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有关“国产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说法不绝于耳,最近网上又出现了似乎取得重大进展的证据。怎么说呢,国内发展垂直起降技术已经实锤,但这并不意味着“歼-35将发展垂直改进型号,搭载到075和076上”。
▲大家看了这么多年的两攻加F-35B确实眼热
垂直起降技术源自上世纪60年代,当时核战争的乌云笼罩世界,西德、英国和美国考虑到核武对机场的严重破坏,希望通过垂直起降来降低对机场的依赖。但研究很快发现,垂直起降虽然不需要很长的跑道,却在其他方面有更苛刻的要求,于是西德选择退出。英国海军当时规划的大型弹射航母被工党取消,只能另辟蹊径,以轻型航母加垂直起降战机的模式,勉强延续了航母发展。美国国会也曾鉴于大型航母的昂贵成本,提出了类似的“制海舰”方案,只不过被美国海军拒绝。同期苏联走了和英国类似的道路,而中国则尝试在歼-6基础上,发展垂直起降型号,并且毫不意外的失败了。
▲“无敌”级确实开创了历史
1982年马岛海战中“鹞”式一战成名,向全世界证明了低成本航母的价值,之后F-35B的问世,则将垂直起降战机推到新高峰。问题在于,轰轰烈烈的F-35B实际体验并不好——雄心勃勃的“闪电航母”已经实质性失败,美国海军陆战队更是在前两天,一口气砍掉73架F-35B采购订单,转而购买73架F-35C(可以部署到海军航母或陆上基地)。说得直白点,在现有科技水平下,F-35B垂直起降的限制实在太大,先天载重限制带来的作战半径、飞行时长弱势,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鹞”式至今还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
重载短距滑跃起飞、空载垂直降落,理论上是最优解,但实际上意义也不大——垂直降落需要的甲板空间、对甲板作业的干扰都不小,降落风险反而更大。如果不是垂直起降能降低对航母吨位的要求,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这种极端存在,F-35B根本不配和F-35C并列。国内已经有8万吨电磁弹射航母,不可能掉头去发展轻型航母,“歼-35垂直起降型”配合075、076的价值,也远没有表面上那么大。
▲垂直起降先天就受到很大限制
垂直起降战机的研发成本很高,哪怕是在成熟型号上发展的亚型,也不例外。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就只为满足寥寥几艘两栖攻击舰,并且不能占据后者太多空间——毕竟两栖登陆才是主业,最终还只能在低烈度战场活动,实际上还需要航母舰载或陆基预警机掩护,这个效率实在太低了。美国军队里能有F-35B的位置,最关键的还是全球作战定位带来的海军陆战队特殊需求,国内并没有这个问题,自然不可能去学这种操作。更何况,现在问世的垂直起降战机都是单发布局,歼-35作为双发战机,想发展垂直起降型号的技术难度,是非常大的。
▲F-35C现在是越来越吃香了
既然现在没有这个价值,国内发展垂直起降的目的,就只能是未来。现有科技水平下垂直起降缺乏价值,并不意味着以后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歼-36”问世,谁又敢想战斗机能放弃垂尾呢。往大了说,当国内看到垂直起降的未来,现在着手突破是很合理的。往小了说,垂直起降作为重点技术,中航工业未雨绸缪,开始积累经验,也没什么问题。举个例子,上世纪基本没人关注的飞翼构型,只有诺斯诺普坚持了几十年,这才有后面B-2A的惊艳绝世。
▲飞翼构型的限制其实更大,但在隐身时代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国内现在很明显以电磁弹射为核心,075和076也看不到垂直起降插进去的价值,短期内基本上是不会实用的。但未来的世界还很广阔,甚至整个体系都才刚刚起步,这才是垂直起降有可能大展身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