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26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若有来生 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为何越来越差

[复制链接]

32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20824
帖子
320825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04:3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新加坡作为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华人族裔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可近年来,不少新加坡年轻一代华人对自己的华人认同感日渐不强,甚至有人表示“如果来生重来,绝对不再做华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为何会越来越差?


新加坡华人的族源可以追溯到明清两代大批华人“下南洋”后的后裔。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有不少华人通过海路来到东南亚一带做生意。到了16-18世纪,随着郑成功起事失败后大量南明遗民的南迁,以及鸦片战争后国内战乱不断,更有大量华人远渡南洋抵达新加坡。 这些早期移民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他们由于在异国他乡生存环境恶劣,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家园。他们多半聚居在新加坡各处,组成不同的同乡会馆团体,互相关爱扶持,这就是新加坡早期华人社区的雏形。


新加坡独立建国之初,以野猫为首的执政党实行亲华政策,推广华文教育,以争取华人群众的支持。随着新加坡壮大和政权的稳固,执政党逐渐转向强调公民认同和弱化华人身份认同。英语取代华语成为唯一官方语言,公立学校华文课减少,华人文化活动受到一些限制。 新加坡政府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全新的“新加坡人”身份认同,摒弃原有的华人或马来人等种族认同,实现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这种“去华人化”的政策虽有利国家认同的形成,但长期下来也产生一定影响。


如今新加坡年轻一代即便有华裔血统,但受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自觉认同更多的是新加坡公民这个身份。相对于华人这个概念,“新加坡人”对他们来说更深远。加上经济繁荣和网络技术的影响,年轻人与祖国中国的文化渊源感也越来越薄弱。 他们甚至会质疑或者否定自己的华人血统,直接说“如果来生,绝不会选择做华人”。当然,这并非说新加坡年轻一代不再关心中国,但华人这个身份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与老一辈已有区别。他们更趋向于以一个现代化、全球视野的方式理解自己与中国的渊源关系。


这与新加坡多年来推行的“新加坡人首”政策也并不冲突。但从一个更长远的文化传承层面看,新加坡华人作为一个重要族群,如果华人认同完全丧失,将损害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 新加坡作为一个多重文化的国家,应该恰当平衡各个族裔的认同感,既重视公民身份认同的培养,同时也注重保留和弘扬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政府不应以强硬手段扼杀某一族群的文化,也不要强求民众必须选择“这或那”的认同。不同文化可以很好地并存与融合。


新加坡华人作为一个重要的社区,应发挥更多正面作用,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趣味,吸引年轻一代能以开放和自豪态度理解自己的渊源。要理解年轻人的心理状况,不强求必须“爱国”或“怀乡”,给予他们选择的自由。只有彼此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能在新加坡这里长久共生。 从更深层次来看,华人这个概念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诠释。不少资深学者指出,华人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意味着排他或与国家认同决裂。一个人同时兼具多个认同层面,比如新加坡公民身份,华人文化认同,以及作为个体的独立思考,并不冲突。


也有人指出,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华人认同的内涵本身也在扩大和升华,强调共同体的精神与集体记忆,而不是肤色或血统。这更能吸引新一代年轻人按自己的心理反应与之产生认同。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下降,原因复杂。 一方面是长期去华人化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时代变迁和年轻人的心理特征有关。但无论如何,弘扬优秀文化并不等于毁弃别的认同。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共存的社会,未来应重在促进各文化的包容与交流,让不同认同得以并驾齐驱,而不是以强硬手段扼杀某一群体的文化自信。这将有利新加坡社会的长远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