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阳光。"
狄金森这句话,在《封神2》上实现了具象化。
《封神1》上映时天崩开局,在精神股东们的造梗、二创和反复观看之下,不仅被抬出ICU还拿下26亿票房。
如今《封神2》上映仅四天,却全方面遭遇滑铁卢式翻车。
变身蓝精灵的殷郊,被全网吐槽5毛钱特效。
通天教主变身东方伏地魔、元始天尊被吸干法力等魔改剧情冒犯道教,被网友举报到道教协会。
本该英姿飒爽的大女主邓婵玉,却和姬发上演大型古偶剧,击碎了大家对神话大片的期待。
一直在雷区蹦迪的《封神2》豆瓣评分从6.5分下滑到6.3分,与第一部的7.7分相比更是惨淡。
票房和前两名的差距越拉越大,《哪吒2》突破15.8亿大关,《唐探1900》也超过12亿,《封神2》却还在7亿的边缘徘徊。
预测票房也从33亿跌到18亿,就连影院排片也从21%的第一梯队跌到10%。
从被自来水捧火到被粉丝嫌弃,《封神2》哪里出了问题?
春节档优等生,答题失败
史上最强春节档,堪称IP百团大战。
《哪吒2》精心打磨5年,粉丝期待值拉满;《唐探1900》作为唐探宇宙的第四部,一直是合家欢的扛把子;《射雕》也有IP+徐克+肖战三大王牌护法;再加上《熊出没》这种春节档钉子户,各种IP齐上阵厮杀必然激烈。
即便高手如云,《封神2》仍然是今年春节档的优等生,赢面很大。
从宣发上看,《封神2》的内卷程度,仅次于新IP《射雕》。
《封神2》的主创们在上映前就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跑路演,最出圈的是在深圳世界之窗用无人机宣传,不仅吸引游客拍照,路演票比火车票还难抢。
就连电影院里放的海报尺寸,《封神2》都比其他电影高出一截,可见片方对其给予厚望。
《封神2》不仅放出两支超燃预告片,还提前重映第一部掀起一波回忆杀,点燃了大家对“封神宇宙” 的热情。
与其他电影不同,《封神》IP身上的养成属性,让粉丝对其IP粘性更高。
自从《封神》爆火后,B站二创社区封神标签下有7万人参与创作。无论是姬发作为少年英雄的成长与觉醒,还是纣王和他的哈基米以及质子团都是二创的高频素材。
自称“胫骨”的粉丝们,在上映之前就火力全开,不仅早早买票还主动帮忙宣发。在淘票票平台上有82万观众想看《封神2》,在众多电影中遥遥领先。
除此之外,影院也对《封神2》给予厚望。
有影院表示接到光线和猫眼的排片要求,《哪吒2》首日排片占比不能低于15%,《唐探4》占比不能低于10%,否则“发行方会暂停影院的购票权限”。
《封神2》没有强硬要求排期,但影院仍然给了20%的排片,稳占第一梯队。与之对比,哪怕《射雕》上映后肖战粉丝拼命打榜,贡献了超过80%的预售票房,开一场买一场,但《射雕》的排片始终在16%左右徘徊。
《封神2》还有个先天优势:抢先获得了“财神爷联名”。
根据官方宣传,《封神2》和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是战略合作伙伴。这里不仅是二郎神杨戬的“老家”,还是财神爷赵公明归隐的地方。
靠着“春节看姬发,今年一定发”的神仙限定联名,《封神2》成功拿捏不少“求财心切”的年轻人。
有IP、有粉丝、有噱头,再加上影院和官方的下场助力,《封神2》只要维持前作水平结果就不会差。
没想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封神2》历时5年交出的答卷,让大家如鲠在喉,喜提春节档“最失望”电影。
还未封神,先自毁长城
《封神2》结尾,主创们感谢了支持前作的观众,“因为你们,《封神第二部》才得以相见”。
但很明显,《封神2》并没能让精神股东们满意。不少粉丝看完电影后,表示想让《封神1》退钱。
严格来说《封神2》不算是一部烂片,它的剧情和特效仍在水平线上,其口碑翻车的主要原因是,不仅没放大第一部的优势,反而暴露了更多短板自毁长城。
1.“封神”特效,功亏一篑
玄幻巨制,往往成也特效,败也特效。
《封神1》被自来水捧上神坛,特效是一大优势,比如申公豹用法术操控饕餮巨兽攻城的场景,堪称《封神》特效的高光时刻。
因此《封神2》的特效投入也在不断升级。
邀请曾打造出《黑神话:悟空》的制作团队——墨境天合,全片特效镜头超过2000个,远超前作的1700个。
在特效制作过程中,《封神2》采用了很多先进技术,比如为实现殷郊三头六臂的法相,用了一种“体积捕捉”的电脑技术,由150 台摄影机全方面无死角地捕捉演员的面部表演,这种技术全世界只有一台机器。
看得出来《封神2》在很努力做特效,但有几个“雷点”使其功亏一篑。
最辣眼名场面就是殷郊变身“三头六臂蓝巨人”,被网友戏称“蓝精灵看了沉默,阿凡达看了流泪”。
殷郊的三头六臂特效塑料感十足,一眼望去面容模糊,3D观影时更难看清表情。
这个特效也在网上掀起玩梗热潮,有人表示看了《封神2》不敢开燃气灶。
就连殷郊的三头六臂,都被网友组团玩起了cosplay。
在这波二创宣传下,《封神2》被钉在了“5毛特效”的耻辱柱上,不少对《封神2》抱有期望的人直接劝退。
2.流量圣体,半途而废
《封神1》中,有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名场面:“踏平冀州”、“问天国运”、质子“弑父”、姬发回西岐等,在这些名场景中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这些有血有肉的人也成了封神的金字招牌。
但第二部中,人物被一键重置,原本代表创新、颠覆的人设又落入俗套。
前质子团一哥姬发,第二部荣升主角本该放大其反叛精神,带着西岐百姓大战朝歌。
结果呈现出的角色论战斗力,打不过邓婵玉和闻仲;论战术,遇事不决姜子牙;论领袖力又总想着投降。
女主邓婵玉本该是第二部中最出彩的角色,片中很多高光时刻都源于她。本可成为“杀伐决断的女将军”,却在剧情后半段沦为“恋爱脑”。
后半段给她安排的场景不是战场厮杀,而是在战场上泡澡、湿身跌入姬发怀中、被催婚。临死的心愿,是让姬发唱“有女怀春”的歌谣。
当观众高呼“让邓婵玉做天下共主”时,编剧却用古偶的戏码将她钉死在传统女性的刻板叙事中。
姬发、邓婵玉、甚至纣王CP这些天然的流量圣体,不仅没给《封神2》助力,反而成了最大短板。
《封神2》和《哪吒2》,为何同人不同命?
同样基于封神故事改编,《哪吒2》相比《封神2》可谓是“欧皇附体”,票房口碑一路飙升。
其实二者的相似之处远不止于此,他们都是爆款IP的续集,都很颠覆,也都很用心肯下血本,可惜命运走向却不尽相同。
两部电影的第二部制作时资金都不像第一部时那样窘迫,因此饺子和乌尔善都彻底放开了手脚。
《封神2》摄制组亲自搭建了一座城。为了还原西岐的农耕环境,剧组耗时3个月,真的种了30亩稻田,田里的稻子都是工作人员亲手种的。
墨麒麟的形象参考了陆地上唯一长鳞片的哺乳动物穿山甲,加入无数生物学的细节制成。
就连高科技产物雷震子,都听从网友建议,从骨骼,肌肉,脂肪到表皮全部重新设计。
《哪吒2》里仅特效镜头就已经超过1900个,最后妖族和仙族进行大决战的时候,最大的队伍里面的人物数量甚至达到了两亿。
在第二部的创新程度上,双方也不遑多让。
《哪吒2》没有用第一部现成的人物模型,而是把所有的角色重新做了一遍。
《封神2》也没有继续炒“质子团”、“纣王和哈基米”的冷饭,纣王和苏妲己戏份加起来不到5分钟。
那问题来了,《哪吒2》和《封神2》的结果为何差距如此巨大?
刀哥觉得主要原因是对两个尺度的把控:一个是改编尺度,另一个是期待值尺度。
《封神2》最为大家诟病的是其对原著核心世界观的魔改。
举个例子,《封神2》中殷寿复活只需要妲己舔一口,殷郊复活的代价却是吸干了元始天尊的法力。
但凡看过原著或是懂得神仙系统的,都知道元始天尊在中国神话系统中的地位。吸干元始天尊的离谱程度,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给充电宝充电,吸干了国家电网;马斯克给你还花呗,结果余额不足。
反观《哪吒》虽然同样把“阐教”重新解构为反派,但大胆颠覆传统认知的背后,是更宏观的群体性反抗叙事。
《封神2》和《哪吒2》的期待尺度也不尽相同。
《封神2》在第一部的彩蛋和预告片中,释放出的物料相当精彩,不管是特效还是新角色都很有颠覆性。
但实际观影时,不少观众却有“被诈骗”的感觉,不管是新角色的特效还是期待的神仙打架都没有出现。
反观《哪吒2》就很“聪明”,预告片没有亮出全部家当,但观影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哪吒1》的全面升级版。第一部验证过的成功经验第二部再做升级,必然事半功倍。
两部电影续作截然不同的命运背后,反映的是导演的创作思路的差异。
当有人问饺子,第三部是否还需要等三年时,饺子的回答是自己也不知道。
饺子对自己电影路的方向很明确,就是在专业领域打磨到极致。
乌尔善野心更大,不仅想搞工业天花板、死磕特效,还一直在搞脑洞天花板,改编和颠覆很大胆。
乌尔善做电影版《异人之下》时,乌尔善组织了“异人培训班”对演员进行集中培训,还创新使用了“AI动画”,但在角色塑造时,脑洞大到被吐槽“不看原著”。
比如打不死打不垮的宝儿姐,在电影中战力被史诗级削弱,接连被四张狂、风沙燕压着打。
《封神2》的剧本打磨了23次,后期做了一年半。考虑到2025年春节是第一个“非遗春节”,还在电影中用了大量非遗技艺,但在道教鼻祖的形象上却选择参考伏地魔。
乌尔善不够用心吗?不够努力吗?但下了血本努力,并不意味着有好结果。
观众们反而越了解幕后制作过程,走进影院后的失望越浓重:为什么这么努力,就拍出这?
观众一直在证明:除了偶像选秀节目,“努力”博不来同情和票房,只有好内容才行。
乌尔善想打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魔咒,《封神》还需要更懂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