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如今在朋友圈晒音乐节,早已成了少男少女们的标配九宫格。
特别是过去一年多,无数场音乐节在全国雨后春笋般涌现,试图填满大家每一个周末和假期,供工作日吃尽苦头的打工人,躁动狂欢、散尽“班味儿”。
可同时,音乐节也逐渐给人留下“变多了,也变贵了”的印象。还有不少乐迷直呼体验也今非昔比:档次缩水的阵容、不平等的分区售票、永远排队的厕所、频繁宣布延期取消的主办方……
不禁想问,音乐节原本被视为充满激情、激荡自由的乌托邦,怎么向全民 Party 演变时变了味儿,成了大型割韭菜现场?
音乐节,正在成为“演出刺客”
去过的朋友都知道,在户外场地举行的音乐节相比起另一“顶流”演唱会,更随意开放、更没有距离感。
几万人挤在同一个舞台前,听着台上的演奏,情到浓时,将双手搭在陌生人的肩膀上开火车,活蹦乱跳穿越左右的人潮,如万马奔腾一般,很多乐迷也正是喜欢这样没有拘束的氛围和感觉。
热气腾腾的生命力也是音乐节的一大魅力,像去年的迷笛音乐节,众乐迷在雨中托举起轮椅少年的一刻,让音乐节成为了所有人都可以感受摇滚力量的平台 [1]。
而且比起演唱会,音乐节在演出时长和嘉宾数量上,可谓是性价比拉满,就算只是奔着压轴嘉宾前去,也不会觉得太亏。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音乐节能从早期小众的亚文化圈层浮出水面,成为如今这届年轻人最时髦的生活方式之一。
特别是 2023 年随着演出市场复苏,音乐节更是遍地开花。去掉延期和取消的,当年共有 560 场音乐节落地,创下音乐节市场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作为对比,2017 年到 2019 年的音乐节数量平均在 250 场左右。
音乐节演出有多火,想必大家有目共睹。可随着官宣场次信息纷至沓来的,是一路看涨逐渐离谱的票价。
毕竟愿意花钱看演出的观众在快速膨胀,价格水涨船高这样的经典操作,自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像过去,音乐节单日票价大多在 100-300 元,而如今一线新一线城市随便举办一场大牌音乐节,票价都在 300-500 块之间。
我们统计了中国音乐节老炮儿般的存在——摩登天空旗下的草莓音乐节,自开办以来的票价变化。第一届草莓音乐节在 2009 年举办 [2],彼此单日门票和三日联票的价格分别在 80 元和 180 元。
到了今年,加上了“超级” 头衔的草莓音乐节单日预售票价已经涨到了 468 元,三日联票更是高达 1314 元 [3]。
这么多年票价早已翻了好几倍,只不过演出阵容,来来回回始终逃不脱那些熟悉的老面孔——重塑雕像的权利、万能青年旅店、声音玩具、刺猬……也难怪有网友吐槽:
因为十几年前吃过又便宜又好的,所以现在这些千篇一律的音乐节我是真看不上。
音乐节阵容,今非昔比
毫无疑问,不俗强悍的音乐演出阵容,才是观众愿意前仆后继,乃至抢票进场的关键,同时也能为主办方带来流量关注、票房号召和市场竞争力。
音乐节数量在膨胀,但能带动票房的音乐人似乎也不够用了。特别是当下演出市场大好,最红的一批歌手和乐队都更愿意将档期安排给演唱会,也难怪歌迷吐槽音乐节阵容缩水得面目全非。
拿网友集体怀念的音乐节“天花板”——2014 年上海简单生活节来说,光是现在看来豪华且大牌的嘉宾阵容,就用了四组舞台才容纳下 [4]。
更别提你甚至可以在同一天内集齐李宗盛、苏打绿、张惠妹、徐佳莹……这些如今要么压轴出演,要么鲜少亮相音乐节,演唱会更是一票难求的嘉宾 [4]。
再看 2023 年重新回归的上海简单生活节,阵容只能用中规中矩形容,和同期的草莓、春浪等音乐节拉不出显著差距。
另一方面,音乐节阵容风格雷同、像“复制粘贴”的问题也愈发明显,难免让人审美疲劳,有网友就辣评道:
现在只要一说音乐节 IP 的名字,你都能把艺人阵容猜个八九不离十。
之所以阵容重复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音乐节品牌的市场定位太过笼统,比较少明确区分摇滚音乐节、电子音乐节还是民谣音乐节,更多的还是混合式的——办得不好就会成了缺乏特点的野鸡拼盘。
并且这几年嘉宾的出场费也在水涨船高。据南方周末报道,举办一场阵容不错的音乐节,比如请朴树、二手玫瑰、痛仰,2019 年的成本大概在 600 多万元,而现在大约要 1700 万元左右 [5]。
所以主办方为了不赔本赚吆喝,在阵容选择上必然有所权衡。如果把预算都留给了有票房号召力的歌手,那么搭配的是些名不见经传,甚至听都没听说过的乐队也就不足为奇。
为了缩减成本,不少音乐节还将场地越设越偏,远离城市中心,徘徊于郊区边缘地带。
比如 2024 年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京津冀站,就将场地选在了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东疆亲海音乐广场,比邻海岸线。风景美则美矣,只不过距离市区的天津站足足有 67 公里 [6]。
外地歌迷若是为了某位歌手奔赴而来看场音乐节,恨不得能跟包括火车、地铁、公交、大巴在内的各色公共交通工具来个亲密接触,堪称音乐朝拜之旅。
音乐节,变成音乐“劫”
音乐节的风除了往城郊吹,还吹向了三四五线城市。你会发现,音乐节早就不只局限在北上广深,和奶茶咖啡品牌一样,音乐节也迎来了属于它的下沉年代。
从官宣信息看,跃进山野、去往县城的音乐节,覆盖范围远可到新疆乌鲁木齐,下可“进淄赶烤”到淄博,辐射的地域一再扩大。
据小鹿角智库发布的《2020-2024 年中国音乐节市场发展研究报告》,在 2023 年举办的 560 场音乐节中,三线及以下城市举办音乐节 235 场,占比在四成,和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音乐节数量旗鼓相当。
这背后,其实也藏着音乐节主办方与地方文旅的双向奔赴。
毕竟这两年,各地政府谁不眼馋淄博、天水、“尔滨”走红后赢来的“泼天富贵”?而音乐节作为推广区域旅游的利器之一,城市也希望借此打造文旅名片,吸引外地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最终带动地方消费。
对于“十八线”小城的乐迷来说,自然喜不自胜,毕竟以前想看看自己喜爱的乐队,都得长途跋涉坐火车去大城市,而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场音乐的狂欢。
只不过,音乐节也不是什么草台班子都能办的,把音乐节办成了糟糕透顶“音乐劫”的远不在少数。
我们整理了社交平台上有关音乐节“吐槽”“踩坑”“避雷”的帖子及评论,发现果不其然,网友们首先便将情绪和槽点的矛头对准了垃圾的主办方。
如果说主办方请来的嘉宾阵容一般,观众依旧愿意买票,尚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范畴,那连决定现场演出效果的音响、灯光等舞台设备都调试不好,就难怪乐迷诟病了:
设备很垃圾,不知道是不是垃圾桶捡的,录的每一个都炸麦了,看都看不了,出了问题还要艺人出面安抚。
如果遇上不称职的工作人员叠加差劲的基础服务,则堪称音乐节的噩梦。
实际体验包括但不限于——卫生间数量不够还又脏又臭、遇上下雨天场地就会变泥地、安保和观众起冲突、现场食物和酒水定价化身“刺客”……
明明是最基础的吃喝拉撒需求,而考虑不周全的音乐节却连这最后一点体面都无法留给观众。
热的像地狱,场地堪比猪圈,主办方就忙着圈钱不顾乐迷死活是吧?
更有一言难尽的主办方,连一向佛系的演出歌手都看不下去,发声“恳请主办方尊重观众们的体验” [7]。
而在浪费钱又花时间的“大冤种”眼里,买票时明明期待着音乐节能化作一颗解药,治愈当下苦涩的生活,毕竟人生就是活几个瞬间,可谁曾想最后留在脑海里的,全是糟心的时刻。
再一想自己花大几百买的门票,都忍不住想落泪:什么都在涨,我的工资能不能也跟着涨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