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同城网

标题: 过完年发现 县城的消费观念已经大变样了(组图) [打印本页]

作者: 经济学杂谈    时间: 昨天 23:00
标题: 过完年发现 县城的消费观念已经大变样了(组图)
在即将启程返沪的前一天,我又重新走了一遍老家,见了几位亲朋好友。才发现有一些观念上的变化,和前几年有很大不一样。之前关于县城消费的讨论一直很热闹,大家逢年过节热衷的话题都是赚钱和花钱。 比如去年赚了多少钱,买了什么好车好包,给小孩报了骑马还是网球课程,又天南地北去哪儿玩了…… 不夸张的说,我这个沪漂每回一次家,就要经历一次消费观的重塑。 今年却有点意外,更多亲戚关心的是怎么开源节流。 大到换房换车,小到日常的吃穿用度、孩子补课旅游,都更注重实用主义。 这些变化肉眼可见,真实而具体,或许正代表着当下的某种趋势。 也是一个县城在自我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1 开始考虑房子和车子的性价比了 房子自然是过年回家绕不开的聊天主角。 听到我现在供职于地产自媒体,有个亲戚迫不及待地分享了他和房子的故事。 他现在手头一共有5套房,分别是农村的一套自建房、县城的两套房、市区的一套学区房,还有在南京江北的一套投资房。


从农村、县城到市区还有省会,主打一个不管大的小的,哪儿哪儿都有房。 这也是身边亲戚的典型写照,三口之家加上双方父母,一大家名下得有好几套房。 最近两年听说房价跌了不少,他终于准备今年挂牌两三套房,把手头的资产给整合了。 另一个亲戚也是之前看中了一套老牌学区房。 最后全家盘算了很久,还是决定只买了使用权,全家转而在这个小区租房子陪读。 毕竟三年的租金也就不到20万,这一波操作省了少说也有上百万。


听下来也让我感叹。 讲白了在我们小县城,大家从来不会为居住而烦恼,随便一套房子怎么住都绰绰有余。 本质上只需要两套房,一套是学区房,陪小孩上学用。 另一套是等孩子毕业了,两口用来改善的养老房,最好带电梯和暖气,周围有菜场和医院。 其他没有强烈自住属性的都很难卖出价格。 说完了大头房子,紧跟着就是第二大消费支出的车子了。 前两年回家光是发现县城的电车变多了,商场里挤满了各大新能源的门店展台。


今年直接身边多个亲戚,抛弃了开了多年的BBA油车,纷纷换成了自主品牌的电车。 问就是“大奔哪儿有特斯拉香”,“车就是一代步工具,能开就行”。 甚至还有个年纪小一点的舅舅赶时髦,率先开上了县里为数不多的小米su7。 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充电桩,一个月充电都不到500块,车贷压力也少了很多。 这些挂着绿色车牌、造型时尚的电车,成了县城街头一道崭新的风景线。 2 吃穿用度消费走向了分化 之前大家总说,三四线县城吃的用的和一二线没什么区别,街上星巴克、始祖鸟、名牌包包一应俱全。 但实际上,县城只是最最基本的生活成本低,其他消费的溢价可一点不低。 也推动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走向了分化。 首先是跟风消费在减少。 就拿现在流行的山姆超市来说,哪怕最近的一家店离我们县有个300公里的距离。 但热门的瑞士卷、麻薯面包还有青桔汁,亲朋好友差不多都吃过。 表哥还特地办了最高级别的会员卡,时不时自驾跑到其他城市采购,一次轻轻松松就能花掉好几千。 不只是山姆,他们还加价买过开市客以及胖东来同款。 主打一个跟风消费,网上火什么就要买来尝个鲜。 去年他终于咬咬牙把山姆卡停了,连找代购跨城买的次数都少了。 一方面为了健康考虑,少吃甜品零食,实在想吃的就网上简单买买,另一方面代购买的商品质量也不能保证。 其次,穿衣方面更愿意买打折的品牌服装。 老家商场里好多叫不出来英文名的女装店,动辄一件衣服两三千,全身几件分分钟过万,还很少打折。 一度沉迷“买买买”的朋友,把目光转向了更为实惠的特卖会和奥特莱斯。 她向我介绍,很多特卖的冬衣不会超过300块,春夏的差不多只要几十块。 还有买唯品会,蹲618和双11的优惠,连优衣库的打折都不放过。 既是受人认可的牌子货,又能每分钱花在刀刃上。 还有买东西之前,大家逐渐养成习惯,先去二手网站淘一淘比个价了。 过年期间,看电影可以说是县城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 结果没想到的是“价格刺客”比比皆是,电影票价一度赶超上海、南京。 一张2D的按90块来算,一对情侣看个电影就得花上小两百。


图源:小红书、淘票票 还没什么位置可以挑,手慢了连《哪吒2》的票都抢不到。 为了省钱,亲戚们要么精益求精,只看一场小孩最想看的,要么就去咸鱼找个价格最便宜的。


图源:咸鱼 最后是旅游从国外转国内了,前几年每逢寒暑假必带娃出国游。 专门跑到南京和上海坐飞机,去日本、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都有。 去年不少都把目的地变成了国内,云南、福建和港澳玩玩也挺好。 3 县城热衷的消费还有这几样 各种消费行为的分化,老家人们正在变得更加“该省省、该花花”。 最愿意花的就是情绪消费。 大家过年回家应该都有感受,越是小地方,春节放鞭炮烟花的氛围越是浓厚。 经常是还没到大年三十,晚上路边河边的加特林就没停过。 除夕晚还有大年初五,更是贡献出一场场精彩的烟花秀,朋友圈也被各种视频图片刷屏。


要知道,这些烟花的价格可不便宜,经常是10分钟就能烧掉几千块。 据一个朋友透露,最近几年卖烟花爆竹的生意异常火爆,往往是效果越精彩、价格越贵的,卖得越好。 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为当下的快乐和宣泄去买单。 第二样就是对奢侈品祛魅,改囤金子了。 之前很多小镇贵妇爱买招牌的首饰和包包,现在也开始断舍离,把不怎么用的奢侈品都送去了市区的二奢店。 “能换一点钱是一点,总比在家积灰好” 而这些省下来的钱,又被她们转头拿来买了金子,囤了相当克数的金豆和金条。 尤其是过年这几天,多个黄金品牌报价直接飙升到了846元/克,价格再创历史新高,还开玩笑说后悔没有再多买点。 就这样也没能抵抗住过年买金的高涨热情。 兜了一圈,看到县里各个金店都是人满为患,小克重饰品和蛇年纪念款卖得最好。


因为奢侈品入手即贬值,黄金既能自己戴又能送人,还有资产升值的强大功能在。 就像网上段子说的,“基金股票一片绿,不如买点黄金保保命”。 第三样是日常的吃吃喝喝,再没钱也不能亏待了自己的这张嘴巴。 “9块9”带起来的低价风暴,早就从咖啡蔓延到了整个餐饮界。 7块钱的蜜雪冰城还远远不是县城的价格底线,这里到处都是更便宜的奶茶和咖啡。 米线和面条甚至只要几块钱,有肉有菜还可以无限续。 各大商场、商业街和路边摊,铺天盖地的促销活动一波接着一波。 大家也都学会了薅羊毛,从大众点评和抖音上买新店开业的“9.9抵100元”代金券。 要是吃倒闭了就再去下一家尝鲜打卡,反正县城永远不缺新开的餐饮店,用很低的价格就能让自己吃饱喝好。 最后就是给小孩的教育投资。 不论是艺术体育培训,还是学科提升,再到益智类思维拓展,整个城市的培训班遍地开花。 要不是过年期间不开课,不然培训班的火爆程度绝对和春节档有得一拼,那叫一个“座无虚席、水泄不通”。


当然,现在家长报班也要掂量一下性价比,基本都经历过一两次“跑路事件”。 学会了认准连锁大品牌,还有熟人推荐。 而且这些10后、20后孩子一生下来就物质丰富,更希望家长能为他们的快乐买单。 县城游乐园和玩具店的生意,在过年期间也是节节攀升。 4 之前看到报道说,全中国有六百多个城市,一二线只占了不到5%,更大范围是由一个个县城构成。 这些县城的发展和消费情况,长期以来都被低估。 但当我们真的走近去看,就会发现县城的内部也在不断迭代和分化,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物种的发生。 人们并不是不消费,而是不再愿意为人情世故、面子买单,也不认可各种消费套路和溢价。 更多人开始理解父母那一辈务实的消费观,买一些真的用得上的东西,让商品回归到本身的价值。 这些切身体会到的变化,可能才是下沉县城更为真实的场景。 尽管大环境有所波动,这里的各行各业仍然具有韧性,需求仍然非常充沛。 同时孕育出了很多生机,比如本土品牌的孵化,还有年轻一辈抓住人工智能和跨境出海等风口的自主创业。 背后始终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