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李熙雷
在大众印象中,骨质疏松常与骨折、“缩个儿”等情况联系起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病还会引发各种疼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熙雷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临床中有不少患者因疼痛前来就诊,但很难让人想到骨质疏松。近日,《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诊疗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发布,特别指出应重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疼痛识别与管理。因为,可能早在身高明显变矮前,全身上下都已经开始“预警”了。
半夜痛。李熙雷表示,对于无法查明原因的全身痛,临床常建议进行骨密度相关检查。因为骨质疏松常伴有骨骼系统畸形,会引发疼痛,常发生于后半夜或凌晨,难以确定具体位置。骨量丢失12%以上就可出现骨痛,而且骨量丢失越快或骨量越低,骨痛程度越重。不少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尤其是骨折后,常伴发焦虑、抑郁情绪,疼痛会进一步加重。
腰背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结构会发生明显病变,即使是轻微外力就可能引发损伤,尤其是负重较大的腰背部、活动较多的肩颈部,是患者经常疼痛的部位,活动时会加重。但以腰背痛为主要表现的骨质疏松,容易与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翻身痛。骨质“松散”后,骨骼形状可发生细微改变,周围肌肉难免会受影响,引发疼痛。这种痛多与体位相关,比如翻身、起坐时疼痛或某种体位下静息痛。
急性痛。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时,相应部位会出现急性重度疼痛,比如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引发胸腰骶部或臀部疼痛,在翻身时加重,要引起重视,尽快就医。
35岁后骨质开始流失,骨骼进入自然老化过程。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32%。李熙雷表示,中老年人群一旦出现上述任意一种疼痛,最好及时就诊,通过体格检查、骨密度检查及其他相关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查看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确诊后,临床干预一般分为3步。
第一步:生活治疗。日常注意均衡膳食,加强营养,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保证规律运动,避免跌倒;减少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等;遵医嘱,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避免久站久坐,一旦出现剧烈疼痛,需卧床休息。
李熙雷强调,充足日晒尤为重要,老年人在户外行走时不要“全副武装”,尽量将手、手臂、脚、背部等其中一部分皮肤暴露在阳光下,从而接受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可有效防控骨松。
第二步:抗骨松治疗。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降钙素、双膦酸盐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如果骨密度升高了,急慢性疼痛也会有所缓解。此外,微创介入手术以及针刺、物理疗法等也有助改善疼痛症状;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可用于缓解各种轻中度骨质疏松性疼痛。
相较于男性,女性由于绝经后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往往更严重,可能需要使用“更高级”的药物,比如盐酸雷洛昔芬片、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
第三步:运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脆性增加,且常伴有肌少症,造成姿势异常,一旦跌倒,可引发创伤性骨折等严重损伤。除了用药控制骨质流失外,运动不仅有助增加骨密度,还可改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李熙雷表示,临床有个“伍尔夫定律”,是指骨骼长时间接受外部压力,就会增大骨密度和坚硬程度。最简单的刺激是走路,老年人甚至可选择走路时适当负重,但需量力而行;力量训练也可给予骨骼纵向刺激,从而提高骨密度,但需从小重量开始逐步增加,循序渐进。需要提醒的是,骨质疏松较严重的患者早期运动时,最好在家属陪同或搀扶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