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同城网

标题: 香港3名医生疑集体感染 其中1人入院后病逝(组图) [打印本页]

作者: 医学界    时间: 昨天 23:00
标题: 香港3名医生疑集体感染 其中1人入院后病逝(组图)
香港3名医生疑集体感染大肠杆菌,其中1人在入院24小时内去世。截至本文发布,该院暂无新发感染病例,香港有关部门正在全面追查感染源。 香港玛嘉烈医院的3名医生疑似出现群体感染,其中1人死亡。此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据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消息,该院3名肿瘤科医生分别于2月4日、6日、10日出现发烧、腹泻等相似症状,其中一位30岁的年轻医生尽管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但仍去世。其余2人症状轻微,1人已出院。 昨日(2月12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告诉“医学界”,“大家对此非常紧张,尤其关注3人是如何被传染的,以及会不会进一步扩散。” 截至本文发布,玛嘉烈医院暂未报告新的感染病例,香港有关部门正在全面调查,并联同香港医院管理局、香港大学等追查感染源。


香港玛嘉烈医院肿瘤科大楼。图源/香港文汇报 1名医生病逝,专家称“突然且罕见” 2月11日,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介绍,此次事件怀疑是由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引起的感染群案例。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信息,大肠杆菌家族庞大,STEC是其中能产生强烈毒素、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一类菌株,可细分百余种血清型。 任何年龄段都易感STEC,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发烧、呕吐等。部分人可能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导致肾衰竭,危及生命。 在香港,STEC是法定呈报疾病,意味着疑似或确诊病例必须向政府报告。每年,香港平均报告相关感染为0-6例。卫生防护中心去年收到5例感染报告,2023年收到6例。 初步调查显示,上述3名患病医生分别于2月4日、6日、10日出现症状,最早发病的医生于2月6日到玛嘉烈医院急诊求医。 玛嘉烈医院是一所公立性质的大型医院,有1800余张病床、5000余名员工,设有香港医院管理局传染病中心及毒理学参考化验室等机构。


玛嘉烈医院/图源: GovHK. 参与协助调查的香港大学微生物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介绍,这名医生到急诊时已神智不清、缺氧、低血压。急诊医护为其气管插管、吸氧,使用两种抗生素,随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2月7日,该名医生离世,袁国勇称这种情况“突然且罕见”。 一般而言,感染STEC的2-5天左右会出现症状,少部分情况下可能逐渐加重,但很少有健康成年人会因此死亡。并且,该名逝者过往身体健康,无潜在疾病。 除了这名病逝医生,另外2名医生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前期调查显示,这3名医生中有1人的粪便样本呈STEC阳性,病逝医生和另1人的样本则呈阴性。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服用抗生素后才留样化验,影响了检出率。 金冬雁告诉“医学界”,由于3人共用一个办公室,并且都曾在办公室内进食,发病症状相似、时间接近,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原则,将他们归为一个感染群组。但目前尚未找出、也可能找不到3人的直接传染源,亦没有明确证据支持逝者的直接死因是STEC感染造成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通常,诊断STEC要采集粪便及肛拭子样本,进行病原体培养以及志贺毒素基因的核酸快速检测。血液中的抗STEC脂多糖抗体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续,医学团队可能会做高通量基因测序、病理解剖等,找出死因。”金冬雁介绍。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排除逝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且证实肾衰竭、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其死亡原因,那可以倒推死亡和STEC感染有关。” 目前,相关调查仍在进行中。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介绍,这名年轻的病逝医生刚获得肿瘤科专科医生资格。病发前一刻,他仍在照顾病患,其专业精神、对工作的热诚、对患者的关怀,是医护同行们学习的典范。 后续,香港有关部门会尽力向其家人提供协助,帮助他们渡过这一最艰难的时期。


近日,香港玛嘉烈医院内景。图源/香港01 感染源存在多种猜测 “身边人都在说这个事情。”久居香港的刘先生告诉“医学界”,各路媒体近期都在跟踪报道该卫生事件。出于谨慎,他有朋友已经婉拒各种聚会活动。 2月12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称自己去玛嘉烈医院看病,发现每个人都戴口罩,医院也会现场免费提供。在他的帖子下面,有人同样表示,“这两天街头戴口罩的人都多了。” 实际上,STEC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传播,例如生的或未煮熟的碎肉制品、受污染的水果、蔬菜等。 但根据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消息,经过调查3人的饮食记录、工作环境,以及可能接触到的场所或人,发现他们近期并未在同一个餐厅吃饭,也没吃同一款食物。 感染源究竟何在?业内专家推测了几种可能。 其一是病原体通过受污染的环境在人际间传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人曾共用肿瘤科同一个办公室、洗手间等设施。某些物品被污染后,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袁国勇认为,医生办公室内的共用卫生间可能是传播途径。厕所是公用的,而且通常很潮湿,这可能有助于疾病的传播。 目前,院方已在相关场所采集40多个环境样本,以确认是否存在环境引起的交叉感染,调查结果有待进一步揭晓。不过,采样前医院做了全面的环境消杀,这可能影响检出结果。 其二,依然不能排除患者吃了受污染的食物。金冬雁解释,STEC群聚性感染主要是“病从口入”,和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水源等有关。袁国勇则排除了水源感染的可能性,因为香港的食用水含氯量高,不适宜病原体生长。 为确保万无一失,有关部门在医院肿瘤科办公室内采集了约20个相关食物样本进行化验;食物环境卫生署则在玛嘉烈医院内的餐厅安排巡查;院方加强对院内员工肠胃症状的监测、管理。 袁国勇认为,该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果此次聚集性感染蔓延至餐馆,很可能会有多于3名医生的人受到感染。不过,STEC不会经空气传播,且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前一直注重手卫生,因此医院内不大可能出现大面积感染,传播给患者的概率也很小。 香港医院管理局消息显示,玛嘉烈医院肿瘤科共有30名医生,迄今没有收到新的感染病例报告。在与3名受感染医生接触过的患者中,亦无人出现症状。


玛嘉烈医院餐厅。图源/香港文汇报 如何预防感染? “普通民众无需担心,注意手卫生,食物、水都煮熟再吃,感染风险会大幅降低。”金冬雁介绍,STEC不是一个新的病原体,每年各地都有感染报告,总体感染率较低,重症及死亡率更低。 墨西哥、美国、德国等都曾报告过感染群事件。2011年,德国曾暴发相关疫情,波及至少16个国家,909名感染者并发溶血尿毒症,通报死亡52例。 欧盟随即加强对STEC的监测、评估工作。几乎同期,美国农业部强制要求,在初加工的牛肉制品中不得检出六大类STEC血清型。 2024年,美国某连锁快餐品牌的汉堡原材料曾出现STEC污染。截至10月下旬,13个州75人感染,其中1名长者不治离世。1个月后,美国CDC通报另一起感染群事件,18个州、累计39人食用胡萝卜后发病。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早在2016年第1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中,就组织专家进行过相关解读。文章提示,对1982-2006年多个国家STEC暴发事件的归因分析表明,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是肉制品污染(42.2%),其次是乳制品(12.2%)。 此外,生鲜果蔬及制品等也可能是重要传播介质。被污染的饮用水,直接接触农场动物或其周围环境,是重要的感染风险因素。 袁国勇提醒,一旦感染STEC,服用抗生素可能会使病情恶化,并可能引发并发症。腹泻的医务人员应该避免直接服用抗生素,而是先检查粪便以帮助诊断。 金冬雁向“医学界”解释,抗生素通常不推荐用于这类感染的常规治疗。它可能会导致细菌裂解、志贺毒素释放增加,从而加速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发生。 目前,尚无针对该感染的特定治疗方法,严重腹泻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液体和补充剂以补充电解质。若出现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则可能要输血治疗等。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提示,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基于预防思路,处理食物应遵从“安全五要点”,即精明选择(选择安全的原材料)、保持清洁(保持双手及用具清洁)、生熟分开(分开生熟食物)、彻底煮熟,以及把食物存放于安全温度。 此外,在处理生肉或家禽后、上完厕所或换尿布后,或接触动物后,应该彻底洗净双手。避免进食未经消毒的牛奶或未经煮熟的食物。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