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同城网

标题: 官媒:再不理解中国这轮改革,你就落伍了!(组图)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新闻    时间: 2024-7-20 18:30
标题: 官媒:再不理解中国这轮改革,你就落伍了!(组图)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在主席台上。图/新华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大会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部署新一轮改革,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并明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这次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既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于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全会《决定》的起草,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正部长级)唐方裕在中共中央于7月19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决定》共15个部分,分三大板块,“《决定》既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强舸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最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迫切希望知道中国接下来将如何发展,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二十届三中全会就给出了路线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则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此次全会作出了非常重大、系统全面的改革总部署,这个总部署无论是对战胜当前的困难和挑战,还是对长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非常重要和关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图/新华 通过制度现代化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全会的主题是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强舸认为,这说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新华社刊文指出,全会公报的这句话,深刻点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任务首先就是落实二十大报告,即通过制度现代化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围绕二十大报告中涉及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容作具体设计,这是政策设计的基本逻辑。 “历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本质上是一个制度现代化的过程。”鄢一龙说,现代化包括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其中,物质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需要制度现代化作为保障。“几次重要三中全会的核心,实际上都是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得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需求,以便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制度现代化,就是靠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在张立群看来,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改革的表述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集成性,“这些特点比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突出,这次全会更加系统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完善来讨论改革、讨论社会主义制度”。 从全会公报来看,鄢一龙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非常突出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和未来导向。 问题导向方面,全会公报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鄢一龙说,这意味着改革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阶段,并且一定要主动改革,“主动改革能占据优势,因此把握历史主动十分关键”。 目标导向方面,全会公报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效果导向方面,全会公报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实效”。鄢一龙解释说,全会提出的改革措施,每一项都要取得实际效果,并且立下了时间表。 未来导向方面,鄢一龙认为全会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布局,“比如全会对于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部署,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因为只有这样前瞻性地布局,才能使中国在未来激烈的产业革命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全会提出的这一改革时间表,格外受外界关注。 在鄢一龙看来,这可以视为又一个“两步走”的安排。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远处着眼,近处着手,现在到2035年有11年时间,从规划来看是两个五年计划。”鄢一龙说,全会瞄准2035年目标,部署了未来5年要完成的改革任务。 强舸认为,这一改革时间表相当于对改革工作的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明确的截止日期,意味着工作推进有了更明确的目标,相应的路线设计也会有更明确的规划”。 张立群补充说,如果要在5年时间内,落实这次全会确定的所有改革任务,必须真抓实干,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如何提高推进改革抓落实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构建高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三中全会多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关。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是如此。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中共中央于7月19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鄢一龙说,虽然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系统集成,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但是重点仍然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改革千头万绪,最关键的一条是要保证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因此经济体制改革一定是最核心的内容”。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重中之重。根据全会公报,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什么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薛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前的想法是引入竞争机制,引入多元市场主体,尽可能把市场机制用好用活,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基本是以此为重点。“但近十年来,我们发现,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仅靠竞争机制和多元主体显然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支撑。” 所谓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更深层的内涵,正如全会公报中写到的,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紧接着就强调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薛澜认为,这是一个更宏大的概念,涉及方方面面。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薛澜认为,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基本的导向并没有发生变化,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是根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新提法。鄢一龙说,这是发挥市场作用的更细化表达,“市场逻辑不能混淆于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是资本增殖,而市场逻辑是平等交易”,因此如何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尤其关键。 对于“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提法,鄢一龙认为这表示“放得活”很重要,同时要强调“管得住”,这意味着在弥补市场失灵的方面,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市场发挥作用的形式不会与西方国家完全相同。”张立群说,例如事关人民公共利益、长远利益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在资源配置中就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发挥作用,而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薛澜说,过去几年,人们一直在谈论“有为政府”,但并没有说清政府要在哪些领域“有为”,哪些领域不“有为”。本次全会对此解释得很清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鄢一龙也认为,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中,全会提出的“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非常重要,“我们国家的战略规划是中长期导向的,那么短期的政策如何符合中长期的国家战略规划和整体导向?在具体层面就要加强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建立政策之间的衔接机制,避免政策互相打架”。 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 在中共中央于7月19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唐方裕介绍,《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 薛澜表示,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当国家谈到深化改革,一般指的都是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而言,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城乡融合,还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都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重点,就是让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跟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图/新华 “实际上,我们的改革往往不会完全颠覆原先坚持的举措,而是会不断升级迭代,对体制机制进行创新。”鄢一龙说,守正和创新是三中全会的逻辑。 韩文秀介绍,《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韩文秀介绍,《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如何产生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韩文秀介绍,《决定》提出,要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另一部署。全会提出,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财税体制改革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多方关注的焦点。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谋划”新一轮财税改革,而今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3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中,提出“推进”新一轮财税改革。 财税体制将怎么改?新闻发布会上,韩文秀表示,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决定》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扩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的程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研究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在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部署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同样受到极大关注。 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原副所长周天勇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非常重要,“一定要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障碍”。另外,他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改革一定要把握时间窗口,“农村农业人口越是老龄化,人口迁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就越弱,从要素增长动能的时间安排来看,应当尽快推进放开户籍、提供均等教育医疗、降低迁移人口居住成本和农村土地房屋可市场化退出方面的改革”。 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6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韩文秀介绍,《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强调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此外,按照三中全会的部署,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至于如何协调推动,确保各方面改革举措配套衔接,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将在党中央领导下,健全业已形成的自上而下改革工作推进机制,重点从三方面抓好落实,一是抓紧对《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进行细化分类,二是狠抓改革协同推进,三是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 记者:张馨予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