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恐怖袭击手段有哪些?
一、常规手段:
1. 爆炸。炸弹爆炸、汽车炸弹爆炸、自杀性人体炸弹爆炸等;
2. 枪击。手枪射击、制式步枪或冲锋枪射击等;
3. 劫持。劫持人、劫持车、船、飞机等;
4. 纵火。
二、非常规手段:
1. 核与辐射恐怖袭击。通过核爆炸或放射性物质的散布、造成环境污染或使人员受到辐射照射;
2. 生物恐怖袭击。利用有害生物或有害生物产品侵害人、农作物、家畜等。如发生在美国9、11事件以后的炭疽邮件事件;
3. 化学恐怖袭击。利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侵害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食品与饮用水等。如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事件;
4. 网络恐怖袭击活动。利用网络散布恐怖袭击、组织恐怖活动、攻击电脑程序和信息系统等。
遇恐怖袭击该如何自救?
三个步骤:逃离 躲避 反击
首先逃离,无法逃离则寻找掩体躲避,在恐怖分子要实施杀戮的紧要关头,或者对于制敌有把握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再进行殊死一搏。
一、如遇到被恐怖分子劫持后怎么办?
1. 保持冷静,不要反抗,等待救援。
2. 不对视,不对话,趴在地上,动作要缓慢;
3. 尽可能保留和隐藏自己的通讯工具,及时把手机改为静音,适时用短信等方式向警方求救,短信主要内容:自己所在位置,人质人数,恐怖分子人数等;
4. 注意观察恐怖分子人数,头领,便于事后提供证言;
5. 在警方发起突击的瞬间,尽可能趴在地上,在警方掩护下脱离现场。
二、地铁内爆炸怎么办?
1. 迅速按下列车报警按钮,使司机在监视器上获取报警信号;
2. 依靠车内的消防器材进行灭火;
3. 列车在运行期间,不要有拉门、砸窗、跳车等危险行为;
4. 在隧道内疏散时,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紧张有序地通过车头或车尾疏散门进入隧道,向邻近车站撤离;
5. 寻找简易防护物、如衣服、纸巾等捂鼻,采用低姿势撤离。视线不清时手摸墙壁撤离;
6. 受到火灾威胁时,不要盲目跟从人流相互拥挤、乱冲乱摸,要注意朝明亮处,迎着新鲜空气跑;
7. 身上着火不要奔跑,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
8. 注意观察现场可疑人、可疑物,协助警方调查;
9. 在平时乘坐地铁时要注意熟悉环境,留心地铁的消防设施和安全装置。
三、遇到化学恐怖袭击怎么办?
1. 不要惊慌,进一步判明情况。化学恐怖袭击多为利用空气为传播介质,使人在呼吸到有毒空气时中毒。常伴有异常的气味,异常的烟雾等现象;
2. 尽快掩避。利用环境设施和随身携带的物品遮掩身体和口鼻,避免或减少毒物的分割侵袭和吸入;
3. 尽快寻找出口,迅速有序地离开污染源或污染区域,尽量逆风撤离;
四、遇到纵火恐怖袭击怎么办?
1. 不要惊慌失措,盲目逃跑或纵身跳楼。要保持冷静,尽快了解所处的环境位置、起火点、起火原因和火势大小,正确选择逃生方法和路线;
2. 不要盲目呼喊。现代建筑物燃烧时会散发出大量的烟雾和有毒气体,容易造成毒气窒息死亡。可用湿毛巾捂鼻口,匍匐前进逃离,紧急时刻呼叫时也不能移开毛巾;
3. 不要为穿衣或取贵重物品浪费时间,更不要为入室拿物品而重返火海;
4. 不要乱开门窗。如房间充满烟雾,必须时,可打开门窗,排放烟雾后,应立即重新关闭好,防止长时间开窗致使外面大量浓烟涌入室内,能见度降低,高温和毒气充斥,无法藏身;
5. 不要乘坐电梯。一旦着火,电梯就会断电,可能将你困在电梯,无法逃生;
6. 不要随意奔跑。随意奔跑,不仅容易引火烧身,还会引起新的燃烧点,造成火势蔓延;
7. 不要轻易跳楼。在房间无法避难时,也不要轻易做出跳楼的决定,此时可扒住阳台或窗台翻出窗外,等待救援。
在恐怖袭击中受伤该怎么办?
一、出血如何控制?
1. 用干净的毛巾、衣物等敷料或直接用手,用力按住伤口,以求止血或减缓出血;
2. 持续用力按住伤口,如血液渗过敷料,在原有敷料上再加一块敷料,不要揭开原有敷料;
3. 可以将衣物撕成粗布条,用来包扎止血;
4. 如果确定伤者没有骨折,可将受伤部位抬至高于心脏水平。
二、骨折怎么固定?
1. 鼓励伤者用自己的手承托伤肢,或用衣物、棉垫等固定,避免活动;
2. 开放性伤口先包扎再固定,不要送回外露的骨折端;
3. 除非必需,不要移动骨折伤者,特别是怀疑脊椎损伤者。
三、烧伤如何急救?
1. 用大量洁净的水冲洗伤处降温;
2. 用干燥、清洁的敷料(如布、保鲜膜等)覆盖伤处;
3. 不要直接用冰敷在伤处上,不要刺破水泡。
四、休克如何急救?
1. 避免伤者过冷或过热,可以用衣物、毯子保暖;
2. 若无骨折,将伤者双腿抬高30厘米左右;
3. 不要给伤者饮水或进食;
4. 持续观察伤者的清醒程度。
五、心肺复苏
1. 对无意识、无呼吸的伤者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2. 使伤者平躺在坚实平面上,头部后仰,判断是否有意识和呼吸;
3. 如无意识、无呼吸,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将掌根放在伤者胸部正中,双手重叠、十指相扣,垂直向下按压。接压速度大于100次/分,深度大于5厘米。对儿童适当减小按压深度;
4. 按压30次后,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未接受过训练或不愿进行人工呼吸,可只做胸外按压。
5. 持续快速按压,至救护人员到达。
作者简介:
蜜桃甜心-----三孩子的妈,网络公司marketing,自由撰稿人,悉尼妈妈群群主。
一个愿意分享的妈妈,希望把自己的经历和见解透过网络与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