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读者朋友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俄罗斯士兵利用茂密树林的掩护
准备冲击乌军战壕
这时,乌克兰人把一种新武器派上场,将装有铝热剂的罐子绑在无人机上,制造出一种金属燃烧剂。它可以像液体一样喷射,温度可达4400华氏度(约合2400摄氏度),连钢铁都会液化。它在俄罗斯坦克上方悬停,此后将像熔岩一样的铝热剂喷洒在坦克上。不久,坦克变成了一团火球,这架无人机在最佳位置完成了对俄罗斯坦克的摧毁。
乌克兰的龙无人机焚烧了一辆俄罗斯坦克。消息来源:WarTranslated
这并不是战争电影中的画面,而是前不久发生在俄乌战场上的真实场景。士兵们称这个新武器为“龙”式无人机(dragon drone)。目前来看,它是无人机战争革命的又一个迭代产品。
龙式无人机的“得胜法宝”
我们刚刚提到,龙式无人机装载了一种名为铝热剂的物质。
1893年,德国化学家戈德施密特偶然发现了铝热反应,并于1895年获得了专利。铝热剂由金属粉末(通常是铝粉)和氧化铁粉末或铁锈粉末混合而成。它最早的商业应用是在德国埃森小镇,当地建筑工人使用它来焊接电车轨道。铝热剂虽不具备爆炸性,但能产生超过2200℃的高温,当它被点燃时,会进行自我维持的化学反应,几乎无法扑灭。足以穿透并破坏衣物、树木和树叶,甚至能损毁军用坦克。
装载了铝热剂的龙式无人机通常在低空飞行,这是因为铝热剂与目标近距离接触时效果更佳。除了直接造成显著破坏外,这些无人机还可能辅助乌克兰部队进行侦察任务。它们被绑定在飞越俄罗斯防御阵地的无人机上,向敌方投掷燃烧的金属,随后坠毁。引发的火焰能够烧毁敌方用作掩护的植被,使敌方及其装备暴露于直接攻击之下。这一行为为未来的轰炸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人机向俄罗斯一座掩体内投掷了铝热剂,而后迅速扩散,引发熊熊大火。
美媒称“龙”式无人机只是俄乌两军迅速扩张的无人机群的一小部分。双方正在进行一场争分夺秒的军备竞赛,以创造并大规模生产飞得更快更远、杀伤力更大的无人机。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此前表示,乌克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于无人机战争的军事分支——无人系统部队。还有望于今年内生产150万架无人机。此外,俄罗斯方面则通过经济转向支持军工复合体,大幅提高了军事预算,达到1450亿美元,预计明年将生产140万架无人机。
无人机投掷铝热剂炸弹示意图。图/英“反对武装暴力”网站截图
铝热剂的“参战史”
说起铝热剂,熟悉历史的读者朋友应该对它并不陌生。它从20世纪初就开始被用作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铝热剂首次作为武器的使用引起了广泛关注。1915年,德国在战争中利用铝热剂的高温燃烧特性,将其装填在炸弹中,通过齐柏林飞艇向伦敦投掷铝热剂燃烧弹。这种策略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战术,因为铝热剂炸弹能够穿透并点燃敌方的防御设施和装备。然而,这种武器的准确性较差,常常偏离预定目标,误伤无辜群众。人体一旦接触,不仅可能导致大面积烧伤,还会因吸入有毒烟雾而留下终身伤害。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铝热剂的使用变得更加广泛。北非到欧陆战场上,铝热剂刷了很多存在感,特别是其制成手雷后,堪称步兵的反装甲利器。不仅德国继续利用这种物质,盟军也开始研究并部署铝热剂炸弹。这些炸弹主要用于摧毁敌方的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铝热剂能够迅速穿透装甲钢板,烧毁车内设备及人员。
除了在战争中的应用,铝热剂还因其高温燃烧的特性,在工业领域也有所应用,特别是在需要快速高效切割厚重金属材料的场合。例如,它被用于紧急情况下切割铁轨、拆除过时的重型机械和设备等。
美制AN-M14铝热剂手雷。图源:中国新闻网截取自美陆军官网
铝热剂作为一种武器,由于其强大的破坏力和燃烧能力,一直是军事战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停产铝热弹。直到2023年底,美方宣布恢复制造AN-M14铝热剂手雷。铝热剂正式加入俄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