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2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交流] 醒醒吧,世界上根本没有唯一正确的育儿观

[复制链接]

445

主题

1373

金豆

61

积分

高逼格超版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61
金豆
1373
鲜花
5
主题
445
帖子
500
注册时间
2015-6-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9:3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澳大利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kcvo 于 2015-10-9 20:33 编辑

东方的,西方的,严格的,宽松的,本能的,理论的……而我的育儿观,到底是什么?

最近我目睹了好几场育儿理念之间的争论。


通常在动物界,涉及到小崽的战争都很惨烈,所以我见到的也是如此。


一次是在一个育儿分享会上

一位女儿即将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爸爸,跟大家分享他的育儿经验,其中包括:多参加聚会,多培养兴趣,经常陪伴,尊重孩子的意见,不体罚,讲道理……等等,其中提到,因为孩子是在美国出生,所以习惯性的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和父母分房睡。


果不其然,在互动环节,一位蒙氏教育的铁粉妈妈质疑“最新的亲密育儿理念中,和父母睡的孩子才有安全感”,并且询问这位爸爸,他的女儿是否缺乏安全感。


这位女儿已经二十多岁的爸爸站在台上,顿时失去了安全感:“呃,我女儿的确有时候有点焦虑,不过我想,也许是青年人在这个时段的正常表现吧。”


以我白羊座的性格,很想走上台去,先给这位爸爸擦擦汗,然后拉着蒙氏铁粉妈妈的手,跟她聊聊“从0岁到20岁,孩子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点滴的生活,都影响着她成为今天的样子,我们如何能把相隔几十年的两个单纯的点一一对应?


即使和孩子日日同睡,但是白天疏于陪伴或者粗暴强权,孩子一样没有安全感。又或者从一出生孩子就睡自己的房间,但是家长日日相伴,爱与自由,就像这位爸爸演讲中提到的其他育儿理念都做的非常好,孩子也许除了安全感之外,还能收获独立性。”



事实上,仅仅几年之前,中国还在流行美国人民的“科学育儿观念”——父母和孩子分房睡,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多少妈妈为了执行这一“科学且正确”的育儿观,蹲在孩子的房间外面,痛苦的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孩子在门里哭,妈妈在门外哭,每个回合都持续得像一辈子那么长。即使听到孩子哭哑了嗓子,妈妈们也如邱少云般“心乱身不动”。


仿佛打开面前这扇儿童房的门,就是关上了孩子的独立之门。


孩子长大是否独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焦虑,纠结,乃至自责,和严重的不安全感,都会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孩子。宝宝不仅在晚上得不到陪伴,而且在白天,得到的陪伴质量反而降低。


世易时移,现在,“新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要跟孩子同房,乃至同床睡,才能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于是,妈妈们心安理得的抱着奶娃上床——直到孩子四,五岁了,孩子还是不肯去自己的房间睡。


于是,孩子不仅占领了本该属于爸爸的卧室,乃至床铺,更占据了一个家庭里本该属于爸爸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导致的。所以仿佛,放任孩子的需求,并不总是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另外一次争论发生在微信妈妈群里

一位推崇“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的妈妈,义愤填膺的和其他妈妈讲述她看到一本中医养育的书,里面提到“母乳喂养最好在妈妈来月经的时候结束,因为乳汁中可能含有雌激素,会让女孩早熟,男孩胆小。在古代,来了月经的妈妈都会请奶妈帮忙喂奶,这也是这个行业诞生的原因。”


“这不是误人子弟吗!”,那位妈妈很生气,“这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作为一名医生,她的知识怎么能不‘与时俱进’?”


如果知识都需要“与时俱进“的话,那么今天提倡的”母乳时间越长越好“,是不是有一天也会被更新的知识替换掉?那时候谁对我们的后悔负责?




说起母乳喂养,又是一个特别容易引发争执的“巴尔干火药桶“。提倡长期母乳的,很喜欢举出南怀瑾先生的例子,原文是这样的:” 南怀瑾直到7岁还吃奶,12岁前,他不爱吃饭,小病不断,结婚前还一直跟母亲睡。一次,南怀瑾和邻居孩子吵架,互骂脏话,父亲一气之下,把他推进门前小河沟里。”


话说,这其中的“一直跟母亲睡“,倒是可以应和前面那个妈妈关于‘和妈妈睡有安全感’的理念,不过后文爸爸对孩子的粗暴对待,与‘爱与自由’距离甚远,这安全感也算是就此抵消了。


南先生的确吃奶直到7岁,但是他能成就一代宗师,恐怕更多有赖于在他人生后87年间的学佛,闭关,读书,教学,翻译等诸多经历。


你我凡夫,即使吃奶到14岁,也未必能有他的二分之一。




作为一个14个月的男孩的妈妈,我还在喂奶,也打算“能喂多久喂多久“,但是我并不否认那位老中医说的”妈妈来月经后,乳汁中有雌激素“的可能性。古老的中国智慧和先进的西方科技,各有千秋,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世界很大,知识很多,没有什么确定是唯一正确的真理。所以这世界上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也只有充分了解了利弊,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才能不因为知识的“与时俱进“而怨天尤人。


育儿路漫漫,我们总希望有一个“唯一真理“,可以让我们无需思辨,笃定的执行即可,就像基督教的”唯一真神“,负责帮我们搞定一切。


但是我们面对的偏偏是中国佛教,告诉我们“众生是神,你就是神”。


于是皮球又被踢了回来,我们还是需要在各种理论之间,自己做选择。


“自己做选择“,

对于我们这“迷惘的一代”来说,

并不是一件熟悉的事。


我们的前半生

受制于刚刚从文革中缓过神的父母,“自由意志”是那场浩劫中最可怕的东西。在这块缺乏尊重和自由的贫瘠土地上,我们像一颗营养不良的树,战战兢兢的生长着。


我们的后半生

被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冲击得站立不稳,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三观以期适应——哪怕只是理解——这个神奇的时代。妈妈教育我们的话仿佛她自己也做不到了,课本里学的知识却总是和看到的不一样。胸前飘着鲜艳的红领巾,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我们,无论如何想不到,长大之后,报纸上会为“到底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展开热烈的讨论。


当上一代的知识无法传承,而从小受到的教育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时候,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我们能够认同的知识,以及能够认同我们的团体。


恰到好处的,这时候西方的各种学问,被翻译成中文,汗牛充栋的出现在书店。


可以说,我们这一代在挣脱了父母对我们的控制之后,大部分都是在“照书活”的。




工作的时候,我们看《领导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金字塔理论》,以期提高效率;


谈恋爱的时候,我们读《30岁前别结婚》《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希望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社交的时候,我们用《假装的艺术》,把自己伪装成各个领域的知道分子;


遇到人生重大挫折的时候,我们看《与神对话》《正见》,希望找到几十年前还被视为“毒草”的人生信仰。


一路走来,我们从各种书籍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勉强拼凑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人生观。


这个时候,我们有了孩子。


我们不认同上一代父母的教育理念,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教育理念”,所以才把我们“迫害”成了今天这个自己都不喜欢的样子。更何况,今时今日与他们那个年代不同,世风日下压力大了危险多了污染更严重了。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爱和自由”的缺失,一定不能再用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了。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幸好,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专家。


幸好,有很多“与时俱进”的育儿书,能教我们如何做妈妈。


我们在喂奶的间隙,在孩子睡了之后的深夜,在陪孩子一天之后的身体酸痛中,依然很努力的去学习。 我们愿意按照西方的先进科学研究成果去养育孩子,也可以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去教育孩子,但是绝对不能听从自己的内心去教育孩子,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


我们一旦选定了追随一种理论,就义无反顾的奉之为圭臬,不容别人质疑,也不接受其他可能。因为正确答案只能有一个,我们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的。如果认可了另外的可能是“对”的,那么就说明我之前的做法是“错”的。


我们去读书,去听课,去上工作坊,很用力的想要给到我们亲爱的宝宝那些我们错过的美好的东西。




但是很快就发现,我们给不出。

因为我们从未被如此对待。


我们能从新教育中,学到尊重孩子的敏感期,放手让他探索世界,让他玩沙子玩泥巴让他把石子放进嘴巴满足口欲,但是当他玩了一天还不肯回家,眼看就要耽误书上说对孩子最重要的睡眠时间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他的哭闹;


我们能按照最先进的营养配比,购买最贵的烘焙用具给孩子做健康膳食,但是当他一口都不吃还扔到地上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不该逼着他继续吃完——哪怕吃一口也行啊!


我们遵从对孩子的尊重和爱,不用强权命令的方式去沟通,但是当其他家人与我们的观念不一致时,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对方,有时候甚至彼此会发生激烈的争执,我们在家里越来越被孤立。


只有在内心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才知道应该如何尊重孩子。


只有在生活中,恪守自己的界限,才知道如何给孩子设定界限。


只有对自己真正认可,爱上过这个看起来并不完美的自己,才知道怎么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


只有认为自己生活得幸福满足,才知道怎么给孩子指出一个通向幸福满足的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从未自信,自己是一个好妈妈。所以我们也从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是一个完美的孩子。




我们怀疑自己,怀疑孩子。

我们才是那个不安全感的来源。


怎么可能通过看一本教授怎么有安全感的书,

让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培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呢?

怎么说不重要,

孩子会学的,

是你怎么做。

怎么对孩子也不是最重要的

,孩子真正学会的,

是你怎么对待自己。

所以,你对自己好么?

是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对待他自己的方式么?




每当我挣扎于育儿路上的矛盾时,就会想起我的婆婆。


她培养出的我孩子的爸爸,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是公认的好爸爸,好丈夫。德艺双馨,色艺俱佳。不仅如此,我婆婆的4个孩子,各个生活美满,对她孝顺之极。每每看到孩子们簇拥着妈妈,给她唱“烛光里的妈妈”,我都自愧不如,同时默默盼望自己老了之后,能有这般福报既是心满意足了。


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婆婆是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是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没有自来水,没有公交车的那种真正的农村。每天照顾四个孩子和我公公的生活起居,非但没有育儿理念可学,也没有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她所做的一切,只是自己的本分。

对老公柔软,也会吵架,但是很少抱怨,从不唯我独尊。

对孩子慈爱,也打也骂,却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决定。

对公婆孝顺,也有微词,却始终不曾逾越媳妇的本分。

她每天辛勤的操持家里家外,以实际行动,示范着女孩子们长大之后的形象,或者男孩子们应该找的媳妇的样子。


一切都顺其自然。


她很忙,所以没有时间去钻研育儿知识,这反而避免了用力过猛和教条主义的焦虑。


家里孩子很多,无法逐一安抚平衡,这反而给孩子们机会不受干扰的去学习如何在群体中相处。


她从不为孩子焦虑,反正家里都是农民,孩子喜欢上学就一直供下去,即使依旧做农民无所谓。这让孩子在完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长大,两个考上大学,四个孩子都搬离农村,有的在北京,有的在沈阳。




无为而治,是最好的“治”。


相信自己



爱自己。接受自己的样子,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不焦虑,不遗憾,不纠结。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相信自己即使仅仅是依照自己的内心行事,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


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是完美的种子。自己可以对他产生影响,却不能决定他的命运。我们只是孩子的环境,不是他的上帝。相信每个人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命运,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经历对孩子都是有意义的,都是为了他成为完美的样子。



如果说,在育儿理念上,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的话,那么就是妈妈的成长和幸福。


能做到这两点,无论孩子有没有睡在你的身边,无论吃奶到几岁,一定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作者:马瑞  作家,心理咨询师,儿童沙游师。曾出版《分手笑忘书》《最好的告别是将你遗忘在路上》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