在不断刷新视频的时候,会把看到的那些“内容”都理解为“真实”。
可以说,很多中国人正在混淆真实、影像与虚构的界限。很多信息,其实都来自隐去双方头像的聊天记录,人们却像谈论新闻一样谈论它。一个新闻发生后,最终传播出去的多半不是报道,而是众多视频博主的“再创作”。
苏州日本人校车遇袭,胡友平为了保护学生献出自己的生命。苏州方面为胡女士评了“见义勇为”,有媒体认为应该追封为烈士。但是,在网上有很多人却认为胡女士是“汉奸”,为暴力事件叫好——这一事件,因为其极端性,也因为其危险性,激发了人们的常识与正义感,最终促使多家平台采取行动。
多家平台注意到这个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引导,这值得肯定。但是,人们也有疑惑:为什么网络舆论竟然发展到这个地步?那些宣扬极端主义的仇恨言论,早就超出了普通意义上言论自由的范围,为什么一直能够存在?
很明显,平台是有责任的。至少在一段时间,仇恨日本、美国,在各平台看来,近乎是“健康流量”,这是各平台应该反思的。长期以来,视频平台上似乎存在一种气氛,“喊打喊杀”大行其道,而鼓励各国民间交往,会被攻击为“汉奸”。这既不符合我国外交政策,也违背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基本伦理,却一直被纵容——结果成为变相的鼓励。
平台存在的基础和商业逻辑,是流量。有流量就代表有受众,流量越大就意味着越有前景。在这一点上,平台和博主是利益共同体,“大号”则是这一逻辑的结晶。
但是,人们也应该形成共识,账号受众越多,责任也就越大。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算法”并不是纯粹自然的,它要受到价值观的引导;很明显,在守护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方面,平台能够做得更多,也应该做得更多。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如果能被封禁是好事,但我们也必须思考:它为什么能够做到千万级?一个经常抄袭、鼓励仇恨的账号做到这么大,是平台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