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1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黑人“鲁迅”,阻止不了“下一场烈火”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30123
帖子
330124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08:4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文 /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钟雪萍】

《下一场烈火》是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 · 鲍德温(James Baldwin)的一部非虚构作品(两篇长文),原文标题 "Fire Next Time",发表于 1963 年。

想到鲍德温,倒不是 2020 年 5 月下旬以来的事。

2017 年,看了《我不是你的黑人》 ( I Am Not Your Negro ) (2016) ,一部以他未完成作品《记住这房子》(Remember This House) 为基础的纪录片 。

詹姆斯 · 鲍德温(图片来源:wiki)

据说,原作关于三位在 1960 年代被暗杀的黑人领袖,作者意从他本人的角度讲述梅德加 · 埃弗斯(Medgar Evers),马尔科姆 · X,和马丁 · 路德 · 金的身世。三人分别在 1963、1965、1968 年被暗杀。

2016 年的影片,通过画外音(文字来自手稿),配以各种画面,包括鲍德温的一些演讲、采访等等,构成整体结构。跟原作不同,影片更多关乎的,是鲍德温本人以及他的思考。内在的张力,集中反映在片名所表达的,看似直接、实则复杂的关系上:我,不是,你的,黑人。

这个题目,反映出鲍德温思考的基本出发点,即,怎样认识种族关系作为美国社会结构和历史构成的主要部分,及其内在的根本矛盾。

放映厅满座。一眼望去,以白人为主,但一定都是自认为思想进步的人们,否则不会愿意掏钱看这部纪录片。过程中,在画外音落下的间歇,好几次感觉到满座的影院出奇的安静,人们似乎有着一种很不安的共鸣:

从他去世的 1987 年到 2017 年,鲍德温自 1950 年代开始抨击的社会现实,在本质上并没有根本的变化。尽管有了几十年政治正确的 " 身份政治 " 教育,21 世纪也出现了第一位黑人总统,鲍德温对美国种族问题的观察和批判, 没有一丁点的过时。

鲍德温的一言一句,那么直接,那么一针见血 : "Whiteness is a form of power"(" 白 " 是权力的形式),没有它就不会有所谓黑人问题,也不会有所谓种族问题。美国黑人是美国历史的产物,也是白人历史的一部分。

同时,电影也让人感觉到,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再一次听到他直言表述的人们,惊讶其才思敏捷,思维犀利,文采出众,出口成章。他清晰、深刻而又带着韵律节奏的语言,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电影《我不是你的黑人》海报

在英语系读研时,为了考试,看过他的《土生子札记》(Notes of a Native Son)一书。但初到美国,不了解其社会构成,尤其对其种族主义的基因理解肤浅,未能真正读懂作品,更别提充分认识这位作者。还记得当时有 " 权威 " 说,鲍德温性情过于好战,所以不是最优秀的作家。

生活和经历本身,却让自己在 2017 年的观影中深切体会到,鲍德温在几十年前就把最关键的问题,不容置疑地提上了议事日程:解决种族问题,根本在于进入历史,认识 "whiteness"(" 白色人种 ",大概是最接近原义的翻译)是如何被生产,被自然化,被权威化的。创造(creating)"whiteness",如果没有对黑人的奴役和对其它族群(比如美洲原住民)的打杀灭绝作为同一过程,是无法完成的。而这一如此产生,又被如此 " 生产 " 出来的历史,同时也仍然是美国社会(和世界)的当下(present)。

鲍德温在多个层面上,确实不是 " 你的 "(白人所需要的)黑人:他支持马丁 · 路德 · 金,但不看好 " 非暴力 ";他离开很多黑人赖以依存的教会,自称 " 非宗教人士 ";他剑指 " 白人权力 ",质疑其经由几百年形成的 " 天然 " 至上;同时也告诫自己的同胞,不要沦落,不要试图 " 漂白 " 自己。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是谁。

可以说,鲍德温特有的贡献之一,就在于要求人们,无论肤色,不断地追问 " 人的不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他坚持喊话说,真正需要解放的是 " 白人 "。解放的路径是,他们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 "whiteness"。他说,这其实是一个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但是,一旦试图回答,就得进入历史。一旦进入历史,就必须了解真实的 " 白人 " 历史。鲍德温一再强调,只有超越主流文化几百年来形成的历史神话,才能对 "whiteness" 及其不言而喻的权力之历史,追根溯源,进而明白 " 白人 " 和 " 种族 " 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美国人,无论肤色,也才能随之真正成熟长大。

鲍德温如此直截了当的呼吁和坚持,尤其是他对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中,美国社会的历史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式思考,使他赢得了很多尊重,也让精英集团感到非常不适。日后,人们了解到,美国联邦调查局里,他的档案长达 1884 页。很多自由派精英也认为他过于 " 好战 ",过于揪着白人不放。

1980 年代,鲍德温已从长期居住的法国,回到美国。接受采访时,尽管由于健康原因显得憔悴,但仍然带有鲁迅式的仙骨,该嘲笑的嘲笑,该调侃的调侃,该质疑的质疑,该批判的批判,毫无 " 费厄泼赖 " 之意。

鲍德温 1987 年去世。之后,他提出的 " 解放白人(思想)" 并没有发生,也不可能发生。(尽管在世界的另一端,有 " 思想解放 " 发生。颇为讽刺的是,后者中,有些人 " 思想解放 " 后所全面拥抱的 " 蓝色文明 ",恰恰是一部记载着贩卖黑人奴隶、殖民扩张、殖民纷争,充满血腥历史但被漂 " 白 " 了 " 普世文明 "。)

但是,他留下很多警醒的文字和话语,对美国社会继续着灵魂层面上的拷问。

与鲁迅不同的是,这位美国文化的灵魂级人物,面对的是 "whiteness" 继续当道的社会,受限于他的肤色。因此,鲍德温对美国式 " 铁屋子 " 的思考和沉睡其中人们的呐喊,至今使他无法在美国得到,像鲁迅在中国那样,被认可的思想者地位。

所以,鲍德温的呐喊和挑战,比较鲁迅,难度更大。

如果有一天,当他被他所属的社会,不分肤色,不分种族,共同真心接受,那一定是这个社会原有的基因产生了突变。否则,一百五十多年前的 " 解放黑奴 ",因其 " 主 "" 宾 " 之间的种族权力关系,将继续难以转化成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若如此,现实则将继续为 " 下一场烈火 " 准备干草和枯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 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