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同城网

标题: 院士:美国是封锁不住中国的,中国已不是以前的中国(图) [打印本页]

作者: 央视新闻    时间: 6 小时前
标题: 院士:美国是封锁不住中国的,中国已不是以前的中国(图)
郭光灿是我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上世纪80年代,他率先在国内扛起量子研究大旗。在漫长的18年里,他耐住寂寞,把“冷板凳”坐热,最终使得中国在可实现超高速计算的“量子计算机”公开专利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一。 近日,《吾家吾国》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感受其一心为国的先行精神。 01 “目标是回国以后 一定要把中国量子光学搞起来” 1978年,教育部正式确定每年至少派遣3000人出国留学。1981年,郭光灿通过公开选拔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学习。因为与导师专业不对口,郭光灿开始自修量子光学。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国内认为冷门无用的学科,国外已经研究了20年,基础理论都已成熟。 一时无法将所有知识都了解清楚,郭光灿便利用夜深人静的下班时间将所有资料都复印下来,一坚持就是两年。时光飞逝,临近毕业的郭光灿得知,第五届世界量子光学大会将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召开。上千人的会议,他遇到了八个中国人,他们约定下令人心潮澎湃的承诺—— “目标就是我们回国以后一定共同把中国的量子光学搞起来,现在叫作罗切斯特大学的约定。”


02 设立量子光学研究生课程 “把资料消化,写成一个讲义”1983年,回国后的郭光灿致力推广量子光学这个新兴领域,却经常遭到怀疑,甚至被当成“骗子”。为了不辜负当年八人的约定,郭光灿制定了一个人的计划:首先,是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搭建学科体系;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会议让大家了解量子光学的重要性。但要召开学术会议不仅需要资金,当时民政部规定,非民政部批准的学会不允许召开全国性会议。 办法总比困难多。郭光灿找到激光专业委员会,在其年会中“寄生”召开全国量子光学讨论会。1984年,在琅琊山的“寄生会议”中,量子光学第一次走进大家的视野。


与此同时,郭光灿也为设立量子光学的研究生课程谋划着。他说当时没有教材,就从国外拿来好几箱的量子资料,“二十年的资料都拿来了,我就把资料重读再消化,最后写成一个讲义。” 03 “美国是封锁不住中国的” 20世纪90年代,郭光灿率先将研究视野投向量子信息领域。他带领学生开展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在国际引起强烈关注。 当时,郭光灿做得最多的事仍是四处作报告、申请资金,向别人解释量子信息的前景。为了打破僵局,郭光灿将目光投向香山科学会议,并写信邀请科学巨匠钱学森担任主席。 虽因身体原因不便参加,但钱学森在回信中说:“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这让郭光灿内心备受鼓舞。 1998年,第98次香山科学会议开幕,郭光灿提出的“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成为主题之一;2000年,郭光灿团队的研究被法国科学家阿罗什用实验证明,后者因此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让郭光灿进一步认为量子信息领域的探索是有光的。


于是,他第四次向科技部“973”计划发起冲击,终于在我国杰出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的支持下通过申请。郭光灿说,“973”计划是国内量子信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代表国家重视了,会给经费。第二是队伍壮大了,才有了今天。” 去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105量子比特“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发表,它超越了谷歌的72量子比特纪录,标志着中国在量子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83岁的郭光灿院士表示,中国量子计算机还在婴幼儿时期,目前最重要的使命是让年轻人成长,科研突破需代代接力:“美国是封锁不住中国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了。”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