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10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饿鼠效应”点醒无数父母:这样才能养出优秀孩子(图)

[复制链接]

32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26011
帖子
326012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img[src="https://web.popo8.com/202412/23/11/aa2d6df4fctype_jpeg_size_35_117_end.jpg"] { height: 29.91452991453px;width:35px;} img[src="https://web.popo8.com/202412/23/10/0bc17f5076type_jpeg_size_768_164_end.jpg"] { height: 182.92682926829px;width:300px;} img[src="https://web.popo8.com/202412/23/9/7bddf3b179type_jpeg_size_768_130_end.jpg"] { height: 230.76923076923px;width:300px;} img[src="https://web.popo8.com/202412/23/0/09bb150bb0type_jpeg_size_768_117_end.jpg"] { height: 256.41025641026px;width:300px;} img[src="https://web.popo8.com/202412/23/3/bb02f853b0type_jpeg_size_768_164_end.jpg"] { height: 182.92682926829px;width:300px;}


过度满足,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好的教育并不是一味给予,一味庇护,适当的“饥饿”会铸造更强大的孩子。作者:暖心 1925年美国科学家克莱尔·麦凯,做过一项实验。 他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分为两组: 一组提供充足的食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另一组提供60%的食物,每天要忍受一定的饥饿感。 科学家原以为食物充足的那一组幼鼠应该充满活力,生命更长;而另一组幼鼠应该会营养不良。 可实验的结果却出乎意料: 后来,科学家又用鱼、兔子、猴子等动物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都如出一辙。这就是著名的“ 这样的道理用在教育上也很适用。 现在的父母总是在抱怨: 孩子长大了不知道心疼父母,依赖性严重,自主能力很差,什么事都要父母为他兜底,稍微说两句内心又脆弱不堪…… 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是被父母“喂得太饱”。 过度满足,其实会更快摧毁一个孩子。


多少父母正在让孩子陷入“饱鼠效应” 被过度满足的老鼠,也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 实际上养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被“喂得太饱”,也加快了他被摧毁的时间。 父母的哪些行为其实是在摧毁孩子呢?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都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过来的,所以更心疼我们的孩子。 因此,有些父母会不断地去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自己可以穿廉价衣服,却可以让孩子穿名牌、读贵族学校,别人家孩子有的就一定要满足自己的孩子; 孩子想要一样东西,只要买得起,立马就能满足孩子; 有的父母甚至对孩子说:只要你学习好,其他的什么事我都可以满足你。可是,父母的过度给予只会养出“满大街的白眼狼”: 父亲买不起名牌手机,孩子逼他下跪; 孩子拿着父母的手机随意打赏主播; 三四十岁的成年人,整天在家啃老,要父母养着…… 一味地纵容孩子的欲望,实际上是在培养一匹“狼”,让他们最终只知道啃食父母。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个 指的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到最后,孩子消费起来也就没有节制,还可能因为莫须有的欲望而误入歧途。 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由于早年生活经历比较坎坷,所以特别疼爱自己的女儿。 她把女儿保护得特别好,从不让她吃一点苦。 从小,她什么事都不让女儿做,除了学习,其他的事都能帮女儿搞定。 女儿想洗自己的脏衣服,妈妈会一把抢过来说:“水这么凉,一会冻着了。” 她将女儿保护得密不透风,到了初中、高中,女儿变得特别依赖,生活里处处都离不开妈妈。 外卖要妈妈帮她点;每天都要将饭端上桌,女儿才会吃; 在外面出现一点磕磕绊绊,第一时间就找到妈妈哭诉…… 生活上变得特别娇气,受一点委屈都叫苦喊累的。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以这样的方式“爱孩子”。 他们觉得自己保护了孩子,避免了让孩子受伤,害怕孩子受苦,就什么都不让孩子去做。 其实这种过度保护,正在一点一点剪掉孩子的翅膀,让他无法独立飞翔。 作家高世祥说过: “父母的过度保护,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退缩行为,退缩是自卑不坚强的表现。”有些孩子不是死于懒惰,而是死于成人的过度庇护。 过度的保护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最终活成温室里的花朵,除了外表的靓丽,一无是处。


被父母“喂太饱”的孩子 其实内心痛苦不堪 有这样两个故事。 女孩从小家庭优越,父母特别疼爱她。在物质上都是有求必应。 小时候,她看见别人骑自行车上下学,即使她家离学校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也要求父母给她买自车子。 再大一点,她看别人有手机,漂亮的裙子,她也会要求父母给她买。 上了大学,又经常外出旅游,父母也从来没有拒绝过。 后来,她出来工作了,变得特别物质。 看见好看的衣服就停不下来,和朋友出门都是大手大脚的。 有时候甚至连一个月的薪水都不够她买一个包包。 她意识到自己应该多控制一下消费,可是却经常被物质陷阱迷惑,一看上喜欢的就停不下来。 所以,直到快三十岁,她一直都过着负债的生活。 一个女孩贬低自己,说自己活得很痛苦。 从小到大,她都被父母保护得很好。 父母规定她:天黑之前必须回家,和朋友出去玩必须要爸爸妈妈陪在身边。 直到大学毕业,她都没洗过衣服,也没进过厨房,生活里只有学习这一件事。 别人都在兼职赚钱,积累经验,她只能窝在家里看书。 可是,上了大学后,她过得很痛苦。 军训时,因为不会折豆腐块的被子而急到掉泪; 在宿舍,因为卫生打扫不干净而被室友嘲笑、排斥…… 人际交往也有障碍,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朋友,不开心了也没有人倾诉,日子过得特别压抑。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他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尽力满足,不仅是物质上的需求,甚至连心理上的不安和挫折感也被父母过滤掉。 这样的爱,让孩子的童年过得快乐,但是孩子长大后却会过得非常痛苦: 没有独立能力,会让他在集体生活中落后于人,然后招人耻笑; 没有抗挫能力,让他在压力面前只能逃避,变得胆小懦弱,却又无能改变; 欲望膨胀,想要改变,却被骨子里的虚弱心裹挟,然后被人看不起。戴尔·卡耐基说过: “为了将来能更从容地生活,孩子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己清除障碍、解决问题,而这一切,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进行。” 被父母“喂太饱”,享受的是孩子,最终承受痛苦的也是孩子。


“适度饥饿” 才会让孩子更有出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一种“饥饿感”,因为它可以促使一个人进步。 在教育上,父母也该时刻让孩子保持“适度的饥饿”,让孩子“舍”去一些东西,他才会努力去得到。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他营造一个略显“饥饿”的环境,让他自己主动去努力、去获取、去进步。 爱需要双向流动,付出也需要。 我们要杜绝孩子将来“啃老”,就一定不要什么都满足,让孩子学会去“取”而不是伸手要。 因此:我们要帮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 需要的东西:学习用具、换季的衣服、生活的吃食这些必需品,父母可以无条件地给予。 想要的东西:一双想要已久的名牌鞋子、一部想看的电影、一个昂贵的玩具,这些可有可无的需求,父母要学会“饿一饿”孩子。 这时候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这些需求我不能答应你,但你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 他可以利用做家务、助人、帮父母分担一些困难而获取同等的回报,以此来换取自己想要的需求。 有人说过: “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就是从:父母牵手到父母放手的过程。 小时候: 孩子走路摔倒了,就要让他自己去承受“痛”的过程,然后再自己爬起来。 再大一点,做错了事情,父母要学会“旁观”,给他方法,让他自己去解决。 比如: 孩子闯祸了,我们学会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实在是没办法时,父母再插手。 父母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任其生长”也许他会走得更远。 有一个孩子一直是被家人宠爱着,他很少参与家务。 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家庭劳动体验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家做一周的家务。 小华开始时非常抵触,但在父母的引导下,他逐渐学会了做饭、洗衣和打扫卫生。 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小华从中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也更加理解了父母的辛劳。 李玫瑾教授曾提到过,“家务劳动能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要定期带孩子去体验生活。 比如: 去父母工作的地方看一天;去乡村让孩子学着种菜、喂鸡、插秧。让孩子学会做饭、洗衣服。


古人云: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放纵带来的乐趣,只能维持一时,而长久的满足,靠的是一定合理的“自我节制”。 我们教育孩子懂得“克制”,不要把孩子宠成了只会“啃老”的米虫,让孩子要适度地尝点甜头,也要适当吃点苦头,孩子长大后才有底气。 让孩子保持“微饿”: 物质需要,适当就行,让孩子学会去获取; 生活的苦,一定要让孩子体验,让他在逆风中也能立足。 那些在生活中保持“微饿”的人,才能在节制中,修得人生的圆满。
Advertisements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