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行业,无所不在、无处不需,却又不引人注意。
这就是检测行业。
小到手机、大到飞机,平常如蔬菜,稀缺如钻石,都需要检测。
这个11300亿元的大生意,SGS、BV、Intertek和Eurofins四大国际检测机构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企业,何时才能拿到话语权?
据QYResearch的数据,检测行业2023年的全球市场规模大约为15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3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140.2亿美元。
1500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2023年全球冰箱的市场规模也就700亿美元。
这是一个2倍于冰箱的大市场。
有权威机构预测,全球检测行业至少还能以4%~6%的复合年增长率发展到2030年乃至更久。
妥妥的,闷声发大财。
我们再来看一下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瑞士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ociete Generale de Surveillance,简称SGS),占有全球6%的市场规模,检测范围覆盖所有的检测项目,是当之无愧行业老大。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22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523.23亿元)。
营业收入 来源:TIC Notes
以“一点之差”屈居第二的企业是法国的Bureau Veritas(简称BV),占有5%的全球市场份额。
BV在食品检测、环境检测、生物制药服务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3年这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为44.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4.1亿元)。
除此之外,还有Intertek和Eurofins等年营收动辄三、四百亿人民币的巨无霸。
闷声发财,既要看规模,更要看利润。
检测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利润率高。
比如SGS,2023年的营业利润9.71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76.72亿元),利润率接近15%。其他头部检测机构的利润率也均在10%以上。
SGS营业利润 来源:TIC Notes
正解局注意到,SGS、BV、Intertek和Eurofins这全球四大检测机构中,除了Eurofins成立时间稍短,其他三家机构都成立于1880年代。
这三家机构,历时140多年而不衰,规模越做越大。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闷声发大财,而且发了100多年。
检测机构,凭什么赚这么多钱?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检测先要成为刚需。
这两年,胖东来超市很火。
在很多人看来,胖东来超市里的商品,可以“闭眼买”。
消费者之所以如此信赖,是因为胖东来有严格的检测标准。
以食品为例,胖东来设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检测室,配备多种专业设备对蔬果、肉类、海鲜等进行安全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公示在墙上。
胖东来张贴的检测公示
如果检测发现蔬菜农残超标,胖东来会立即暂停销售这些产品,并且不会再次上架,直到重新通过检测为止。
民以食为天,如果连吃的东西都不能保证最基本的安全,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就无从谈起。
同理,我们住的房子、开的车、穿的衣服、用的药,甚至生活的生态环境,都应该保证安全。
安全与否,要看检测结果,检测也就成为了刚需。
我们以电动汽车为例,看看检测能有多细。
与电动汽车整车质量相关的关键领域,分为电池系统检测、电驱动系统检测、整车安全性能检测、充电基础设施检测、电磁兼容性(EMC)检测、环境适应性检测、性能和能耗检测、可靠性和耐久性检测等多个大项。
整车测试下来,大几百项是少不了的。这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有的商品看起来小,检测的项目却也不少。
比如手机,上市前要进行的检测项目也有150多项,这方面也不少花钱。
做这些检测,目的是确保产品推向市场前,能满足所有安全和性能要求。
产品检测的刚性需求既是对消费者的负责,更是给头上戴上紧箍咒。
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商家会自我加压,主动做一些超过行业外的检测,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一些手机厂家会主动去做耐摔、防水等检测,并拿到认证。
OPPO K12 Plus获得的认证
像OPPO K12 Plus获得的耐摔认证,便是瑞士SGS颁发的。
反过来说,如果产品不检测,后果会很严重。
不做检查会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可能会被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严重时可能会被吊销许可证照。
市场信任度下降。没有检测报告的产品难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影响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声誉。
另外,未经检测的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使用后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企业可能因此面临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主要负责人还有可能入刑。
以上还只是国内的法律,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想要顺利出海,更是必须要遵守他国的产品质量要求,这也更离不开国内外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
比如,中国乳品想要出口欧盟国家,生乳中的蛋白质含量至少得为2.9%,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万个/mL,体细胞数不得超过40万个/mL。
是否达标,检测说了算,权威检测机构的报告更值得信赖。
2023年,仅中国的出口总值就高达23.77万亿元人民币。
我国有这么多的产品销往全世界各个国家,也就意味着这些产品都要经过全世界各种检测机构的认可和证明。
中国的出口贸易,还只是国际检测机构赚得盆满钵满的一个缩影。
全球检测行业,目前由SGS、BV、Intertek和Eurofins四大机构主导。
这些机构,是如何获得话语权的?
SGS的发家史,是检测行业的龙头企业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样板。
1878年就创立的SGS公司,最初只是为船运谷物提供检验服务,后来将总部搬到了日内瓦,才确立了服务范围和品牌。
SGS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SGS的业务几乎覆盖到地球上每个国家,经营范围也涉及到所有的检测领域。全球员工人数近10万人,分支机构及实验室数量约近3000个。
在不断的创新和扩张中,SGS完成了从单一服务向多元化、全球化服务的转变,同时也成为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及认证服务的机构。
SGS这家机构到底有多牛,曾任中国区总裁的申屠献忠简单一句话即可说明:
你能想到的名企,几乎都是我们的客户。
SGS是如何崛起的?
首先,必须“起个大早”。
从客户的角度看,找检测机构要找“老字号”,这跟看病找老中医、补课找老教师一样,谁办事儿都希望找个经验丰富资历老的。
SGS出具的检测报告
SGS集团凭借140多年的历史,在全球检测行业中建立了标杆地位,成为质量和诚信的代名词。
其次,薪酬要舍得投入,把人留住。
与很多人的直觉不同,检测行业里其实并不需要最顶尖的仪器设备。
检测所使用的仪器都一样,方法也仅有几种可选——都必须按照标准的要求——最关键的是检测服务,这就是人的要素了。
SGS的收入构成比较均衡,检验、检测和认证三大服务板块的构成大约是4:4:2。
检验和检测都需要设备,相对而言,检测的业务资产更重,人工需求更小,只需技术员按照标准,照方抓药;认证主要是基于文本的审核,靠人员,不需要太多设备资产。
当然,操作仪器的技术员也需要知识更新,比如同一个产品同一个项目的检测,在不同国家的要求会不一样,而且还会随时变化。
检测行业,说起来的确需要设备,但说到底,还是靠人来赚钱,薪酬的投入一定要跟上。
SGS集团的支出中,职工薪酬常年占比50%以上。
舍得花钱,保证了人员的稳定与质量。
最后,玩转资本,收购建立强强联合。
头部检测公司盈利能力强,最划算的投资就是战略性收购。
把那些掌握新技术的公司收入麾下,不仅快速实现创新,还能建立技术壁垒,形成垄断。
SGS最近20年里,每年的并购数量都在10起以上。今年上半年,SGS已经完成了5宗收购。
以生命科学领域检测闻名的eurofins相对更倚仗新技术,也更看重并购。今年上半年,公司已完成15项业务合并。
eurofins公司
检测行业,本质做的是信誉。
历史越悠久、规模越大、技术越强的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就越具有权威性,行业壁垒也就越坚固。
不难看出,检测这份钱看着赚得很爽,可作为竞争的后来者,想要切进这个赛道,还是不那么容易。
中国巨大的市场体量,自然也催生出巨额的检测需求。
2023年,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53834家,包括103家上市企业,全年实现营收4670.09亿元,从业人员156多万人。
2015-2023年中国检测行业机构数量 来源:智研咨询
尽管体量非常惊人,问题也不少。
一是小微机构多。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上市检测机构,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56.05亿元,仅为SGS营收的十分之一。
在53834家检测机构里,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竟然有51814家,占绝大多数;这其中又有38911家仅服务于本省。
小企业虽然业务灵活,但承受风险能力比较弱,且服务半径和服务项目跟不上,“本地化”倾向较重。
二是民营力量依旧薄弱。
民营检测机构数量有34171家,占比超过六成,但2023年营收则仅有1867.06亿元,占比还不到四成。
不少民营检测机构是从事业单位性质的检测机构通过市场化改革转变过来,不算纯靠市场化成长起来的。
三是国际化程度低。
5万多家检测机构里,业务范围涉及境内外的机构仅有347家,占比不足1%。
相比之下,国际顶尖检测机构是为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自然也具有更广泛的国际网络和品牌影响力。
四是品牌意识不强。
中国的检测机构起步较晚,大多数是在近几十年内发展起来的,谈不上历史积淀。
绝大多数检测机构,似乎也没有品牌方面的意识。
生活中常见的甲醛检测
从商标数量上看,全行业仅有1704 家机构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占比仅有3%。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没有话语权。
我国在很多具体的检测项目上,水准低于国际标准,无法满足对产品质量要求的认证。
究其根源,又得回到制造体系上。
检测体系,从根本上看是根植于制造体系之上的,而整个制造体系又来源于西方创造,检测话语权自然不在我国手里。
与其说是检测标准影响了中国制造,不如说是中国制造的水平还没达到世界领先,拖慢了国内的检测标准的建立。
以目前这个状态,中国企业想要打破外国检测企业的垄断,属实有点难。
这个局,该怎么破?
与其坐等熬成“百年老店”,不如主动出击。
中国检测机构很多有之前国企或政府事业编的底子,应该在市场化改制中主动联合,通过资本纽带、市场运作等手段,积极开展重组、并购、扩张,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业务上也不能松懈,要多多鼓励从提供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型,鼓励检测与认证结合,一体化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我国相应的检测业务,也可以借势出海。
在标准方面,我国已建成了自己的CMA认证体系,搭配上能跟ISO/IEC接轨的CNAS认证,完成了检测体系的“国产化”。
好消息是,我国的话语权反击战已经打响了。
去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直播营销国际标准。该标准由中国主导,耗时两年研制完成,大大增强了我国直播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相关新闻
最大的契机,还是中国制造的迭代升级。
随着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不断取得进展,我国开始掌握这些新产业新领域的技术标准和制造体系。
就拿特高压技术来说,我国是全球唯一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装备制造能力并将其投入商业运营的国家。
在特高压技术领域,我国制定的国际标准14项,国家标准50项,行业标准73项,全世界都在使用中国制定的这套标准。
特高压变电站
这些标准不仅推动了中国特高压技术的全球应用,还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电力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只有中国制造整体进步,确立国际标准,中国检测机构才能拥有话语权。
这是我国检测业务弯道超车的最大底气。