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擦灶台、洗小白鞋……因其清洁力强,“清洁海绵”常被称为“神奇的橡皮擦”。然而,你知道吗?在与物体摩擦的过程中,清洁海绵会有损耗,它在不断地释放着“微塑料”。
1g清洁海绵
释放650万个微塑料
清洁海绵主要材质是密胺树脂,是以三聚氰胺为原料,在与甲醛进行反应以后,再进行缩合而成的一种树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人员于2024年6月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表示,这种清洁海绵每磨损1g,可释放650万个微塑料。
实验中,将3个知名品牌的清洁海绵反复在有纹理的金属表面上摩擦,研究人员发现清洁海绵每磨损1g,大约会产生650万微塑料纤维。假设有10%的海绵被完全磨损,根据某购物网站显示的月销售数据,则可计算得出,它每月可释放出1.55万亿微塑料。全世界至少售出了5.9亿块清洁海绵,约达到7.5t,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将释放出约4.9万亿个微塑料纤维。
那如何减少清洁海绵的
微塑料释放呢?
据了解,密度较高的清洁海绵磨损得更慢,同时产生的微塑料纤维也较少。建议大家购买其他材质的洗碗布,或者选择更致密、更坚韧、更耐磨的清洁海绵。
吃进去的微塑料,
2小时就能进入大脑
研究显示,微塑料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自然环境中,包括海洋、河流、土壤甚至空气中,而且已有研究在心脏、肺、大脑、肠胃、胎盘等部位检测到了微塑料。那么,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呢?
据2020年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上发布的一篇《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介绍,微塑料主要通过饮食、呼吸以及皮肤接触进入到人体内。人类通过摄入含有微塑料的食物、水等而摄入一定的微塑料。
其中,食物摄入是目前公认的人体微塑料暴露的最主要途径。2023年4月,奥地利科学家在《纳米材料》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一项对小鼠的新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在被摄入至体内后,仅2小时即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研究人员表示,在大脑中塑料颗粒可能会增加炎症、神经紊乱,甚至是阿尔茨海默病等风险。2019年6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消息:在全球范围内,人均每周摄入的微塑料量达到了惊人的5g,这几乎等同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
吃进去的微塑料,是可以排出去的,但不是全部排出,也就是说,身体清除微塑料的速度是低于摄入速度的。因此,建议大家减少摄入才是重中之重。
减少微塑摄入,
记住这5点!
1.尽量自己烧水喝
水在烧开的过程中,水中的碳酸钙会通过与微塑料共沉淀来达到去除水中微塑料的作用。水温越高,这种共沉淀作用越明显。2024年2月《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发布消息:在水烧开后进行过滤,就有可能除去高达84%的微塑料/纳米塑料。
而在烧水的过程中,随着水温的升高(25-95℃),水中的微塑料的去除效率从最初的2%逐渐增加到28%,在100℃时急剧增加到84%。同时,微塑料浓度从原来的30颗粒/微升,降低到了4.8颗粒/微升。
研究根据全球不同的水质和饮水习惯比较了六大洲共67个地区的成人和儿童饮用开水和自来水摄入的微塑料量,发现每天通过烧开水摄入的微塑料量比通过自来水摄入的微塑料量少2-5倍。
2. 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
减少一次性纸杯、塑料餐盒、塑料碗勺、塑料包装袋的使用。
3. 少用塑料制品盛放食物
不建议在碗里套塑料袋盛烫食,尽量不使用塑料制品来盛放高油脂的食物。使用塑料器皿、塑料袋冷藏食物时,虽然塑料颗粒释放量变少,但还是存在着释放的情况。
4. 少用塑料盒放食物微波加热
在高温下,塑料中的化学物质大概率会加速分解,增加微塑料的风险。在使用塑料容器进行微波加热的过程中,水分子在振动生热时会对塑料容器产生压力和摩擦,导致塑料发生破裂剥落,这些剥落的塑料颗粒就会掺入水和食物中。建议大家打包吃的,可以转移到玻璃或者陶瓷餐具中再进行加热。
5. 避免吃海产品内脏和鳃部
海洋生物作为微塑料污染的重灾区,其肠道、肝脏等部位中,以及贻贝、牡蛎等贝类的微塑料含量最高。建议在吃海产品时烹调熟透,尽量避免生食,同时去除其胃肠、内脏和鳃,避免食用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