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同城网

标题: 连汽车都有绝对优势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该如何定位(图) [打印本页]

作者: 观察者网    时间: 12 小时前
标题: 连汽车都有绝对优势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该如何定位(图)
陈经 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 过去几年,中国外贸格局变化最大的是汽车。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汽车(包括底盘)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加57.4%。回看2020年的数据,当年仅出口108.1万辆,三年时间实现383%的增长。中汽协数据是2023年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57.9%。 中汽协与海关总署的数值差异主要原因是统计标准不同。其中一个因素是海关统计了底盘出口,覆盖范围包括海外组装出口的汽车数量。但是主要差异是海关统计数量包括放行到关外保税区等待装船的车辆,而中汽协只统计离岸车辆数据。以海关数据为准,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速依旧达19.3%,继续蝉联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汽车单价高,全球影响力很大。2023年汽车出口金额1016.1亿美元,同比增68.9%,四大品类是客车、轿车、纯电动车、载货车。燃油车出口也在高速增长,并非只靠电动车拉动。 汽车出口爆发增长的核心原因是中国的汽车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其性价比都碾压了其他国家汽车。但实际上,我国的汽车产业甚至在国际上还未充分展现自身实力,毕竟我国汽车相对实力最强的类别如插电式混动出口的绝对规模还没上来,依旧有很大空间。


各类商品金额占全球货物贸易比例,图中数字为商品代码 汽车并非一般商品,技术复杂度很高,甚至是国家形象最重要的代表性产品之一。国际贸易金额排前四位的是集成电路、计算机、原油、汽车,明显高于其他品类。集成电路较为特殊,需要经过晶圆、FAB、封装、测试、集成、销售等多道手续,涉及很多中间商品的国际贸易,所以国际贸易额明显大于最终销售额。例如2020年,半导体全球贸易额是2.6万亿美元,但最终销售是4370亿美元。因此计算机、原油、汽车是真正的前三大贸易品类,规模接近。 中国汽车在性能、智能、外观上都赶超了对手,而生产成本相比外国优势极大。如美国新势力车企Rivian在拆解中国热销电动车型后发现,在中国市场售价才20多万的小米Su7,在美国光生产成本就要50万人民币。 当中国在汽车贸易上都有了碾压式的优势时,就说明中国在全球的贸易优势并非只是一个行业的事,中国的贸易优势已经达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高度。


据高盛报告称,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占全球名义GDP的比例,在2022与2023年已增至约0.8%。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为7.06万亿元,又增长了近20%。中国顺差相比于全球所有国家的GDP都接近1%,这预示着某种结构性力量的出现。因为常规而言,一国顺差或逆差仅仅对自身有影响;但对于中国,还要考虑产业溢出的全球效应,如许多国家的GDP是以进口中国商品为基础的。


图为2001年至2024年二季度,全球主要顺差国构成演化。中国依靠制造业,在全球贸易中获得的顺差,已经超过石油天然气出口国之和;中国商品对全球经济,发挥着“燃料”一样的基础作用。 笔者认为,基于贸易原理,中国已经可以从更宏观的全球视角看待进出口,不仅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也为全球经济作出贡献。 中国2001年加入WTO,部分放开本国市场,一些人还忧心忡忡担心产业受到冲击。但很快,我们把贸易做得风生水起,直至成为全球自由贸易旗手,对抗一些国家封闭、割裂全球市场的开倒车行为。现在全球多国对我国大搞加征关税、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等保护动作,其中以美国最为突出;同时有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搞类似的小动作,如印度的无理蛮横程度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已有定论,目前“逆全球化”风潮正在发生,针对的就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甚至动机就是对中国实力的恐惧。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等优势商品出海,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有种种波折、抗拒、破坏。但我们要对中国商品的竞争力有信心,当初中国放开市场不怕在本土竞争,现在到全球市场也能战胜困难。 笔者以为要点在于,对中国商品在全球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深认识。之前不少情况是,中方认识不清,习惯性放低姿态,竞相降价,内卷到海外去了。宏观经济强调出口的拉动作用,一有风吹草动就习惯性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应对。在面对其他国家无理的关税、贸易壁垒、转移产业链等动作时,企业作为个体实力弱小,往往难以独自抗衡,最终在重压下做出决策。 比如我国的贸促会(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长年帮助商家解决在全球碰到的各类匪夷所思的问题。海外商人赚了钱,却面对各种打劫,自身也不谨慎,沾上了洗钱逃税等麻烦。海外情况千差万别,风险高企,赚了钱也难以安心。 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贸易优势已经相当大了,有条件以我为主,建立稳定可靠的国际贸易规矩。按我方的条件进行贸易,以我方强大的实力为基础,保证公平、安全、可持续、低风险、双赢互利。如果对方不愿意,那就不急于赚钱,要评估风险,风险过高不如不做。 中国加入WTO受益良多,体系原则还是相当不错的,中国不仅认可,也实践得不错。WTO最基础的原则是国际贸易应该强者“照顾”弱者,发达国家要照顾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低收入、一般发展中,加入条件各有不同,越弱照顾越多。中国的入会条件是发展中国家最差的,一些领域被当成发达国家看待,答应了不少额外条件。从最终结果看,中国可以算是第四类发展中国家,但相对发达国家还算是弱者。 实际运行多年后发现,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的绝对最强者、唯一最强者。相较发达国家都处于强势地位,这是令人震惊的,美国政客表示放行中国加入WTO是一个错误。有多种指标可以说明这种强弱变化,汽车强国高管们“认怂”式的发言就是一个案例。但是,在认知和贸易实践中,我国与全球多国就出现了“定位”问题。 在中国的认知中,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加入WTO时身份是“一般发展中国家”。按WTO“普惠”非歧视原则,要对所有成员公平对待。你是弱者才有加关税、市场保护不放开的特权,还不能歧视性地只针对中国。很多国家对中国加关税、贸易壁垒等措施,都违反了WTO原则,是特别针对我们。我们将如WTO裁定中国有权反击美国的无理加关税等议题诉诸WTO时有可能胜诉,但这时就显出WTO机制的无力了。贸易战打下来,WTO等于名存实亡了。 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成“全球贸易唯一最强者”,自然就能明白,以“发展中国家弱者”的身份在WTO体系中,别国不可能接受了。因此,虽不情愿,也需面对现实。如果仍将自己当成WTO体系中的“弱者”,不管是真心相信,还是想隐藏实力,都已经不符合现实了。 另一方面,各国在面对中国作出种种贸易敌对行为时,虽然动机上或内心潜意识认同中国为贸易强者,但行动上又似乎将中国当成弱者,随意作出种种违反WTO原则的大动作。这也是一种矛盾,是各国的定位错误,与中国自己的定位错误一样都要纠正。


其实在倒逼之下,中国已经被迫建立一些反击机制,让各国多少有些意外。从2023年7月起,我国先后对镓、锗、石墨等关键矿物质进行出口管制,加上之前就有的稀土出口制度,全球对中国惊人的实力有了认知,过去多半不清楚。上图为各国在清洁能源相关的锂、钴、天然石墨、稀土等矿物质的份额实力,分别是矿产量份额、生产加工份额、储量份额,只列前三。即使在中国储量不占优的领域,中国都有巨大的生产优势,这对一些国家已经造成了震慑威力。 一个有趣的案例是中印之间的“心理定位”较量,笔者认为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关键变化。 之前中国与印度都有定位错误问题,印度方面甚至以为己方在贸易层面有牌可打。中印边境谈判旷日持久、进展艰难,一个重要因素是印方要求中方在边境让步后撤,否则印度将不对中国放开市场,进行贸易惩罚。这种心理实在是错得离谱,完全摆错了中印的贸易实力地位。 而中国也显得没脾气,只是要求“恢复友好”。印度推出一堆恶劣伤害中国企业、中国居民的行为,中方似乎没有任何反制。到现在,中印连飞机直航都没有。由于不给签证,在印中国留学生只剩下7人,而印度在中国有上万留学生正常学习生活。 但真相总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印方逐渐意识到,中国商品,特别是大型制造设备、原料药、电子零部件、太阳能电池等中间商品对印度经济十分重要。甚至要产业链迁移,中国员工的技术支持也是关键的。印度内部经济部门提出放松签证、一些领域放开让中方投资的意见,但外交部门反对。 事实上,虽然印度对中国态度恶劣、极为敌视、急于取代、有机会就下狠手,但从中国的进口越来越多。印度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中国第二大顺差来源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印度出口1204.81亿美元,同比增2.4%;自印度进口179.97亿美元,同比下降3.0%。每年千亿美元顺差的节奏继续维持,印方统计要小一些,但也有约900亿美元。 印方出于直觉认为“中国赚了印度的钱”,是自己的牌,认为中方想赚这个钱就得在边境让步。但事实真相很清楚,是“印度极不想让中国赚钱却没办法”。所以,基本态势应该是,中国可以对印度进行贸易惩罚,对其穷凶极恶的态度作出应有的反制。


2023年7月,印度政府拒绝比亚迪10亿美元建立第二座工厂的提议(第一座只是小型组装线),似乎这类投资是中国有求于印度,但如今风向已经倒转。 2024年4月,上汽印度MG公司接受JSW集团增资扩股,以35亿元出让了51%的股份,此前总额32亿的投资已经收回。由于出售的51%股权中的8%是没有投资权的经销商、员工股,上汽的49%股份也有控制权,这也反驳了上汽“被迫低价转让股份”的谣言,MG印度2023年销量5.6万辆、营收约合50亿人民币,舆论炒作的100亿美元估值显然不可能,15亿美元的交易估值合理。虽然上汽在印度的投资从财务角度是成功的,也未丢失控制权,但印度想占有中国投资的汽车、手机等心理是需要警惕的。 印度想要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绕不开有产业链绝对优势的中国,印方心知肚明。中国政府对汽车企业影响较大,在博弈中预计印度无隙可乘。


2023年印度市场手机品牌市场份额 而手机电子企业投资印度时间较长,情况更为复杂。中国手机企业占据了印度超70%的市场份额,进入者越来越多,2023年出现在前10位品牌有8家是中企(Poco是小米子品牌,Infinix和Tecno是传音子品牌)。不在前10的还有摩托罗拉、荣耀、Nothing等品牌,增速相当可观。到2024年,vivo以19%的份额跻身印度第一,小米以17%的份额排名第二,三星以16%的份额排名第三,OPPO以12%的份额排名第四,realme以11%的份额排名第五。 中国手机企业在中印两个人口大国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这是不错的成绩。从印度的视角看,本国市场份额被中国品牌占据,雄心壮志难以接受。手机企业开拓印度市场从财务角度应该有利可图,否则也不会如此多企业涌入。从技术转移角度看,中企帮助印度建立了有一定水平的手机产业链,让印度争夺更多产业有了一定信心,在贸易战中投靠美国做起了替代中国的美梦。 汽车、手机等产业战略意义重大,印度市场规模极具潜力。中企一方面要进入市场、占领可观的市场份额,一方面又要防止充满敌意、野心勃勃的对手成长起来成为强大竞争对手。这个任务不可能以弱者心态去完成,必须以强者心态,全面综合评估,统筹制定对印贸易战略。我国产业优势极大,印度发展必须与我贸易,而我国对印度产品没有任何刚性需求,赚得顺差虽多,但不过是锦上添花。有这个基础,对印博弈有胜无败。


埃尔多安见证比亚迪签约投资土耳其 除了印度,中国车企在全球多国都有投资意向。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发展势头良好的头部车企,在泰国、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已有工厂落地或投资计划。如果胆子不够大,就只想卖整车过去,但这并非全球车企的通行办法。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国民有相当汽车购买力,也有一些生产条件,都会要求车企落地,这也算正当要求。 中国车企若立志进入全球车企前五、前十,必须像全球车企一样,到多国独资、合资、联营,通过各种办法获取市场份额。到了这个阶段,全球都承认中国制造业、外贸、汽车的强大实力,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继续以“弱者”身份要求在WTO框架中发展全球贸易。 我们当然会继续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理直气壮驳斥美西方倒行逆施封闭割裂全球市场。但是在贸易行为中,需要以强者姿态理解对方的“弱者”心理,协商出各方能接受的贸易条件,进入对方想保护的市场。


我们需要在谈判、文宣、贸易往来中,让对方承认弱者地位。不能对方盛气凌人反而以强者姿态、制裁威胁要求中国如何如何,这是不能接受的,必须坚决斗争,让对方正确认识到底谁强谁弱。现在美国都出现了承认中国是制造业强者的舆论,其他国家更不在话下。关键是美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刺头,态度最恶劣,交锋不能幻想、不能客气。 如果对方承认实力不如中国,需要中国照顾,这在WTO原则、自由贸易原则中也说得通。各国自有国情,不能完全放开自由贸易,所有才需要贸易谈判。我国已经放开所有制造业领域,对外资没有任何投资限制,这是最强者才能作出的姿态,对任何国家都能以“对等放开”为谈判起手式了。 WTO的普惠原则,由于中国的唯一至尊超强地位,已经发生颠覆。别人互相无论谈成什么样,都是弱对弱的结果,只要对方拿出“你是唯一超强不一样”的姿态,我国就只能一个个去谈。这是强者的宿命,但也有强者的好处。 把握住对方的心态,理解对方的要求。中国政府和企业,都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强者心态。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需要重新定位。重要的贸易伙伴、对手,都需要一个个重新建立认知,将中国的定位做好。 无论是将中国当作洪水猛兽般的可怕对手,还是当作可以压制威胁的一般国家,都是不正确的定位。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王者,是全球经济的基础。一国想要发展好,就要和中国好好谈,说清楚要求,也理解中方的要求。如果想对等进入中国制造业市场,那完全没有问题,不对等有顾虑也没有问题。互相谈判协商找到可以接受的方式,让中国制造业企业以出口、独资、合资等多种方式进入本国市场,为本地经济繁荣作贡献,并保障中企的安全。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