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同城网

标题: 融资250亿却造不出车?Nikola破产,新势力淘汰赛加速(图) [打印本页]

作者: 腾讯汽车    时间: 8 小时前
标题: 融资250亿却造不出车?Nikola破产,新势力淘汰赛加速(图)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的当下,美国氢电动卡车制造商 Nikola 的兴衰引起了关注。从曾经的风光无限到正式破产,不仅揭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诸多挑战与问题,似乎也在给世人展示着这片蓝海市场一部分不为人知的缩影。 美国当地时间2月19日,美国著名新能源卡车制造商Nikola在特拉华州申请破产保护。此外,公司还提交了一项动议,根据美国破产法第363条寻求拍卖和出售程序的授权。法庭文件显示,该公司列出的资产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估计负债在1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 其实就在本月初,《华尔街日报》就曾报道称,美国氢电动卡车制造商Nikola即将申请破产,目前正在与律师探讨包括出售或破产重组在内的各种选择。 Nikola现任CEO表示:公司面临各种市场和宏观经济因素,他们尽了最大努力依旧没能克服这些年的重大挑战。 是的,Nikola正式成为继滑板造车鼻祖Canoo之后,2025年第二家倒闭的造车新势力,蛇年第一家造车新势力。 截至当地时间2025年2月19日,Nikola盘中一度跌超50%,截至收盘跌39.16%,报收46.6美分,较2020年高点已跌超99%,约300亿美元市值灰飞烟灭(约合人民币2184亿元)——自2020年6月上市以来,Nikola的股价已缩水超99%,市值从最高点的263亿美元蒸发至目前的6千万美元。 不少老司机或许还记得,当时的Nikola可谓是烈火烹油。 旗下装载氢燃料和电池组,续航能力达960公里的皮卡车型Badger让无数人眼前一亮,纷纷认为是Cybertruck的最大对手,甚至不少人YY出“发布会现场比赛拔河,Badger拖走Cybertruck”的新闻。


也就是这款车,让Nikola股价涨104%,市值达到263亿美元的巅峰。 就连当时拜腾汽车生产运营高级副总裁马督胜(Mark Duchesne)都跑去北美,担任Nikola的全球制造主管。 没人会想到,Badger却是Nikola在资本市场最辉煌的顶点,2020年9月,这家一度敢和特斯拉分庭抗礼的卡车新势力就一路下滑到深渊,股票多次跌破1美元大关,公司不得不采取了多次反向股票分割,以遵守纳斯达克的上市规则。 01 Nikola的前世 说到Nikola这10年的大起大落,离不开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 毕竟,这人的确堪称全球新造车历史的一个“传奇”——只用一辆道具车干出超级IPO的大天才,将PPT造车发挥到极致的顶级行动派,造车新势力中的首席诈骗犯,美国新造车最大骗局的操盘者,全球第一个踩缝纫机的新造车创始人...... 是的,Nikola的一切都和米尔顿牢牢绑定密不可分的,就像贾跃亭和FF,王晓麟和赛麟汽车那样——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DeepSeek说的。


按照米尔顿的说法,他创立Nikola完全是为了圆自己6岁时的一个小梦想。 当时他跟随父亲坐火车去拉斯维加斯。米爹利用“职务之便”,让自己的一位同事给儿子上物理课,课的内容是“如何使用柴油发动机产生的电力来驱动机车”。 同事还指着路过一辆柴油卡车说,也许有一天,他们能造出一辆能带着火车跑的半挂机车。 米尔顿说:就是这节课和这句话,让年仅6岁的他决定一定要造一辆不一样的半挂车——30年后,他用全新的氢燃料动力,而不是传统柴油,将这个小梦想彻底闭环。 在大学只上了1个学期之后米尔顿就选择了退学并转向创业。此后,直到2015年创立Nikola之前,他曾创立过四家公司。 分别是SGS Alarms、Upillar.com、dHybrid和dhybrid System。 SGS Alarms创立于2004年,全名是“圣乔治安全与报警”的报警器销售公司,其实就是美国著名安全公司安达泰授权的一家小经销商,也是第一家公司。米尔顿需要经常带着产品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也正是这第一次创业,让他能继续精进其无与伦比的口才。 2009年,米尔顿创立了一家名为upillar.com的电子商务平台。它看起来和亚马逊很类似,但也有不同——他还将在线汽车“经销商”融入网站,甚至还设想了全国汽车经销商协会车辆估值数据及相关一切搜索功能的终极结合体。 他曾对外宣称,Upillar.com快速、免费,有专业的估值工具、卓越的搜索功能,完全能和亚马逊拼一把。 第三家dHybrid是一家替代能源汽车公司,专注于将商用柴油卡车改装成可以使用天然气的新能源卡车。 2012年,米尔顿还推出了dHybrid的2.0——dHybrid System,一家专注于重型卡车的天然气储存系统的专业设计公司。2年后,这家公司80%的股份就被老牌工业制造巨头沃辛顿,以159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沃辛顿自此也成为米尔顿和Nikola最坚强的后盾,后者最初的200万美元启动资金就是源自这家公司。 dHybrid System被收购的同一年年底,Nikola在犹他州盐湖城诞生,最初被称为Bluegentech,它是米尔顿的第五次创业,起因说起来也颇有些荒诞。感恩节期间,米尔顿在与加拿大接壤的北达科他州油田找了一群传统燃油卡车司机聊天,谈完以后,他便决定要创办一家新能源卡车公司。


那年,特斯拉的Model S上市不满一年;贾跃亭正式宣布乐视“SEE计划”,开始打造乐视超级汽车;比亚迪依靠秦的热卖,开始拥有自己的信徒...... 1年后,米尔顿将Bluegentech正式改叫Nikola。 原因当然和马斯克与特斯拉密不可分。 米尔顿打一开始就想着要踩着特斯拉的车顶上位。他甚至曾公开表示:“世界上很少有人能超越马斯克,我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马斯克用尼古拉·特斯拉的姓,米尔顿就取了尼古拉·特斯拉的名;特斯拉主打锂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Nikola就开发以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的氢能源汽车...... 当然,更少不了2018年的那番“作妖”——米尔顿对外宣称:特斯拉研发的电动卡车Semi剽窃了Nikola One的一系列外观专利,包括环绕式挡风玻璃,驾驶室形状以及侧门的设计和实用性。他强烈要求马斯克赔偿20亿美元经济损失。 自此,Nikola终于由外而内的与特斯拉“形影不离”了。 这个官司连绵不绝地持续了整整4年,米尔顿利用自己与特斯拉的“恩怨纠葛”赚足了眼球。期间他一会儿感谢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火眼金睛,一会儿表示将坚持索要20亿赔偿,一会儿又决定和特斯拉握手言和,最终直到2022年1月,正式放弃专利诉讼 02 昙花一现 尼古拉还是有专属自己的高光时刻的——4年。 先是2016年,发布了用租赁代替买卖,理论续航能力超过1900公里的Nikola One,提出覆盖全美的重型加氢站网络计划,并与美国最大卡车租赁公司Ryder Systems、威伯科WABCO、凯斯纽荷兰工业公司、博世和韩华集团等巨头建立合作关系。 2018年,拿下美国最大啤酒酿造公司安海斯-布希800辆卡车的合约订单。此后一年,Nikola声称共收到14602份、潜在销售额超100亿美元的合约订单。 2020年6月采用我们无比熟悉的套路,与特殊目的并购公司VectoIQ Acquisition Corp完成合并,成功在纳斯达克借壳上市,成为全球 "氢能重卡第一股"。 此后没几天,Nikola股价暴涨103%,股价最高超过95美元(约合人民币672元),市值最高320亿美元,其市值一度超过汽车巨头福特(当时后者的市值约为288亿美元)。 不仅如此,据《福布斯》当时估计,创始人米尔顿的身价翻了六倍有余,一跃成为亿万富翁。 这番成就达成,特斯拉用了7年,Nikola只用了不到一周。 当然,我们最关心的是,米尔顿是如何利用Nikola去骗!去偷袭全球投资者钱包的! 就在上市后的第三个月,美国通用宣布与Nikola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豪掷约 20 亿美元,收购Nikola11% 的股份,消息一出,Nikola公司股价一夜暴涨40.79%,达到50.05美元/股。 谁知几天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公司突然发布一份报告,指出Nikola的那些氢动力卡车和其配套技术其实完全不存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公司目前所获得的一切,多亏了米尔顿几十年累积下来的“错综复杂的丰富欺诈行为”。 兴登堡表示,最著名案例就是Nikola One,其实就是米尔顿找人在田纳西组装的一副没有任何动力的空壳样车,他之所以看起来如此牛X闪闪,依靠的不止是隐蔽的外接电源供电,还有米尔顿天马行空一般的构思。 米尔顿选择在最信任最安全的家乡,一条靠近盐湖城的摩尔门小道附近的小坡道,让Nikola One依靠重力从上向下自动滑行,绝非自身氢燃料电池发动。 此外,Nikola股票上市一个月后,米尔顿曾声称德国乌尔姆有5辆NikolaTre下线。不过,负责生产这款卡车的合作伙伴博世却表示,他们没有完整地生产出任何Nikola相关产品。 兴登堡认为Nikola公司里应该是集齐了全世界最一流的PPT设计大师! 米尔顿依靠他们详细规划好了自己的氢能源帝国,设计出Nikola One和Nikola Two氢动力卡车,Tre型电动卡车、Badger氢动力越野车,外加Reckless、WAV、Zero等概念车,手捏超百亿的订单,却成功地没造出一辆车和任何一座制氢站,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2024年销售额翻20倍、突破32亿美元的“预备报告”…… 前Nikola工程师透露,他们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连接现成的转换器,然后用Nikola的胶带覆盖原始标签,伪造成公司专有的。 兴登堡甚至将Nikola和米尔顿,比喻成2016年让整个华尔街闻风丧胆的Theranos血液测试公司以及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尔姆斯,更拼命暗示投资者,Nikola的股票就是废纸,价值为零


报告发布的当天,Nikola的股票就下跌了10%,两天后下跌了36%。 那些原本无比看好它的巨头们也争先恐后地撇清关系,先是2020年九月底,英国石油(Bp)宣布暂缓与Nikola的电动卡车氢燃料供应站合作计划——导致Nikola当天的股价盘中下跌超过25%。 11月,通用汽车也终于坐不住了,虽然他们表示愿意继续为后者提供相关燃料电池技术支持,但依旧宣布取消此前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取消了收购Nikola股权的交易。 此后Nikola的股票一路下跌,2020年底跌到15美元左右,还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25亿美金(约合人民币9亿)的罚款。 当然最滑稽的莫过于和Nikola深度绑定的米尔顿本人,也在当年宣布辞职,脚底抹油开溜了。 03 从“梦想家”到欺诈者 有意思的是,米尔顿离职的首要原因并不是他的诈骗手段被戳破,而是“狐朋狗友”的背刺。 据了解,那位“狐朋狗友”是和米尔顿关系莫逆的Entrata软件服务集团CEO大卫·贝特曼,两人不光是熟人还是犹他州的老乡。 总而言之,贝特曼完美贯彻了“老乡老乡背后一枪”的行为逻辑。 2020年9月兴登堡发布报告没多久,他就在自己的推特上发布了一系列无比劲爆的聊天截图,全是米尔顿用金钱诱惑女性与他发生不正当关系的内容。 气得米尔顿辞职后第一时间对贝特曼提起的诉讼,要求后者支付赔偿金,理由是这些聊天虽然都是真的,但全是婚前行为。 除了贝特曼的截屏,米尔顿亲表妹和一名十几岁女性前雇员,都在此后站出来提出了性侵犯指控。 不过,以上内容并未对米尔顿造成任何物理或化学伤害——2021年7月,美国当局起诉了已经和Nikola剥离关系的特雷弗·米尔顿,指控内容包含一项证券欺诈罪和两项电信欺诈罪。


最终,米尔顿在2023年12月被判处4年监禁,并被没收财产和处以100万美元罚款。服完刑期后,他还将接受3年的监外看管。 检察官表示,他希望判处米尔顿11年监禁,甚至60年的最高刑期。因为Nikola的股价从最高点的80美元/股暴跌至1美元/股以下,让大量的散户投资者损失超6.6亿美元(约为47亿元人民币)。 米尔顿成为地球上第一个“踩缝纫机”的造车新势力创始人。 其实,早在米尔顿创立第一家公司SGS Alarms时,就已经展露其“无与伦比”的诈骗天赋。据CNN报道,2006年他曾将公司卖出,没多久卖家就气愤地指控米尔顿虚报财务数据。 此后,其诈骗天赋被一步步激发出来,在第三家公司dHybrid时到达第一个巅峰。 当时他曾有一个真·天才合伙人,名叫迈克·施罗特,可以徒手将柴油机改装得能用压缩天然气运行。施罗特这一款独门绝技,在靠近莫哈维沙漠的犹他州地块小有名气,早在1980年代就是能自力更生不愁吃喝的手艺人。 直到2009年,他遇到了天才演说家米尔顿——这也是dHybrid公司的由来。施罗特负责发动机图纸,米尔顿提供营销头脑和关系。 没多久,施罗特发现自己就是个工具人,公司从股份到申请专利的图纸都没有他的名字。他所要求50%的股份,米尔顿永远都是“等明天”。 2010年,米尔顿与之前提到的Swift Transportation达成了一笔初始开发交易,先为10辆卡车进行改装——用的全是施罗特的图纸和技术,但后者依旧没有拿到任何股份。 施罗特完成任务后,dHybrid正式拿到1600万美元合同,Swift又要求其为自己的800辆卡车安装混合动力燃料系统。但施罗特最终只拿到100万美元的“口头协议”,来换取所有的知识产权。 此后,一切操作更是和施罗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没有收到任何钱的手艺人施罗特,也只能回到了起始地,老老实实地改装燃油发动机。 04 后时代的挣扎 现在来聊聊离开米尔顿的Nikola汽车的现状。 2021年新年开始,离开诈骗犯米尔顿后,公司似乎是洗心革面重新造车,真的陆续造出了Tre氢燃料电池电动卡车、Tre电池电动卡车和二号电动牵引车,还专门打造了新品牌HYLA,来打通了氢气的制备、运输和使用。 即便公司在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共批发出235辆产品,2024年前三个季度共批发出200辆氢燃料电池卡车,但由于此前米尔顿作妖太狠,再也没什么巨头大单来投喂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独角兽。 Nikola的销量和业绩成为当代“骡马跪族”的典范。 2023年时,公司自身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还有4.65亿美元,而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则只剩下1.88亿美元。CFO Thomas Okray曾粗略算了一笔账,去年每月的资金消耗是3000-4000万美元。


即便公司已经不断降薪裁员。截至今年初,Nikola还剩下867人。 此外,2024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公司亏损近1.8亿美元,营收2518万美元,一个季度净亏2亿美元,平均算下来每卖出一辆卡车就要损失数十万美元。 也难怪不少人吐槽,Nikola汽车堪称这两年来凭本事烧钱的典范。目前公司账上的钱,很难撑得过今年第一季度,翻身无望。 05 骗局落幕 最后的最后,再分享一件小事儿。 那个最早揭发米尔顿造假的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公司,也在今年1月关门大吉,让所有人始料未及。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是创始人纳特·安德森的个人决定。即便他成功做空米尔顿并在做空市场一战成名,让整个华尔街瑟瑟发抖,但还是决定在40岁时激流勇退。 原因很简单,这两年卖空已经成为人人喊打的苦差事。 对冲基金Orso Partners投资组合经理Nate Koppikar表示:“如今公开反对股票无异于自找麻烦。骚扰电话、网络骚扰……这真的不愉快。” 而且,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取更激进的反击措施,他们会让骚扰行为愈演愈烈,让卖空者自动放弃。再加上特朗普重返白宫,卖空的监管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严酷。 如今,兴登堡研究公司已经解散,纳特·安德森彻底赋闲在家陪伴家人;Nikola汽车申请破产保护,特雷弗·米尔顿依旧在牢里踩缝纫机。 美国新造车最大骗局即将落幕,但全球造车新势力的倒闭潮,或将只是个开始。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