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1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诺奖得主涉嫌造假论文增至40篇,领域“地震”要来?

[复制链接]

32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29900
帖子
329901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7:3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 · 塞门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持续发酵。

截至 10 月 20 日上午,知名学术打假网站 Pubpeer 上曝出的争议论文已增至 40 篇,时间跨度长达 18 年。这些论文被质疑一图多用或图片 PS,少数文章还被质疑存在伦理问题。

一位业内学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如果早两年曝出这种情况,塞门扎很可能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另一位研究人员则认为,塞门扎很有可能只是对一些研究做了宏观指导,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体工作细节。

" 我说这些,不是要给他洗地。而是在这样的科研组织方式下,在这样的科研生态下,类似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普遍——这让人细思极恐。" 上述研究人员表示。

" 如果早两年曝出这种情况,塞门扎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

国内低氧生理学领域教授韩通(化名)与塞门扎是合作者,也是多年好友。

前几天,他收到学生发来的一条微信文章,称塞门扎被曝 30 多篇论文 P 图造假,时间跨度长达 16 年。

" 塞门扎最早几篇奠基性的文章不会有事吧?" 震惊之余,他的第一反应是担心这会引起整个领域的危机。

" 上世纪 90 年代初,塞门扎发现并探究低氧诱导因子 HIF-1 的一系列工作,是整个领域的基石。可以说,没有塞门扎对 HIF 的发现,后续的研究都无从谈起。" 韩通告诉《中国科学报》,在诺贝尔奖这种推崇原创的大奖中,塞门扎的工作也称得上原创的原创。

" 如果这些文章出了问题,那对学术界将是大地震级别的灾难。" 韩通说。

截至发稿(10 月 20 日上午),Pubpeer 上曝出的塞门扎问题论文已经达到 40 篇。

这 40 篇论文的时间跨度为 2001 年到 2018 年,长达 18 年。其中 2013 年到 2016 年的论文就有 15 篇,超过 1/3。

涉嫌造假的论文中,涉及 " 乳腺癌 "" 冠状动脉异常 "" 高血压 "" 红细胞增多症 " 等疾病的论文超过一半。




不幸中的万幸,韩通最关心的几篇论文,也就是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公示的两篇 " 关键著作 ",以及 1993 年发表于《生物化学学报》(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论文 Characterization of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nd regulation of DNA binding activity by hypoxia 没有被打假。




在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2019 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 " 关键著作 " 列表中,塞门扎的两篇论文位列最前面,分别发表于 1991 年和 1995 年。

塞门扎被曝学术造假后,很多人联想到 2018 年哈佛大学教授 Piero Anversa 因造假被撤 31 篇论文的惊天丑闻。Anversa 所 " 发现 " 的 "c-kit 阳性心脏干细胞 " 可能并不存在。这一事件给相关研究领域造成了严重和深远的影响。

但低氧研究领域学者陈光(化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塞门扎论文出现的问题,大概率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 塞门扎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上世纪 90 年代发现低氧诱导因子 HIF-1 的一系列工作,这批被曝有问题的论文不在其中。事实上,发现 HIF-1 的工作是非常扎实的,HIF-1 的存在也被后续的一系列研究所证实。" 陈光说," 我们看到,目前被人质疑的多数是一些向下游转化的研究。"

" 如果早两年出现这种情况,塞门扎很可能不会获得诺贝尔奖。但即便现在曝出来了,他的诺贝尔奖也大概率不会因此撤销。" 他说," 毕竟,历史上诺贝尔奖还曾颁发给完全错误的研究、错误的结论,但也没有过撤销的先例。"

细思极恐:" 这种情况可能很普遍 "

学术界对塞门扎的 " 特别关注 " 还在继续,在 Pubpeer 上搜索他的名字,每隔几个小时就会有更新。

著名学术打假人 Elisabeth Bik 也加入了这场 " 大家来找茬 " 的活动。

这批被爆涉嫌造假的论文,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诟病最多的套路:一图多用或图片 PS。




"Much more similar than expected" 最常出现的评论。

另一些图片则被质疑使用了 PS 修图大法。




2. 还有少数文章被质疑存在伦理问题。




这里实验鼠的肿瘤被质疑长得过大。

针对质疑,截至 10 月 20 日上午,共有 2 位论文作者回应了相关评论。

一位是塞门扎在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的合作者、其中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Akrit Sodhi。




Sodhi 首先承认有两个图像被 " 无意地交换了 ",但 " 重要的是,这不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使用重复图像的情况 "。

最后,他表示 " 这个无意的错误并不影响从这个具体实验得出的结论 "。

另一位也是塞门扎的合作者、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 Rajiv R Ratan。




他表示:" 尽管有些图片看起来几乎一样,但它们并不是同一张图片 "" 当初做这些工作的人已经离开实验室很久了,但我们会回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

此外,已有一篇文章已经撤稿。




有两篇已勘误或更正。







" 我们看到,塞门扎在这些论文中要么是通讯作者,要么是合著者。他可能未必直接参与了一线工作,但的确需要为此负责。" 陈光说。

" 你想,这么大的人物,他不缺论文,不缺声誉,甚至不缺经费。他何苦造假呢?所以我想很有可能他只是对一些研究做了宏观指导,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体工作细节。"

" 我说这些,不是要给他洗地。" 陈光说," 而是在这样的科研组织方式下,在这样的科研生态下,类似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普遍——这让人细思极恐。"

《中国科学报》试图通过邮件询问塞门扎本人对造假指控的看法,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塞门扎的回应。

人物简介 :




格雷格 · 塞门扎

塞门扎 1956 年出生于纽约,今年 64 岁。1999 年,他成为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全职教授,2003 年起担任该校细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项目主任。

2019 年,塞门扎因 " 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发现 " 而与其他两位科学家——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塞门扎实验室发现了低氧诱导因子 HIF-1,并在 1995 年纯化克隆了它。此后,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发现了 HIF 的降解机制。

近年来,塞门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HIF-1 与肿瘤、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慢性肺病等疾病的关系。

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常重视 " 科研成果转化 ",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走向临床,造福更多病人。

(作者 李晨阳)

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