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期种种迹象表明,央国企合并重组进程正在加快,大动作不断:7月11日,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并购规模高达百亿之巨;8月30日,东航宣布吸收合并一二三航空;9月2日,中国船舶拟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两大超千亿市值公司“合体”,并购交易规模为A股近十年之最;
就在同一天,中国保变电气同中国电气装备进行业务整合;
9月5日,国泰君安拟吸收合并海通证券,直接改写头部券商格局;
9月8日,盐湖股份同五矿集团组建中国盐湖集团,注册资本高达百亿,又一家巨无霸浮出水面
……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涉及央企重组整合。知本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7月初,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事件数量同比增幅超过120%。
央国企作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也在重组下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wind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截至12月20日,后同),以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上市公司为竞买方参与的并购重组规模已超过5800亿元,占比升至76%,为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回溯历史,央企整合动向向来标志历史风向,分合交替,体现不同阶段国家的意志和需要。一个从“分”向“合”转变的时代,正强势拉开帷幕。
为何国家要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央国企改革政策不断加码?
为何加速推进央国企的重组整合,成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关键突破口”?
央国企改革的加速推进,无疑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
1
继“中国神车”引发轰动后,“中国神船”也紧跟其后,强势登场。
最新消息是,2025年1月7日晚间,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发布公告称,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近日出具了有关批复意见,原则同意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工(4.510, 0.03, 0.67%)”)的总体方案。
两大千亿级旗舰上市公司合二为一,这条爆炸性的消息迅速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反响。
据披露,本次交易中,中国船舶拟购买资产的交易金额达1151.50亿元,是A股市场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虽说两家皆本同隶属于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但二者原本处于“一南一北”的竞合态势。
“南北船”的整合历程无疑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国企改革史。
1982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简称中船总公司。国企改革浪潮下,1999年,中船总公司被被拆分为两家独立的企业,从一家部级国家机关变更为两家企业:
长江以南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南船”,拥有上市公司“中国船舶”;
长江以北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北船”,拥有上市公司“中国重工”;
2019年,“南北船”两大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由此诞生。
如今,中国船舶集团再次开展资产整合行动,两艘“巨轮”终于合体。
“中国神船”的诞生,能否再度缔造资本界的传奇故事?
10年前,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联合宣布,通过南车换股吸收北车的方式进行合并,组建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消息传出后,中国中车股价一路飙升,连续涨停。2015年4月,合并方案通过审查,股价再次暴涨。短短半年时间,受合并带来的重大利好影响,股价翻了近10倍,从4块多涨到近38元。
中国中车,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神车”。目前,中国中车的发展早已不止于高铁。风力发电机销量稳居国内第一、储能装备2023年中标量排名国内第一、汽车减振及轻量化销售规模全球第三……以轨道交通装备为重心,中国中车将高铁技术“跨界”运用到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通过合并做大做强,再进一步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中车模式的精髓。
由此,不少网友也对“中国神船”的未来充满期待,甚至开始畅想更多的央国企合并的可能?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西飞、沈飞和成飞合成“中国神飞”,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合成“中国神油”,五大发电集团可能合成“中国神电”,还有运营商合成“中国神通”……
从央国企合并的大动作来看,各类大“神”的陆续诞生,不是没有机会。
比如,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成飞公司通过重组注入中航电测,作价174亿元,就有望成为A股市场的又一千亿巨头。
截至2023年末,成飞总资产达1216.8亿元,净资产127亿元,2023年营收749.7亿元,净利润24.6亿元。此次重组完成后,中航电测的市值有望从目前的280亿元提升至1000亿元左右。
要知道,成飞的战略地位和产业优势极为突出,是我国两大战斗机生产主力企业之一,其核心产品歼-20是我国第五代战斗机的代表,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和战略价值。
同时,成飞还承担了多种民用航空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如大型客机C919、新支线客机ARJ21的机头等,展现了其强大的综合制造能力。
随着成飞的注入,中航电测将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市场竞争力,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为了做大做强,央国企改革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合并潮”大势已成。
2
国央企的整合,为何再次迎来合并的高潮?这与当前国央企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从历史脉络来看,国企改革从最初的“放权让利”起步,逐步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但这一过程仍面临诸多挑战,远未完成。如今,国央企已成长为规模庞大的“超级巨头”。2024年前11个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748971亿元,同比增长1.3%,超过5个广东的GDP。
然而,从近两年审计署发布的“经济体检”报告来看,央国企仍存在不少“毛病”亟待解决。
前不久,审计署公布2023年度情况,22户重点央企依旧存在会计信息不实、国有资产资金管理薄弱等问题,涉及资金886亿,追责问责41人。
简而言之,当前央国企存在“大而不强、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仍未达到国家对其的期望,也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
与此同时,部分行业还陷入了“内卷式”的恶性竞争,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比如2025年1月20日,中钢协会长姚林在会上表示,目前钢铁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内卷式”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行业效益近年来持续下降。
央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正是为了攻克这些棘手的问题。国资委定调:
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合并重组,也成为这轮改革的新风向。
20多年前,中国各方面的技术尚未具备成熟条件,央国企“一家独大”的格局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化竞争,因此许多央国企被一举拆分。
如今,央国企的技术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但资源配置分散、业务领域交叉、重复投资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企业陷入了“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泥潭。
分开是为了发展,合并也是为了发展。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重组前,其财报曾多次提及——“消除和避免中国船舶与中国船舶集团控制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同业竞争”。由此可见,两艘“千亿巨轮”的合并,正是为了减少“内耗”。
央国企合并重组,影响可谓深远重大。
除了避免“内卷”“内耗”外,央国企合并重组,还有共同追求一个关键目标——加速出海。
不出海,就出局。在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中,出海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既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也是产能过剩后寻求外溢的结果。然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地缘局势的波动以及国际市场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在出海征途中遭遇了重重挑战。
此时的央国企整合,正是希望集中力量,共同开拓海外市场,而不是在墙内“兄弟阋墙”,自相残杀。
早在2018年,“中国神车”就针对海外无序竞争,制定了一份准入名单,明确规定未列入名单的企业不得进入相关市场,并多次强调在国际市场中要做到“一个中车,一个核心”。
目前,央国企出海正处在关键加速阶段。
据新华财经报道,2023年央企境外投资同比大幅增长15.5%。中国跨国公司100强当中有38家为央企,平均跨国指数为13.2%,同比上升0.66个百分点。
其中,建筑上市公司在海外竞争优势突出。中国建筑2024年《财富》500强榜单排名14位,《工程新闻记录》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中排名首位;中国中铁分别排名39位和第2位。
在未来的中国“出海”进程中,央国企无疑是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经过一系列布局与优化,中国国有资本正加速向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集中。
鞍钢与本钢重组、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重组、中国电科与中国普天重组,新组建或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目前,央企涉及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达到了70%以上。
同时,中央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双管齐下”,新兴产业布局节奏加快。
华润集团于2024年3月宣布,拟投资116.9亿元并购长电科技,获取其实际控制权。无独有偶,国盾量子计划向中国电信全资子公司中电信量子集团发行股份,募资不超过19.03亿元,交易完成后,中电信量子集团将成为国盾量子的控股股东。
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中央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占投资总额比重首次突破40%。按照国资委此前制定的目标,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
下一步,央国企改革还会指向哪些关键领域发力?
种种迹象表明,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的央国企,是最值得关注的三大板块,可能会有持续的大动作。
目前,中国正疯狂储备物资,防患未然,应对全球变局:计划将粮食自给率从65.8%提升到90%,原油储备从每天新增90万桶增加至今年内新增10亿桶,天然气储备量从现有的150亿立方米预计到2025年达到550亿立方米……
大国博弈,背后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央国企改革在何处落子,这一关键问题牵引着天量资源和财富的走势,而其本身也是洞察国家布局的关键线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