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奶睡指,婴儿在吃奶中或者不久后睡着,包括入睡的时候吃奶入睡,睡眠中途醒来吃奶后睡眠得以延续。奶瓶喂养和母乳亲喂都有奶睡的现场,但以母乳亲喂更加常见,也被称作喂“迷糊奶”。婴儿有能力在半梦半醒之间喝奶,也算是婴儿自带神技之一吧,这个很多没有眼见为凭过的成年人是难以想象的。 喝奶为什么能睡着?
想象一下婴儿吃手吃奶嘴都能有滋有味,那么贴着妈妈的肌肤,抱在温暖怀抱,享受美味乳汁对他们是多大的享受和诱惑。喝奶既提供婴儿最喜欢和需要的吮吸、怀抱,激发镇静反射,也满足了和母亲亲近的天性,还能填饱肚子,困的时候舒适感又充分,很容易就睡着了。 尤其母乳里面促进睡眠的成分在夜间达到高峰,这也是为何吃完易睡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会认为吃两口就睡,不用哄觉多省力啊,既然奶睡这么好,那为何还有争议呢?原因在于完全混淆了吃和睡的界限后,婴儿睡眠的完整性、可持续性,乃至自主入睡的能力发展有可能受到干扰。 讨论利弊以前先插播一下睡眠环境一致性和习惯性夜醒两个概念。
环境一致性的概念
睡眠的道具依赖造成的入睡后醒来无法再次入睡,类似成人入睡前看手机,半夜醒来要摸出手机看一眼现在几点了,然后发现“哦,才半夜”接着再睡…要是哪天怎么也摸不着了,有人无所谓可以接着睡,但还有人很可能接下来就难入睡了…这是一种习惯和心理因素,当然相较成人更复杂一些。 电视里面常演,阳光照在主角脸上,他突然惊醒,发现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家,本来迷迷糊糊的回笼觉也不可能了。 对婴儿来说也是一样,睡前在妈妈温暖怀抱,嘴里含着美味,醒来去发现周围一片安静漆黑,妈妈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再安心继续睡也很不容易了,仿佛灰姑娘十二点钟突然消失的马车。如果有能力顺利继续睡着,那么这种感受还不至于蔓延,但偏偏除了被抱喝奶,根本没有在其他条件下入睡过,.认为只有吃奶才能睡,也就是睡眠联想很单一,那哭也是难免的了。 入睡和睡眠中的环境不一致,孩子会很警觉的经常醒来确认睡眠环境是否发生了改变,觉自然就很轻了。 当然夜醒夜哭的原因很多很复杂,这个后文会再具体谈。
习惯性夜醒的概念
一般是由于在这个点自然饥饿或者因为偶然的原因醒过,受到喂奶,抱哄等干预,变成习惯固化下来。生病,长牙,妈妈上班之后,有一段时间夜醒会频繁,家长给与安抚,而情况恢复后没有及时意识到需要回调,这就有可能遗留下习惯性夜醒的问题。 这个现象很多人都能够观察到。此外的佐证是如果家长在某个时间点,比如夜里11点主动喂迷糊奶,但过不了几天会发现婴儿就主动这个点醒,而以前几乎从来不会11点醒。说明父母的行为是能够影响到孩子。这种类型的夜醒某种程度是在不饿的时候喂了导致的,只要短短几次可能就埋下习惯性夜醒的种子。 关于妈妈上班宝宝夜里频醒,打过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爱人出国,头几天想的夜里睡不着要起来给他打电话,这比较正常,但如果他去了一段时间,情绪已经基本平复了,但夜里仍还要靠打电话才能睡着,这两种处理方式上就要有所差别了,具体如何处理和起几次,影响大不大有关。 看清楚习惯性夜醒产生的根源,就知道这个习惯并没有需要继续维持的生理基础,勇敢的打破,维护好婴儿睡眠的完整性。 奶睡可能导致的睡眠问题 奶睡相比抱睡更容易引起环境不一致的问题,比如很典型的半小时就醒,胃容量是有限的,奶睡的环境比抱睡更加难以复现,无法复现就无法睡着,形成恶性循环,越醒越多。 很多新手妈妈会奇怪于,宝宝刚出生一开始吃奶很认真,但过不了几天逐渐就吃了没两口就睡着了。 成因主要是,早期不懂得不细分需求,只要一哭就以为是饿了要吃,或者早期挂喂追奶,频繁靠婴儿吮吸产奶,而婴儿小时清醒时间很短,此外追奶的母亲可能会有产量少,婴儿吃过奶瓶再吃亲喂时吮吸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确实肚子比较容易饿,吃得更为频繁。 吃和睡的周期都很短就非常容易撞在一起。很容易正好在困的时候吃奶,反复如此强化,形成了无奶不睡的睡眠联想以及埋下很多习惯性夜醒的点。 睡眠问题的产生和长期存在,和极端化理解“按需喂养”、“亲密育儿”,轻易将宝宝贴上“高需求” 标签,吃睡不分,有莫大关系。习惯又根深蒂固,奶睡吸引力大,婴儿从意愿上不愿意轻易放弃,改变难度很大。这是很多母乳亲喂妈妈频繁夜醒持续数年,少数持续至2、3岁的原因。 ----妈妈的观察--- 在我微博里面 :“宝宝夜里哭闹,不给就哭,怕影响老公休息,怕吵醒家人,就默默喂奶,两三个月的时候还算好,2-3趟,到宝宝5,6.7月晚上胃容量大有能力不吃的时候,夜奶没有减少反而越加频繁,宝宝也不像一开始一样吃了就安静睡了,而是吃完还翻来覆去一会又起来叫。是不是???都不用问,中枪的太多了,过来签到吧。”有数百人回复 中枪。 在@林小暖bella一条询问“你的宝宝睡眠为何变糟糕”的微博中,372条评论,提及“奶睡”是原因之一的,高达60%以上。下面是一些留言的节选: 小手帕就是我:因为娘亲我奶少,总怕孩子吃不饱,就一个劲抱着吃,一直吃到困。再加上亲戚都一致认为奶少,孩子没吃饱。我压力特别大,所以夜里孩子醒来,就担心是饿了,就赶紧喂他,逐渐的形成了奶睡的入眠模式。 贝___贝:因为孩子黄疸住过院 而且本身食量就小 回来以后一直怕她吃不够吃不饱 但凡逮着机会就薅过来喂奶 养成奶睡习惯 庄里小傻:因为错信催乳师的新生儿必须两小时吃一次奶,不然会低血糖,导致夜间其实娃只是哼唧,就过早干预抱起来喂奶,导致娃夜间睡眠支离破碎 真_公子菲:我家的睡眠变得糟糕就是从回天津探亲回来后由于陌生晚上惊醒,被我一直奶睡夜奶安慰,以至于现在还是没搞定 耍酷装文艺:盲目按需喂养,晚上一哼就给奶,结果频繁夜醒。 妞妞大美妞:一直是自己一个人带娃,有时候实在太累,哭了就给奶 吃了奶就睡了,导致奶睡严重 天秤猪YY:前三个月是婆婆惯时孙孙 听不得孙孙哭 从来都是抱起边走边唱歌睡 现在是妈妈惯时闺女 一哭睡就吃奶堵嘴 所以现在妹子睡觉必须奶睡(可能含奶睡一小时 离奶5分钟就醒) 或者抱起走到睡(必须在室外走 回家马上醒) bokun217:是啊,的却这样,现在我儿子一岁了,夜醒次数一点都没减少反倒增加,可能就是我以前徒省事一哭就给奶给惯成的,现在搞的我都又累又怕,正准备戒奶呢。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夜奶不要紧,想吃就敞开吃”的说法是后果严重的误导。慎用奶睡不是最省力却能避免最坏的情况。 之前还看见网上一位妈妈提问关于“宝宝一岁多了,每夜还要醒4、5次,不喝奶就哭闹不止,怎么办”,一个母乳妈妈阵线,回复:“这是完全正常的,妈妈为了孩子辛苦点是应该的!”这就完全没有意识到奶睡引起的睡眠问题,而且加上某种程度的指责,让母亲只能限于苦熬的困境之中,其实很可惜,不管是母乳还是睡眠最终都是希望母婴关系更好更和谐,这点上不单要有一腔热情,还要有知识基础,才不至于南辕北辙。 前文提及母乳里面促进睡眠的成分在夜间达到高峰,也许会问是否奶睡就是人类默认的睡眠方式呢?回答这个问题,要提及的现象是:生活中母乳喂养比奶粉喂养的孩子有更高比例会出现频繁夜醒、睡眠时间短等睡眠问题,这个就表明促眠物质并非睡眠的决定性因素。 被打断的深度睡眠属于睡眠断裂相当于减少了睡眠,保护性觉醒防止婴儿猝死,但随着孩子长大,猝死几乎不会再发生,此时仍然频繁觉醒就会破坏睡眠连续性。 母乳喂养比奶粉喂养的孩子有更高比例会出现频繁夜醒这个现象,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母乳,这实在是很冤枉,养育的方式才是决定的关键。 对母乳喂养的孩子,奶睡是一种很自然的方式,没有必要刻意避免,事实上也没有办法完全避免,但要注意尽量在尚未完全进入睡眠状态时结束哺喂,留出并逐渐延长吃奶和睡着之间的时间间隔,给出学习入睡的机会。但不应该过度依赖,如果形成单一的睡眠联想,常常在不饿的时候依赖灌奶哄睡,易导致入睡困难,超频繁夜醒,厌奶等系列问题。 配方奶能让孩子睡得更好?美国儿科协会AAP世界卫生组织WHO 都支持前六个月的纯母乳喂养,也就是除了母乳不用添加任何其他也包括配方奶。母乳最好这句不是空洞的吹牛皮,是有数据有无数实例权威支持的科学论断。配方奶的引入不仅从营养上对婴儿是损失,更是会影响母乳的产量。 回到睡眠问题上,为何有配方奶反而睡得好的说法呢? 一个广泛流传的解释是:配方奶比母乳更难消化,所以能扛饿,其实这个说法并不能解释这个问题,反而想当然的掩盖了问题。包括睡前喂米糊之类的事情,也是一样的想当然。 并不是说吃饱就一定能睡好,吃太饱可能还会消化不良,反而睡不好。古人说“食不宁则寝不安”“若想小儿安,三分寒来七分饱”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说饱不是睡眠最终决定性因素。 睡眠和吃是有关联但相对独立的,决定睡眠的是大脑而不是胃。 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睡得很好这个现象背后真正的原因是: l 奶粉确实比母乳消化更久也就是喂养周期长,不容易和困的点撞车,不易形成固化的睡眠联想。 l 配方奶喂养,量是明确的,短时间再醒养育者不可能再度喂食,也就是减少了对睡眠的干扰,减低了吃和睡眠这个联想的相关性。从而早期埋下的习惯性夜醒点少,奠定了睡眠基础。 l 因为母乳的量不明确,所以妈妈们难免会信心不足,当孩子因为困或者睡眠周期间隔醒来哭吵,恰恰喂奶就能止哭,就会把这两件事情关联起来,判断为,“我奶不够,孩子没吃饱”,于是陷入发力追奶,越喂越频的循环里,最后越来越多无法自拔。区分“困”和“睡”需求才是跳出循环的关键(小月龄只能部分而无法完全区分,另当别论) l 奶瓶和母乳亲喂对婴儿的安抚力大大降低,而且躺喂的比例少,吃奶时间短,在吃的过程中就睡着的可能性也低,进食量容易得到保证。 l 婴儿有时候吃着就睡着了,养育着发现瓶里奶已经快见底就自然会拿出来,但母乳亲喂,已经睡着后的吮吸行为常被误判为仍在吃,吮吸时间过长,吃完小清醒再尝试入睡的机会少得多。 l 奶瓶对婴儿吸引力低,在睡眠过程中醒来,仍然迫切需要的需求低。 了解到上面的这些原因,就不难理解,发挥作用的并非配方奶本身,而母乳喂养只要多加注意,从睡眠的角度改善方式,一样可以睡得很好。 母乳妈妈们也不用发出:“幸苦喂母乳,却不如配方奶的孩子睡得好”这样的感慨了。 断奶那些事 中国的断奶,并不是不喝奶了,其实断的是夜间母乳,也就是断母乳亲喂奶睡。拨开现象看本质,说到底断奶追求的是这两个目标: 第一,接受配方奶,也就是母亲不需要自己再产奶了。 第二,在没有母乳亲喂的前提下仍能够继续睡觉。 其实这两个目标,第一个算比较容易实现的,难度在第二个,但第二个其实不就是“断奶睡”么?睡眠的研究和哺乳出现的数次交集,最终汇集到这件事情上。 从范围上讲,断吃奶和睡眠的联想(断奶睡)< 断夜奶 < 断奶,你应该已经发现,频繁夜奶的改善并不需要断奶,母亲仍可以继续亲喂,只要注重孩子睡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你可以一样享受断奶之后睡整觉的福利。上面这两条目做到后就会发现,断奶就是个伪概念。 传统的断奶时间表上,是“奶睡——断奶——睡得好”这样的转变,但当你了解到很多睡眠的知识后会发现,更合适的顺序是 “断奶睡——睡得好——断奶”。 要想睡得好不用熬着等断奶等离乳。 没有了,“为了睡得好”这个压力,其实很多妈妈尤其白天上班的,可以喂得更久,更晚断奶乃至离乳。唯一的挑战在于夜间哺乳的频率减少后,对产奶量会有挺大的影响,配一个好一点的吸奶器也许会有帮助。还回到养育目标上去想,究竟什么才是目标?睡得好?营养好?心情好?其实这些都是又都不是,需要综合起来考虑,找到择中的办法。 此外还有人因为牙齿断夜奶的,个人观点,一出牙就断夜奶不现实,有的早的4个月就出了,这时候夜里不吃真会饿的,况且没加辅食之前母乳喂养很安全的。而且对于婴儿来说即便是能睡整夜觉了,但一口气睡满10小时之后仍可能因为饥饿醒来,而会吃饱后再继续睡1-2小时,这种情况可能1岁多都常见,所以过早因为出牙断母乳,引入配方奶反而对牙造成更负面的影响。一定要权衡考虑好。 讲了上面这么多,是希望苦于”断奶”无方法的妈妈,不用黑暗中摸着石头过河,而可以从睡眠引导的大类里面找寻各种各样“断奶睡”的知识以及支持。 防患于未然理清吃睡需求减少吃睡撞车l 先靠观察和规律理清和细分需求,积极回应但不局限于喂奶,在奶睡问题上不强求避免但也不依赖,陪伴安抚好情绪但不是一声也不允许哭。西尔斯其实明确提及过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定点喂养,遇到看到极端化按需喂养的内容要多些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l 睡醒喂奶而非睡前能够减少对奶睡的过渡依赖,增加进食效率,减少饥饿对睡眠的影响。 l 白天尽量在孩子醒来的时候喂奶从而避免吃吃就睡着,一吃只吃一点的恶性循环。但如果偶尔吃奶和困正好撞在一起,那么睡前吃奶也影响不大,吃完及时取出即可。 l 睡前夜间可以试一次挤出来用瓶喂,亲眼看宝宝吃了一瓶下去,他要是再隔一个小时醒,你一定不会再给他喂奶。如果是亲喂的话一定会纠结是不是要喂,而且纠结之后几乎一定是喂的,因为非常难安抚。如果宝宝不吃奶瓶,那么说明要解决的不止是一个问题。用瓶喂爸爸也可以参与,这样妈妈可以暂时减轻一些负担。 l 宝宝烦躁的时候,想一想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喂的?上一次是什么时候醒的? 按需喂养但还是要知道宝宝的生理特点从而帮助更好的区分宝宝的需求,新生儿2小时,1-3个月之内2-3小时会饿,3个月以上3-4小时才会饿,加了辅食就更久了。夜间4个月以上连续睡眠至少6小时不饿是常见的的,7个月以上10小时也不罕见。 当然这只是平均的估计,还是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饿了没有及时得到能量补充对孩子身体和情绪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改善夜醒的前提是要排除身体因素,结合孩子的营养状况实际的月龄来,过早盲目减少,会直接影响母乳的产量、母乳喂养的时间,也容易产生堵奶、乳腺炎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母亲孩子都是巨大的损失。 l 保证母乳的供应量,防止饥饿对睡眠的影响,猛涨期之类的特殊时期要及时留心查看,增加喂养频率。 减少夜间过度干预l 关于夜奶的争论很多,如果小于3次的其实应该不太是个大负担,早期也无谓太多干预。次数绝对是要根据实际月龄、孩子的体重、营养摄入情况来判断的。睡眠圣经提到 超过4个月的孩子如果2次以上的夜奶就很可能照成习惯性夜醒。问题不在于是否是吃着奶入睡的,而在于太过频繁的喂奶可能是夜间醒来问题的一部分。 l l一般头一觉最长,包含了午夜时段。如果有动静,观察几秒,看是否是指深浅睡眠的转换,不要一有动静立即拍啊拍或者冲过去喂奶,否则也容易导致习惯性夜醒。这个时段即使醒了也容易再次哄睡,有别于凌晨,处理方式上应该有所区别,午夜少干预,但凌晨要果断一些,该喂的要及时。夜里有时候装睡也是个很好的办法,不要有刺激兴奋清醒的互动产生。 l l如果只是改善太频繁的夜醒而不是要断奶的话,后半夜可以直接上奶,如果每顿夜奶都是先安抚后闹了给奶,有可能照成间歇性增强,也就是激起对奶的渴望,从而导致夜醒。不是常规醒的点,1小时就醒的那种多尝试不奶安抚,但如果本来就是最难安抚的点,又确实比较饿的,不如直接上奶,不挑战高难度。 l 夜间减少夜醒夜奶,可以逐渐拉长第一个最长完整睡眠的长度,比如连续好几天7点到11点之间不会醒,那么以后尽量短于这个间隔的就不要喂,减少干预或者无法自行入睡的用其他方式安抚方式替代。这是逐步减少习惯性夜醒的方式。 多样化安抚方式留出自主入睡的尝试空间l 孩子依赖奶睡主要是入睡能力不强,没有其他方式也能睡觉的信心,而家长依赖奶睡主要是因为缺乏其他安抚的方式,对孩子接受其他安抚缺乏信心,多样化安抚方式,增加练习才能有所好转 l 小月龄逐渐断奶睡/安抚奶嘴还有个虽然见效慢但不虐心的方式,类似“狼来了”,吃到迷糊的时候就跟娃轻声打招呼:“娘看你吃差不多饱了,XX要拿走了”,采取行动后如娃大哭以示不同意,就赶紧再给小爷送菜回去,过个几秒小爷又差不多酒足饭饱迷糊的样,再度拿走,如此反复,假以时日会逐渐留出奶后清醒时间 儿童心理学家 贝里。布雷泽尔顿,发现超过85% 的婴儿进行了大量与喂养无关的吮吸行为, 吮吸手指、拳头、奶嘴,这些行为到1岁左右才会逐渐消失。 l 如果已经吃睡着的情况及时取出。适当引入安抚奶睡满足安抚性吸吮。
自主入睡 其实断奶睡,上面说的都是一些防患的方向,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用其他比如抱哄,原地安抚的方式过渡或者实现自主入睡。 自主入睡指:身体健康的孩子在困且不饥饿时,家长安排良好睡眠环境,完成睡眠程序之后能够不依赖吃东西,摇晃等外界帮助独立完成入睡。并完成深浅睡眠的转换,顺利从半清醒转入睡眠状态。事实上这项能力从出生起就有,但常规性可以做到如此还需要更久的时间,在本书中对应于“能常规性自己入睡”。 自主入睡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睡眠问题,因为还有习惯性夜醒,还有睡眠难度的问题等等,但它确实很重要,不单是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降低入睡时间和难度、增加睡眠量、提高睡眠质量。其背后的原理是维持了睡眠环境的一致性、将自主的学习能力交给孩子。 ----妈妈的留言---- 马上要11个月,最近能自主入睡后,小睡从原来的半小时延长到1-1.5小时。 现在晚上大部分都睡得比较好,偶尔中间醒来哭着睡不着,我在自己被窝里隔空唱催眠曲就可以。白天入睡很快了,困倦时放下,翻5分钟就差不多睡了,也开始逐渐接觉了。 翻开各种睡眠书籍,会发现无数这样例子.......从孩子成长的角度,逐渐过渡到成人成熟的睡眠,正是奶睡、抱睡向自主入睡的转变。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详细展开。 这里仅仅很简单的介绍一下, 我的猜测也许靠吃奶安抚的夜醒有点像开party,不用上闹钟,到了午夜吃奶大par时就自动醒来,要是发现没有par就郁闷了。索性有一天醒来的时候,明白的被告知,这个par今天没有了,以后也不会有了,就能安心睡了。好比我们平时8点醒,有天早上6点要起来开会,一般没有闹钟也能自己醒,有心事的人睡不久。 要夜里不再因为要吃奶这个预期而醒来,也就是让孩子意识到:“没有奶吃了,而且我不需要吃奶也能睡觉”。 “没有奶”就是靠别的方式替代、或者直接自己尝试,当然这个过程中抗议、哭闹会再所难免,父母要做的是情绪上认同,但仍然要传递出“睡觉不靠吃奶”这个讯息,如果没有就难睡需要花些时间去适应,过程中通过一定程度的安抚缓解不适应,但要注意不是引入新的睡眠联想。最终能够接受新的入睡方式——不同方式的本质就是这样,万变不离其宗。 梦中喂食
插播一个跟奶睡比较相关概念, “梦中喂食”指当婴儿还处于睡眠状态时,抱起他进行哺喂,整个进食过程中,婴儿并未醒来,吃完也会继续睡,就像梦游里吃了一餐似的。这也是婴儿睡眠中独有的现象。一般建议的时间是在夜里10,11点,凌晨4,5点。 《实用程序育儿法》中提到过这个概念,是说主动喂食属于被动醒区别于主动夜醒,反正一次夜奶不可避免,就干脆选在能控制的时间,且避免干扰后半夜。书中提及夜间11点梦中进食后,5个月大婴儿即可安睡至天明。母亲在自己就寝前也就是10,11点喂一顿也减少母亲夜间睡眠被打断的次数,减轻一些养育压力。 梦中喂食的成功案例 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邀请13位妈妈参加,请她们每天晚上10点到12点之间给宝宝进行一次梦中喂食,不管宝宝是否有吃奶的需求,都尽量尝试喂一喂。这样,在半夜宝宝醒来时,妈妈可先尽量不急于哺乳,但要马上对宝宝的哭闹做出回应,给他温柔的拥抱、第一时间换尿布或是抱着宝宝边走边轻轻拍着安抚。如果宝宝重新入睡,就可以不必哺乳。如果宝宝实在无法入睡,再进行哺乳。但要逐渐减少夜间哺乳的次数,延长两次哺乳的间隔。
实验结果很让人振奋,参与实验的小宝宝晚上吃奶次数明显减少,白天吃奶次数明显增多。而且晚上睡眠时间明显延长了,醒来的次数也减少了。实验持续8周以后,参与实验的13位宝宝全部做到从晚上12点一觉睡到早上5点了。相较而言,如果妈妈没有采取这种方法,只有23%的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做到睡整夜觉” 梦中喂食的可能存在的弊端 并非所有婴儿都接受梦喂,有些是不愿意开口吃的。 部分母亲会发现夜里11点按书上说的喂,执行起来,如果是敏感的宝宝,就算以前几乎从来不会11点醒,但几天就变被动为主动,在11点或者更早醒来,梦中喂食后来就变成习惯性夜醒了。 有的婴儿在吃过梦喂之后仍然会夜醒,这种情况下梦喂就并非一个好选择。 此外第一觉的长度还是比较重要的,梦中喂食有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睡眠,破坏睡眠的完整性。有些婴儿吃着吃着就从睡眠状态转至清醒。 此外如果是奶瓶,躺着喝奶,容易引起中耳炎,口中含奶导致蛀牙之类的问题。 梦中喂食的戒除 l 在固定醒的点之前喂食,如果之前醒了立即喂,每晚上减少时间,直至最后戒除。 l 或者每天把梦喂的时间提前半小时到1小时,直至和上一顿奶间隔很短,即不需要了。 引入奶瓶 虽然母乳最好,但有时候妈妈去上班之类的原因,引入奶瓶也是必经之路。
引入奶瓶的时机 奶瓶的引入最好是明确无乳头混淆之后,一般建议是3-4周之后,安抚奶嘴同理,不宜过早引入。 当然挤出一些母乳让婴儿适应奶瓶也是必要的,否则妈妈一旦有事情不在家或者要去上班,孩子有可能绝食以抗议。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如果妈妈要去上班至少提前两个礼拜开始适应奶瓶,对,没有看错是两个礼拜不是两天!孩子见到陌生人都要观察一阵子才能适应,何况接受一个入口替代她妈妈给他喂食的奶瓶。从来没有吃过奶瓶上来就能干掉100ml的孩子很少的,大部分的开始只能勉强接受个十几ml,还有比较执着的会大哭、乃至饿上一天才会勉强吃一点。(婴儿专一起来也很让人心疼的)。 奶瓶和亲喂装的即便是同一样东西,两者之间的口感,吸吮方式等也是天差地别的,成人世界很丰富,所以成人挺难有这么强烈的体验,但婴儿不同,他们人生非常之纯粹,事情一共没几件,这就是大事中的大事。 就像引入辅食一样,是逐渐适应加量的过程,开始都是浅尝则止不是为了填肚子。一口气吃成胖子,毕其功于一役,这种想法,会可能给你以及婴儿都带来压力,也不符合他们的能力。
引入奶瓶的技巧
一般常见的说法是,等婴儿饿一些再给他奶瓶,这样他就能接受了,但有时候也要注意孩子个性有差异,有时候饿急了反而情绪很差容忍度低,这时候再给他一个陌生的玩意,他会有可能宁可哭也不要的。这种情况就要早一些提供奶瓶,在人家心情尚好的时候给他试着玩玩,先接触接触,不要等饿急气晕的时候再去火上浇油,另他仇视奶瓶。
奶瓶可以让除了妈妈以外的人尝试喂,也就是孩子熟悉的其他养育者。因为婴儿是很专一的,有些情况看到妈妈想到的就是吃neinei,他困惑,你有neinei干嘛不给我,接受度会低一些。有时候只要妈妈在家娃就拒绝奶瓶,这时候妈妈可以去楼下散个步,买个菜什么的,让婴儿有一个neinei出门了的感受。 引入奶瓶就像给宝宝介绍一个新的家庭成员一样,不是一上来就让新成员抱宝宝,而是从先混个眼熟开始,奶瓶也是同理,一开始引入未必要吃,可以作为玩具放在一边,过个几天熟悉了再开始尝试吃。 选择奶瓶的嘴和宝宝的安抚奶嘴相似接受度会好一些,奶嘴一般都区分月龄的,流速什么都不同,要选择合适宝宝月龄的,避免流速太快或者太慢引起反感。吃的时候温热一下奶嘴也有帮助,涂一些母乳让他们先舔一舔知道这是老朋友,避免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
避免过度喂养 奶瓶最好和婴儿的脸平面垂直,避免对牙齿朝向的影响。此外,当婴儿躺着,加上有吮吸需求,有时候容易吃到撑还在继续,最好还是能够上身直立一些,这样多一些机会发现婴儿已经吃饱要往外吐奶嘴了,喂到差不多就往外拿一拿看是不是已经不需要了,如果明确被拒绝,就不要再反复尝试:“呀乖宝宝再吃点再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