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47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房颤人数居亚太之首,这5类人尤其需要警惕(组图)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33617
帖子
333618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如果把心脏比作一支乐队,「房颤」就像是乐器组突然乱了节奏,打乱心脏的正常跳动节律,还会影响血流,增加心衰、中风等风险。一项发表于《自然》子刊的新研究发现,我国房颤患者数量在亚太地区位居第一。


为什么我国房颤发病率这么高?《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并提醒高危人群做好日常预防。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王佐岩 我国房颤患者数量居亚太之首 房颤的全称为心房纤维性颤动,是指心房无规律、快速地跳动,属于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 近日,国际期刊《自然》子刊发表的一项关于亚太地区房颤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2023年亚太地区约有8000万房颤患者,我国是该地区房颤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患病率也位居前列。


该研究由亚太心律学会(APHRS)主导,收集了亚太地区17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数据收集的中位数年份为2021年,并结合联合国2023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库进行患病率估算。 研究背景介绍,亚太地区拥有全球60%的人口,总计约48亿人,包括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人口众多的国家。 结果显示,亚太地区房颤中位患病率为16.1/1000人。 患病率最高的5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蒙古国、孟加拉国、泰国、新加坡和中国,均超过20/1000人,菲律宾、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文莱的患病率相对较低。 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是由窦房结发出规律的电信号控制。房颤时,心房内的电信号会变得杂乱无章,导致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只能快速而无规律地颤动。这种不规则的颤动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血液淤积,形成血栓,进而增加中风、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


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常见表现包括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部分患者则没有任何感觉。 心悸是房颤最明显的症状之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心慌,患者可能感觉到心脏跳动得很快、很不规律,有时甚至像要跳出胸口一样。 如果出现房颤未及时干预,会导致心房扩大、心功能下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我国房颤发病率高?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房颤患者总数达3275万,位居亚太地区首位,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房颤人数紧随其后。 不过,我国房颤患病率居亚太地区第5位,为23/1000人。我国房颤负担之所以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老年人是房颤的高危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房颤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加。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这些慢性病的患病率在近些年呈上升趋势。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都会增加房颤风险。 部分患者对房颤的认识不足,导致未能及时就诊,延误了治疗时机。 5类高危人群要重点预防 房颤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有房颤家族史人群等。日常预防房颤,可遵从以下建议: 控好“三高” 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可有效降低房颤发生风险。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低盐、低脂,戒烟限酒,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定期体检 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房颤。 管好压力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增加房颤风险,平时要注意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跳不规律,心跳速度明显加快或减慢,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都能排查风险。 房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